馮學敏
摘要:在詩歌發展鼎盛的唐朝,干謁詩以數百首之眾偏居其中,是詩人為求顯達而傾心盡力之作,當時很多著名的詩人都曾作過干謁詩以求薦舉,李白和杜甫也不例外。本文擬從唐代干謁詩的興起及繁榮、李白與杜甫干謁詩創作背景之比較、語言風格之比較和內容心態之比較四個方面入手,對比分析這兩大詩人在干謁詩創作方面的異同。
關鍵詞:李白;杜甫;干謁詩
一、唐代干謁詩的興起及繁榮
所謂干謁,就是“有所干求而請見”,它是指地位較低的一方為了某種目的而借助一定媒介向地位較高者求取的行為。干謁在唐朝一般指文人干謁,其中最常用的媒介手段就是獻詩,獻詩以求仕,這一部分詩便被稱為干謁詩。
有唐一代,是中國歷史上較為興盛的時代,這一時期,國力相對強盛,政治相對清明,制度相對完善,辛苦求學的士子受大唐風氣影響,仕進的熱情空前高漲,干謁之風盛行,干謁詩的創作此起彼伏,其中,確實有著非常復雜的因素。
第一,選官制度的影響。自古以來,“學而優則仕”一直是我國文人士子積極追求的理想目標,而入仕求官離不開選官制度的發展和完善。各種選官制度自初創發展至唐朝已趨近成熟,日漸強盛的國力和較為開明的統治者,使得唐代士子大多抱有一種積極進取,報效家國的豪情壯志。寒門士子為了改變自己的社會地位和經濟狀況,常常以詩文行干謁之事,希圖得到考官或是士族顯貴的引薦,踏上仕途。另一方面,唐朝實行的銓選制度也為干謁詩的發展提供了土壤,進士及第后,要想真正步入仕途,還需經過吏部的銓選,眾多學子為了能夠早日入仕,常常會通過干謁吏部官員的方式獲得更為靠前的分配資格。
第二,士人心態的轉變。唐朝士子對于仕途似乎有著不可磨滅的執念和更為熱情的追求,這一點可能與唐朝大氣恢弘的社會風氣有關。這一時期的詩人,躬逢盛世,為求仕途顯達,紛紛干謁權貴,希望能在政治清明的治世一展宏圖,圓了千百年來文人士子共同追求的夙愿。步入仕途對他們來說是一種崇高的人生理想,是自我實現的第一步,而身處統治階級掌控之下的封建社會,他們就不得不通過干謁以求賞識。長此以往,干謁詩的發展便呈現出了空前繁榮的局面。
第三,詩歌功用的遷移。眾所周知,唐代是一個詩歌空前繁榮的時代,自初唐始,詩歌在干謁交游中的地位就開始不斷上升,以詩干謁一時間成為主要的求官手段,它的社交功能被不斷放大,從怡情達興演變為自我舉薦的工具,在唐朝這一特殊的歷史時期大量涌現。文人士子借助詩歌表現自身才能,抒寫希望被賞識擢拔的心態,使這一時期的詩歌摻雜了很強烈的社會功利性。
二、李白與杜甫干謁詩創作背景之比較
干謁之風盛行于唐,幾乎成為了入仕求官的必經之途,不論是文學大家還是貧寒士子,各個時期的詩人都曾踏上過這條道路,李白和杜甫作為我國詩歌史上兩座高峰式的代表人物,自是不能免俗。李白生于盛唐,杜甫則身處盛唐與中唐之交,二人看似相去甚遠,實則只有十一年之差。然而,也正是這十一年之差,唐王朝由盛轉衰,直接地影響到了李杜二人的干謁詩創作。
李白恰逢盛世,無論是政治、經濟、文化還是軍事實力,唐王朝都表現出了一個帝國應有的風范。國家的強盛和社會的空前發展,孕育了李白自由浪漫、樂觀自信、傲視權貴甚至平交王侯的性情。但就是這樣一個驕傲的他,為了實現自己的人生抱負,終其一生都在行干謁之事。李白的干謁詩創作,源于他對一個盛世的期許,他希望自己可以在當前政治清明的時代大展宏圖,他不屑于科舉入仕,又不愿從軍邊塞,他幻想古賢者帶有傳奇色彩的際遇,仰慕圣君明主的垂青。“白隴西布衣,流落楚、漢,十五好劍術,遍干諸侯。”李白早年身居蜀中之時,便開始干謁權貴,他深受儒家用世思想的影響,為了了卻封侯拜相,匡扶天下的夙愿,曲意逢迎,倍感激憤。
