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楊繼星 趙囡 陳文濤 房玉東
金屬礦開采環境復雜多變,受多種因素影響,安全生產事故頻發,盡管已相繼建立了應急救援方案,但其整體應急能力仍受限制,尤其面對重大事故時更為突出。因此,構建系統的應急評估指標體系,成為提高應急能力上一種積極、科學、高效的途徑。
各礦山因自然條件、生產環境、安全管理的差異,事故發生的原因以及演變過程也千差萬別,總體而言,我國金屬礦山重大事故具有以下共同特點:
突發性。金屬礦山事故隨時可能發生,事故前兆不明顯,不易控制,給現場工作人員和決策人員造成的沖擊嚴重,甚至可能會讓他們不知所措,故難以快速準確把握事故動態并實施有效的應急響應措施,易造成事故范圍的擴大。
嚴重性。重大事故會造成多人傷亡,嚴重威脅人員生命。事故一旦發生,如果應急處置措施不及時或不當,往往會衍生成為重特大惡性事故。
破壞性。重大事故發生后,礦井生產系統可能破壞,不但中斷生產,損毀現有井巷工程和生產設備,造成重大財產損失,同時增加了搶險救災難度,甚至會造成更多的人員傷亡。
繼發性。重大事故發生后,可能會在比較短時間內重復發生類似事故或誘發其他類型事故。例如,礦井火災可能引起爆炸、其他地方的火災或有毒有害氣體的擴散等,繼發性事故的影響及不可預見性更為嚴重。
礦井重大事故應急救援效果影響因素復雜可變,主要表現在礦井現實環境、相關人員、關鍵性設備、協調管理等方面。
礦井現實環境。礦井現實環境復雜多變,尤其在重大事故發生之后,礦井地勢結構、巷道、溜井、井底車場等都可能變形或破壞,影響救援行動。潛在災害也需充分掌握,采取行之有效的應急措施避免此類事故的發生。
相關人員。在重大事故發生后,首先涉及生產工作人員自身,其應對突發事件的能力對事態發展占很大比重;參與后續應急救援的指揮人員作為應急行動的大腦,對整體救援也至關重要;應急救援參與人員是應急行動的執行者,其專業技術能力直接決定應急救援的效果。
關鍵性設備。高科技設備可為應急救援工作提供強大助力,如調度指揮技術裝備、通信設備、探測設備、防護設備、其他輔助設備(如無人機、機器人)等,均對應急救援能力的實施有重要影響。
協調管理。重大事故協調管理是一項龐大的系統工程,是對重大事故的全程管理,不僅包括事故的應對,還要包括事故發生之前的應急準備,如各類物資、人員的準備。最后涉及到災后恢復重建,全過程內若以科學合理的方法進行調控,能夠極大范圍減小事故造成的損失。
針對金屬礦山重大事故,經研究構建本評估指標體系(見下圖),其主要包括一級指標3個,二級指標10個并對應36個三級指標。通過對應急過程各個階段評估,及時發現問題,改進不足,提高重大事故的應急處置能力。

金屬礦山重大事故應急能力的評估指標體系
1.風險辨識防控能力
風險辨識是在風險事故發生前,運用各種方法識別所面臨的風險,以及分析風險事故發生的潛在原因,擬訂風險處理方案,落實管控措施,從而達到科學、全面、有效管控風險的目的。風險辨識防控能力涉及金屬礦企業本身風險辨識評估標準、風險感知、風險分析、風險管控措施等方面。
風險辨識標準是金屬礦山開展風險點辨識工作的基礎,根據礦井客觀條件的不同,挖掘引發風險的各種因素,制定相應的風險管控措施,才能有效遏制重大事故發生。
2.應急預案編制能力
應急預案的編制可以規范金屬礦事故應急救援秩序,迅速有效實現應急處置。應急預案編制能力涵蓋預案編制小組、預案結構化管理、預案實時維護、編制機構人員能力、應急預案編制內容等方面。
其中金屬礦山應急預案編制內容是體現編制能力的核心,其完整性、可匹配性、可操作性、實用性、科學性決定應急預案的水平,以及事故發生后后續應急處置的有序性。
3.實時動態監測能力
實時動態監測能力是指金屬礦山利用遠程聯網、監測監控等技術,實現對重要部位的動態監控、預警和監管,及時掌握危險源安全狀態,降低重大事故風險。實時動態監測能力主要包括礦山監測監控系統、日常安全監督檢查、預警信號發布等內容。
監測監控系統作為金屬礦山六大系統之一,主要實現對危險源監測監控、有毒有害氣體監測等;日常安全監督檢查是金屬礦安全管理的重要體現,及時發現隱患、排除隱患,可提升礦山整體安全;預警信號發布指對重大事故的時間、規模和后果做出提前預測,并能快速及時發布事故信息。
4.宣傳教育能力
通過風險辨識、安全知識、應急預案等宣傳,充分提升礦山企業內部安全意識、自救互救和應急防災綜合能力,同時加強應急培訓演練,保障預案的有效有序實施。宣傳教育能力主要包括安全知識宣教、應急預案演練、風險隱患培訓等。
5.物質儲備能力
所謂應急,其本質就是應急資源的充分擁有、合理配置和快速展開的過程,它是在緊急狀態下快速救助、安置災民、保障災區基本生活以及災后恢復重建的基礎和保障,應急物資的儲備程度是保障突發事件應急救援成敗的關鍵因素。應急物質儲備主要包括救災物資、應急設備和設施以及應急專項資金的儲備。
1.事態勘察能力
事故發生后,第一時間準確掌握事故發生現場實際情況,是應急救援工作部署的前提,避免盲目行動,減少損失。事態勘察能力主要體現在事故勘察裝備、事故信息實時監測、信息分析等方面,針對現場反饋的信息進行合理分析。
2.指揮調度能力
在事故救援工程中,應有完善的指揮調度體系,確保應急指揮調度機制,保障通信順暢,促進應急信息合理、有序的傳輸,實現對重大事故的有序調度。指揮調度能力主要包括通信保障、指揮協調、快速評估決策。
通信保障是利用有線、無線、短波等通信網絡,實現事故信息的上傳下達,主要考驗其實時性和準確性;指揮協調涉及到礦山企業內部、上級主管部門、社會資源、周邊地區與企業的協調;快速評估決策對事故演變及受災情況進行研判分析,提出合理應急處置建議。
3.協同聯動能力
強化指揮中心與事故災難現場、主管部門、其他相關部門單位之間的協同聯動,建立各聯動機制,提高應急處置能力。協同聯動包括應急隊伍、與其他單位應急聯動、應急專家、社會救援等。
1.恢復運行能力
金屬礦山事故救援結束后,快速著手現場恢復工作,以減少損失。其中有些可即時實現恢復,有些則是短期恢復或更長時間的恢復。恢復運行能力主要包括現場清理、人員撤離、警戒解除的速度和效果、恢復方案和賠償方案的制定等。
2.評價總結能力
針對整個應急救援處置過程,總結事故應急救援各環節響應與處置情況,在應急過程結束后進行總結性評價,以便分析原因,找出缺陷,彌補不足,同時作為指導同類事故處置救援的案例依據。主要包括事故調查、事故總結、應急預案修訂完善和獎勵處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