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劉益良 姜洪斌
老兵復退之際,武警濟南支隊“紅色文化先鋒隊”和濟南市歌舞劇院慰問演出隊一起,走進基層,走近官兵,以巡演的方式為即將光榮退伍的老兵送行。
什么樣的節目才能展現老兵風采?什么樣的節目才能真正打動官兵?這個問題一直縈繞在“紅色文化先鋒隊”領隊何瑜之腦海中。7天的準備時間里,挑選優秀文藝骨干、遴選優秀節目、深入挖掘素材、集中研討創演、高度凝煉主題、精心打磨作品、層層進行審查……一切都圍繞“為老兵送行、頌戰友情深”這個主題進行。
“缺乏兵味,語言平淡”“動作過于夸張,不接地氣”“表現手法單一,沒有感情”……一次次審查過后,小分隊梳理出10多個問題,逐一從頭到尾推改,其中,小品《兄弟》創作出3個版本修改了12稿。
為了讓更多的官兵看到演出,演出時間嚴格按照基層的作息時間來安排,出發前一天,巡演小分隊會與中隊進行協調溝通,演出時間盡量不與中隊日常工作發生沖突。每當要前往偏遠地區的中隊,他們都是早上5點起床,6點準時裝車,6點20分避開早高峰趕到中隊做好準備。
巡演小分隊的戰士們平均年齡不足20歲,隊員人數少,隊員們不得不分飾多個角色,唱完歌,又伴舞,跨專業的嘗試對任何人都是新挑戰。除此之外,小伙子們還要負責裝車、搭臺、撤收等臺前幕后的各項工作,工作量之大可想而知。但他們依舊一路歡笑、一路高歌,用青春特有的力量感召戰友,用青春特有的光芒照耀軍營,用他們自己的話說:“在老兵退伍之際,能為他們奉獻一場精彩的演出,再累也值了!”
7天時間,巡演小分隊行程2000余公里,走進25個基層中隊。每次轉場,隊員們要在車上顛簸幾個小時,下車就演,演完就走,縱然一路勞頓,但每到一處,隊員們都將自己最好的狀態展現給官兵。
沒有炫酷的LED背景,沒有聲光電一體的絢麗舞臺,沒有高端大氣的服裝道具……有的是以營區為背景、把大山泥地當舞臺,有的是吉他一把,有的是清一色的迷彩服……事實證明,只要傾注真情,就能呈現一場官兵喜聞樂見的精彩演出——“原生態”的歌聲更顯清純甜美,“零距離”的舞蹈更顯婀娜多姿。隊員們和官兵面對面、手拉手地互動交融,演出現場歡歌笑語、高潮迭起。
“不能落下一個人!”在守橋中隊演出時,了解到還有一名哨兵因執勤不能觀看演出,小分隊態度堅決——一個兵,也得演一個專場。未能觀看演出的戰士叫蓋鴻飛,即將退伍,陪伴他的是一只叫“旋風”的軍犬。一個兵,一只軍犬,十幾個隊員,在哨所門口擺開的“舞臺”上,隊員王涵、張洋、惠小華三人彈著吉他,將《我的好兄弟》《兄弟抱一下》唱得細膩婉轉,深情陶醉,就連軍犬“旋風”也靜靜地臥著,不再狂吠。演出結束,揮手再見,蓋鴻飛始終抿著嘴,敬著軍禮的右手久久不肯放下。
其實,在巡演小分隊的隊員中,有5人也即將退伍。用他們的話說,能以退伍老兵的身份參加演出非常有意義,這些節目,不僅僅是演給戰友,也是演給自己。演唱《我的好兄弟》的王涵,每結束一場表演都會在他心愛的吉他上貼一個笑臉,細數一下整整25個,他說,即將退伍,每場演出都將是生命中美好的記憶。
地道的兵味,鮮活的兵事,濃郁的兵情,無盡的兵趣……小分隊用故事解讀老兵的淳樸,用真情詮釋老兵的堅韌,給官兵獻上了精彩紛呈的文化大餐、精神大餐。離開并不意味著結束,老兵們的汗水灑在軍營,青春獻給軍營,榮譽留在軍營,他們的赤子之心永不褪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