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淑亞
摘 要:在我們國家的破產法中規定了債務人如果已經破產,那么為了對其所留下的財產進行合理的管理,不讓債務人對財務進行不合法的處理或者轉移,在法院宣布破產并且開啟破產程序以后,應該有專門的機構對這些財產進行經營管理或者進行處分。而政府托管經營就是這其中的一種手段,它是幫助企業在遇到很嚴重的風險的時候進行財產管理的一種救助方法。但是破產法中僅僅說明了在企業破產的時候才能夠對企業的財產進行間接托管經營,在其他的情況下并沒有明確的規定可以進行托管。在實際的操作情況中,地方政府注資的國有企業在被宣布破產以后由政府接手進行間接地托管經營的情況比較多見。本文就破產法中對政府進行間接托管經營的經營目的合法性進行了分析。
關鍵詞:破產法;間接托管經營;經營目的;合法性
1 政府托管經營的基本分析
托管運營一般是常見于國有企業之中,在我們現實的具體操作中,在國有企業進行自身的改革的情況中可以讓政府代為托管經營。托管經營指的是國有資產所有者代表根據法律的規定,通過簽訂協議等方式,把企業中的國有資產移交給其他的法人進行經營,這里所托付的法人必須要有一定的經營管理能力,而且要有一定的承擔風險的能力。在法人承擔委托之后還要進行妥善經營,這樣才可以實現資產的保值增值,增加企業的收益。
通常來說,政府不會對這些企業進行直接托管經營,因此本文中提到的更多的是間接托管經營。政府間接托管經營指的是政府為了避免企業破產,在不直接出面托管企業的情況下,自己出資建立一個國有企業,然后由這個國有企業代為管理經營即將破產的企業。也就是建立的這個國有企業由即將破產企業的產權運營權利。間接托管最主要的就是直接進行管理的不是政府而是由政府建立的國有企業,但是這個國有企業代表了政府,他在實際的運營中能夠得到政府的支持,因此也就能夠在實際運營中達到和政府直接托管相接近的作用。
在破產法中,只對于政府進行直接托管經營進行了詳細的介紹,在破產法里明確規定了政府直接托管經營是一種危機救助的形式,當金融企業面臨破產的時候可以按程序對其進行接管。具體而言就是當金融機構面臨重大的經營風險的時候,國務院相關的管理監督機構就可以對這個企業進行托管經營,避免企業破產。但是法律中對于其他情況下的政府進行直接經營托管并沒有詳細的規定。因為國務院的管理監督機構具有一定的經營管理能力,里面的管理人員具有相應的專業知識,就能夠很好的應對在經營中可能出現的問題和風險。但是相對而言,破產法中對于政府進行間接托管經營就沒有相關的規定,尤其是政府進行間接經營管理的目的,但這也是本文討論的重點,下文將通過具體的案例來分析政府間接托管經營目的的合法性。
2 政府間接托管經營目的合法性分析
破產法最主要的就希望能夠對于各個權利義務主體提供保護,希望能夠公平的維護他們的利益。隨著我們社會不斷發展,經濟建設不斷推進,我們國家的商品經濟也在迅速的發展著。因此市場經濟的變化也就非常迅速而且有點復雜,破產法就是在這種大的環境背景下對各個利益主體進行一定的保護。因為破產再大的經濟背景下是一種自然發生的現象,債務人雖然有一定的責任但是不應該承擔過多的責任。因此就要在債權人和債務人的利益之間做一下平衡,這個時候是以企業的利益為先的。但是后來因為時代不斷變化,在考慮企業利益的同時還要以國家利益為重,不能夠破社會的利益,因此破產法就需要企業在破產以后也要在市場中承擔相應的責任。這也就是說既要保護個人和企業的利益,也需要保護國家的利益。因此破產法就是要在債權人和債務人之間的利益情況進行平衡。