杜甫雖未生于亂世,卻在兩世之交,在李白春風得意之時,他不過是李白的眾多仰慕者之一。杜甫最初準備踏入仕途,是在他結束漫游生活,西歸長安之時。與李白不同的是,他希望自己可以憑借科舉名正言順地踏入仕途,但由于當時李林甫等人操縱制舉,玩弄權術而慘然落第,不得不被迫走上干謁之路。在困守長安的十年間,他為了自己“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的理想而奔走于各大權貴之間,甚至曾經獻詩張國忠。中國的文人自古就有一種清高的風骨,可是在當時那樣一個特殊的歷史時期,詩人為了理想和生存,輾轉于上流社會,倍償人生凄苦,“騎驢十三載,旅食京華春。朝叩富兒門,暮隨肥馬塵。殘杯與冷炙,到處潛悲辛”(《奉贈韋左丞丈二十二韻》)。
所處時代的差異和個人經歷的不同,構成了李白和杜甫二人干謁詩創作背景的不同。他們二人,一個積極主動,窮其一生都在干謁求仕的路途上艱難跋涉;一個執著追求,經歷十年滄桑,幡然醒悟。他們的干謁詩,承載了一次次的希望和絕望,就算被束縛在格式和內容之中,也依舊在鐐銬之外綻放了奪目的異彩。
三、李白與杜甫干謁詩語言風格之比較
干謁之詩,既是為有求于人而作,自是少不了對權貴之人的恭維和吹捧。而這些,體現在語言風格方面,又表現出不同的傾向性。
李白性情高傲,有著強烈的自我表現欲望,他的詩歌創作通常不愿被格律束縛,因此,多采用古體詩的創作形式。
翡翠黃金縷,繡成歌舞衣。若無云間月,誰可比光輝。
秀色一如此,多為眾女譏。君恩移昔愛,失寵秋風歸。
愁苦不窺鄰,泣上流黃機。天寒素手冷,夜長燭復微。
十日不滿匹,鬢蓬亂若絲。猶是可憐人,容華世中稀。
向君發皓齒,顧我莫相違。
這首《贈裴司馬》是李白于天寶五年所作,語言風格清新明麗,他在詩中以織女自喻,因姿色秀美而被平庸者妒嫉,從而失去了夫君的恩寵,整日里愁云慘淡,不思妝奩,枉費了傾世容華,借此抒寫自己懷才不遇的委屈心情。此篇一改干謁詩華麗夸張的贊揚,用女子意象做比,也可謂是干謁詩篇中的一股清流。當然,李白的干謁詩并非都是如此,他也有對權貴大肆吹捧的詩篇,如《述德陳情上哥舒大夫》。不過,就總體而言李白的干謁詩更偏向于表現自我,追求獨立人格,他有著自己獨特的個性稟賦,即便干謁也不愿過分卑躬屈膝,阿諛奉承。
與李白喜好古體詩不拘格律不同,杜甫似乎更喜歡五言排律這樣一種形式。以五排做干謁之詩,于杜甫而言絕對是一個正確的選擇,這種詩體既要求聲韻對偶的整齊合律,又要求辭藻典故的富麗精工,在寫作難度上遠超其它詩體,能夠在充分展現詩人才學的同時以一種莊嚴雄麗的風格來達到歌功頌德的目的。例如《贈特進汝陽王二十韻》一詩,杜甫在詩中極力鋪排汝陽王的功德,首先以群臣表率冠名,又言其德行之崇高,以“千里駿”、“九霄鵬”相喻,贊揚他忠君愛國,孝義持家,在詩的最后,才以古人作喻,委婉提出自己的訴求。整個詩篇,用律齊整,一氣呵成,既達到了頌揚權貴的目的又展示了自身絕世的才華。杜甫困居長安十年,倍償艱辛,他走上干謁之路并非自愿,也沒有當年李白那樣“仰天大笑出門去,我輩豈是蓬蒿人”的自負心態,而是時常以卑恭的言語入詩渲染凄苦的現狀,委委屈屈,乞愿權貴的垂憐,這樣的一種表達方式也為杜甫日后“沉郁頓挫”的詩歌風格打下了基礎。
