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江麗
【摘 要】目的:探討阿司匹林聯合銀杏制劑在冠心病患者治療中對于其凝血功能及血流變的影響。方法:隨機選取我院180例冠心病患者,分為2組。對照組給予單硝酸異山梨醇酯治療,觀察組在此基礎上給予阿司匹林聯合銀杏制劑治療。對比治療前后凝血功能指標、血流變相關指標。結果:對比上述指標,觀察組比對照組更有優勢,對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阿司匹林聯合銀杏制劑能有效改善患者的凝血功能,還能降低血液粘滯度。
【關鍵詞】冠心病;阿司匹林;銀杏制劑
【中圖分類號】R47
【文獻標志碼】B
【文章編號】1005-0019(2018)12-119-01
冠心病是因冠狀動脈發生粥樣硬化病變引起血管管腔狹窄甚至阻塞,造成心肌因缺血、缺氧或者壞死而形成的心臟病。阿司匹林是水楊酸衍生物,因其有抑制血小板聚集的作用且價格親民[1],一直被應用于各類血管硬化;銀杏制劑是銀杏葉提取物,有擴張血管、活血化瘀通絡的作用。本文旨在探討阿司匹林聯合銀杏制劑對于冠心病患者的凝血功能、血流變的影響。結果報道如下。
1 資料和方法
1.1 基線資料
隨機選取2017年2月~2018年1月于我院治療180例冠心病患者。隨機分為2組。
觀察組90例,其中男59例,女31例,年齡53~82(68.1±7.5)歲,合并高血壓35例、糖尿病20例。
觀察組90例,其中男50例,女40例,年齡50~86(65.7±9.2)歲,合并高血壓42例、糖尿病18例。
2組患者一般資料對比差異不明顯,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 方法
對照組給予單硝酸異山梨醇酯(北京永正制藥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083014)20mg/次,2次/天。
觀察組在對照組用藥基礎上給予阿司匹林腸溶片(拜耳醫藥保健有限公司,國藥準字:J20130078)100mg/次,1次/天,聯合銀杏葉滴丸(萬邦德制藥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國藥準字:Z20040071)5丸/次,3次/天治療。療程以1個月為限。
在治療前及治療后1個月,為2組患者采集空腹靜脈血,進行檢測對比。
1.3 觀察指標
凝血功能指標測定:采集患者1.8ml靜脈血注入含枸櫞酸鈉抗凝試管中,送檢。
血流變指標檢測:采集患者3.6ml靜脈血注入含肝素鈉抗凝劑試管中,送檢。
1.4 統計學處理
采用SPSS 22.0統計軟件進行數據分析,其中計量資料使用“均數±標準差”的表達,用t值檢驗,P<0.05時說明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2組患者對比凝血功能指標結果 治療前2組患者凝血功能指標對比差異不明顯,P>0.05;治療后,觀察組PT、APTT較對照組升高明顯,而FIB水平較對照組明顯降低,對比差異P<0.05。見表1。
2.2 2組患者對比血流變相關指標結果
治療前2組患者血流變相關指標對比差異不明顯,P>0.05;治療后,觀察組全血高切粘度、全血中切粘度和全血低切粘度較對照組降低明顯,對比差異P<0.05。見表2。
3 討論
冠心病的危險因素很多,對可改變的危險因素進行積極干預,即可預防冠心病還能控制其惡化。血液凝血過程分為三步:凝血酶原激活復合物形成,凝血酶原激活,纖維蛋白原生成。PT反映外源性凝血系統功能,其主要反映先天性凝血因子Ⅰ、Ⅱ、Ⅶ、Ⅹ含量及獲得性凝血因子存在情況。APTT為內源性凝血因子缺乏與否的篩檢試驗,主要反映凝血因子Ⅻ、Ⅸ、Ⅺ、Ⅷ的活性。FIB通過與血小板膜上相關受體結合,促進血液凝集[2]。決定血流阻力的重要因素是血液粘滯度,血液粘度增高則血流阻力增大,血液中脂類易沉積在血管壁,明顯影響小動脈、毛細血管和微循環,成為冠心病的危險因素[3]。全血高切粘度反映紅細胞濃度增加、血液粘滯度高及紅細胞變形能力降低;全血低切粘度中血液粘度降低與紅細胞比積減少成正比關系,側面反映紅細胞聚集程度;全血中切粘度是低切粘度至高切粘度的過渡點。
阿司匹林能抑制血小板血栓素A2的生成從而達到抑制血小板聚集;銀杏制劑中的黃酮苷及銀杏苦內酯能清除自由基,降低過氧化脂質的產生,保護血管內皮、防止血栓形成、增強紅細胞變形能力。
本文研究結果顯示:使用阿司匹林聯合銀杏制劑的觀察組PT、APTT較對照組明顯升高,FIB水平則較之降低;血流變指標中全血高切粘度、全血中切粘度和全血低切粘度均較對照組降低,2組對比差異明顯,具有統計學意義。
綜上,阿司匹林聯合銀杏制劑能有效的擴張冠狀動脈、增加冠狀動脈血流、保護血管內皮、抗血小板聚集,對冠心病治療有積極作用。
參考文獻
[1] 汪芳.阿司匹林在心 薌膊∫患對し樂械難芯拷褂脛改瞎娣斗治觶跩].中國全科醫學,2015,18(29):3519-3523.
[2] 高曉云,白薇,王新華.三種凝血功能檢測方法在臨床輸血中的應用比較[J].臨床輸血與檢驗,2017,19(04):336-340.
[3] 張菀桐,褚瑜光,胡元會,宋慶橋,商秀洋,吳華芹,賈岱琳,孟昊.冠心病血瘀證與凝血功能及血小板參數相關性分析[J].中醫雜志,2015,56(16):1390-13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