但是在我們實際操作中,對于破產法的實施是有一定的規律的。例如企業破產程序就是由一系列的目標的。這些目標包括:維護社會穩定、保證公平公證、實現財富最大化。而政府之所以要介入即將破產企業的經營之中,就是為了能夠實現上述的這三個條件。例如一些企業在破產以后,企業的員工因為一些財務糾紛或者失去崗位,會做出一些比較過激的行為,而這些情況會對社會以及其他人造成一些危害,這種情況下政府為了能夠穩定社會,安撫企業人員,并且能夠促進這些失業人員的就業,就會出一部分的資金來投入企業,這也在另一種程度上是保護了各方利益主體的利益。這種情況下政府采取一定的行為對瀕臨破產的企業進行干預是符合破產法的整體主旨的。
除了上文提到的職責,政府還具有平衡破產法各利益主體利益的職責。利益平衡就是在利益雙方出現一定的糾紛或者矛盾的時候,能夠按照一定的規則對雙方產生的沖突進行一定的調和,這樣做的目的就是最后能夠達到保證雙方的利益,公平合理。一般情況下,很多研究利益平衡的學者更加注重的是債權人、債務人以及職工的利益保護,但是對于政府的利益進行研究的比較少。相應的在破產程序中的利益主體也有很多,不僅僅局限于前文提到的那三個,還包括了財產權利人和政府利益。這些主體每個人的利益需求都不相同,而且有的時候這些利益甚至可能是相矛盾和相沖突的,這個時候就需要有相應的制度來對各個利益主體的利益進行調和平衡。首先債權人和債務人之間最容易產生利益沖突,而且這個利益沖突一般是私人的,個人的利益沖突。在破產后這兩者之間最主要的利益沖突就是對于破產財產的清算,以及破產和解和重整之間的利益關系。而前文所說的政府利益指的就是我們所說的社會公共利益,在這種情況下是不需要考慮政府作為債權人對破產企業進行注資以后所獲得的一些收益的。政府在這里扮演的是社會整體利益的代表,社會利益的代表需要與前兩者進行權衡,爭取自己應得的利益。這些利益就包括社會秩序的穩定,社會福利等等。但是因為政府在這里代表的是社會,就是集體的利益,與債務人和債權人之間的利益沖突屬于公共利益和個人利益之間的沖突。在這種情況下要想對他們之間的利益進行分配就必須要做到前文所說的,既要保證社會的穩定又有實現公平公正的利益分配,促進社會利益最大化。
3 小結
前文提到了政府間接托管經營目的的合法性有兩個。一個就是要維護破產法的宗旨和目標,還有就是政府需要平衡各個利益主體的利益。從這兩個角度來看,政府對瀕臨破產的企業進行間接托管經營的目的是合法合理的。政府在對企業進行間接托管經營的時候其代表的就是社會的利益,作為社會利益的代表,它與債權人和債務人之間的利益其實并不矛盾,因為對這些私人利益的保護同時也就是某種程度上對社會利益的保護。正如有學者所說的對于債權人利益的保護其實就是對社會利益的保護,對債權人利益進行保護是對我們現在這個現代化社會中的制度的一種重視,這些的目的都是為了能夠促進社會發展、經濟不斷發展。同樣,除了對債權人的保護是對社會的利益的保護以外,還有對債務人的保護也應該是建立在為了穩定社會秩序,促進社會經濟發展的基礎上的。因為債權人和債務人之間具有利益沖突,也是各種沖突之中的主要沖突。因此這就需要政府通過合理的手段,對雙方的利益矛盾進行適當的調和,這樣也是為了達到能夠維持社會秩序的最終目標。
綜合以上的論述,可以說在我們國家的破產法中規定了債務人如果已經破產,那么為了對其所留下的財產進行合理的管理,不讓債務人對財務進行不合法的處理或者轉移,在法院宣布破產并且開啟破產程序以后,應該有專門的機構對這些財產進行經營管理或者進行處分。而政府托管經營就是這其中的一種手段,它是幫助企業在遇到很嚴重的風險的時候進行財產管理的一種救助方法。而且為了尊重破產法的規定并且為了實現社會穩定,促進社會利益的增長,政府對瀕臨破產的企業進行間接托管經營從目的上來講是具有合法性的。
參考文獻
[1]魏柳艷 . 論破產法上的管理人中心主義 [J]. 法制與社會,2011(2):115.
[2]巫文勇 .《企業破產法》與中國金融機構的市場退出 [J]. 資本市場,2011(7):84-87.
[3]王剛,印麗雅,狄寶君 .《破產法》中職工權益局限性探討 [J].現代商貿工業,2012(20):1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