四、李白與杜甫干謁詩內容心態之比較
干謁詩作為唐朝詩歌的一個門類,又是為了請謁權貴,在很長的一段時間里也形成了自身的一種定式:開篇贊頌對方的門第學識,隨后夸耀自我才能,在最后收束點題,委婉表明自己的意愿。在這個看似固定的模式之下,李白和杜甫用不同的經歷和才學,演繹出了兩種不同內容,不同心態的干謁詩篇。
李白的干謁詩,最大的與眾不同就在于他在詩中自比甚高的夸耀,像《上李邕》一篇:
大鵬一日同風起,摶搖直上九萬里。
假令風歇時下來,猶能簸卻滄溟水。
世人見我恒殊調,聞余大言皆冷笑。
宣父猶能畏后生,丈夫未可輕年少。
李邕乃是當時的名士,李白干謁于他,首句便以大鵬自比,大鵬鳥乃是《逍遙游》中所描繪的神鳥,在莊子哲學中象征自由和理想,李白年少自負,心中充滿了報效祖國的豪情壯志,他在這里極力夸大大鵬鳥的神力,無異于對自身才能的炫耀。末二句借了《論語·子罕》后生可畏的典故,規勸李邕能夠像孔子一般識才,看重自己。這兩句的言辭乍看之下頗為自負,實際上卻是巧妙地將李邕比作宣父,恭維他有超越時人的雅量。李白的干謁詩,是抱著積極入仕的心態而創作的,又因了其狂傲不馴的性情,傲視權貴的氣魄,通常會在內容上以假設甚至脅迫的語氣表達干求愿望,看似大言不慚,實則劍走偏鋒,展現了高超的寫作技巧。
杜甫在科舉入仕失敗后被迫轉向干謁之路,他干謁活動的高潮是在長安求仕期間。十年風雨兩茫茫,在困厄長安的數年間,杜甫一直秉承著致君堯舜的遠大理想,奔走于京華的各大豪門,屢屢進獻。他的干謁詩,多在鋪排對方功德門第之后,自敘生活之潦倒和懷才不遇的郁悶心境,最后切入主題,表達希望被引薦的愿求,委婉曲折,凄苦動人。
翰林逼華蓋,鯨力破滄溟。
天上張公子,宮中漢客星。
賦詩拾翠殿,佐酒望云亭。
紫誥仍兼綰,黃麻似六經。
內分金帶赤,恩與荔枝青。
無復隨高鳳,空馀泣聚螢。
此生任春草,垂老獨漂萍。
倘憶山陽會,悲歌在一聽。
此一首,是贈與宰相張說之子張垍的,張垍“尚寧親公主,拜駙馬都尉”。天寶九年,杜甫在京結識張垍,作詩投贈,希望能夠得到他的援引,在不久之后便得到了河西尉的職位,可以算作一次較為成功的干謁。但在杜甫的干謁生涯中,這樣順遂的情況委實少之又少。他在當時黑暗的官場中不斷掙扎,苦苦壓抑自身情感,憂國憂民,只為出仕救國,他的干謁詩飽含了卑微的懇求和內心仍舊高尚的期許,在這樣一個矛盾的結合中隱忍自抑。
五、結語
唐王朝,是中國詩歌發展的高峰時期,而干謁這一求官方式在此期間的興盛和繁榮,形成了干謁詩創作的一次次熱潮。李白和杜甫,一位“詩仙”,一位“詩圣”,紛紛走上了以詩干謁的道路。李白身處盛唐,有著強烈的功名和自負的性情,他的詩歌多以清新明麗的古體詩創作為主,常以自我為中心干謁權貴。杜甫生于中盛唐相交之際,積極入仕,被迫干謁,其詩歌多慨嘆沉郁之語。總而言之,雖然干謁詩作為一種頗具功利性的詩歌體裁,在文人心中亦稍有不恥,但它畢竟是一個歷史時期的特殊產物,在李杜二位大家身上所綻放的鋒芒也是不容忽視的。通過對二人干謁詩的對比研究,可以讓我們對詩人本身,及其所處社會等各個層面都有一個更加深入的認知。
參考文獻:
[1](清)王琦.李太白全集[M].北京:中華書局,1997.
[2]仇兆鰲.杜詩詳注[M].北京:中華書局,2015.
[3](宋)歐陽修.新唐書[M].北京:中華書局,19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