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楠
【摘 要】作為山東省具有代表性的地方劇種,山東呂劇是中國社會文化中的重要組成部分,但當前社會發展形勢下,呂劇藝術受到市場經濟與大眾傳媒的沖擊,其發展面臨困境,影響力也趨于衰落。本文主要探討山東呂劇藝術的發展困境,并提出發展對策,僅供相關人員參考。
【關鍵詞】山東呂劇藝術;發展困境;對策
中圖分類號:J825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1007-0125(2018)22-0029-01
山東呂劇曲調優美,唱腔悅耳,深受山東人民喜愛,在中國戲劇發展史上,山東呂劇屬于年輕的劇種,出現于19世紀之后。山東呂劇具有平民化特性,作為地方劇種,能夠激發本地觀眾的審美體驗與情感共鳴。山東呂劇的歷史有100多年,經歷了從鄉村走向城市的過程,在新中國成立后得以真正發展繁榮。當在當前社會形勢下山東呂劇藝術面臨著發展困境,針對這一問題提出山東呂劇發展對策是非常必要的。
一、山東呂劇藝術的發展困境分析
(一)山東呂劇藝術的發展歷程
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在政府主導的文化變革下,山東呂劇得以崛起與繁榮發展。在戲曲改革的大環境下,致力于通過戲曲來宣揚新中國的新思想與新精神,令戲曲承擔起政治任務,戲曲工作者的光榮任務就是為國家和人民服務,通過新的戲曲將人民新生活展現出來,以正確的觀點表達歷史。基于民族戲曲傳統的基礎上,民族新戲曲得以創造。在中央政府關于戲劇改革的知識下,山東省成立戲曲機構來負責戲劇改革,在全面把握山東省地方劇種歷史現狀的基礎上,對山東本地地方劇種及傳統劇目進行搜集、整理,包括戲曲、曲藝與民歌等。以化裝揚琴作為帶有地方特色的藝術形式來開展戲曲改革試驗,這就是呂劇的前身。化裝揚琴的群眾基礎廣泛,曲調簡約樸素,具有標志性特征,于1953年將化裝揚琴定名為呂劇,山東省相關文藝劇團都隨之以呂劇定名。山東呂劇發展的重要里程碑就是呂劇改革劇目的首次公演,新編現代戲《李二嫂改嫁》是推動山東呂劇走向全國并實現繁榮發展的關鍵,無論在唱腔、表演、臺詞還是在劇情結構上,其都具有一定審美,恰逢其時,與特定社會條件下的文化政治需求高度相符。在幾代藝術家的努力下,《墻頭記》、《畫龍點睛》等經典劇目都聞名全國,這就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山東呂劇的發展。
(二)山東呂劇藝術面臨的發展困境
隨著社會經濟文化體制的發展變革,以及大眾媒體的快速發展,中國戲曲藝術呈現衰落態勢,這就對山東呂劇的發展形成一定沖擊。山東呂劇主要為傳統鄉村生活題材,因而其群眾基礎深厚,但在山東呂劇發展過程中并未高度重視戲曲藝術形式的傳承與創新,僅僅是跟隨主流意識形態宣傳需求來編排新現代戲,由于部分劇目創作過程中存在主題先行的問題,對于寓教于樂的尺度把握不到位,重政治宣教而忽視戲曲藝術審美,觀眾群流失比較嚴重,導致山東呂劇發展面臨困境。在21世紀以來,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受到全社會的高度重視,傳統劇目傳承與發揚熱潮下山東呂劇劇團在這一方面的努力不到位,導致呂劇發展逐漸落后于豫劇、黃梅戲等地方劇種。
二、山東呂劇藝術的發展策略
山東呂劇不僅僅是一門舞臺藝術,更是一項文化事業,除此之外還是一種娛樂方式。在現代社會發展新時期,山東呂劇的發展要堅持與時俱進,充分發揮現代科學技術的應用價值,開辟山東呂劇市場,增強山東呂劇的影響力。山東呂劇的發展是地方文化事業發展中的重要內容,政府部門要充分發揮保護作用,加強科學引導,與演出團體協調配合,共同努力來推進呂劇振興與繁榮發展。山東呂劇作為一種娛樂方式,以和諧安定的社會為背景,在先進和平年代下,正是山東呂劇發展的契機,要牢牢把握這一契機,實現呂劇藝術文化的傳承與創新,突破原有章法與程式,帶給觀眾耳目一新的感覺,拓展觀眾群。山東呂劇的發展,要緊隨時代步伐,在就地取材的基礎上,與傳統文化實現互補,譜寫社會新時代的生活旋律,并注重突破題材,轉變風格,積極整合資源,在保持呂劇鮮活特色的基礎上,充分發揮地域優勢,實現移植借鑒,比如將山東地方戲資源加以整合,并與山東民歌相融合,以京劇范型加以完善,從而將呂劇打造成具有代表性的山東戲劇。山東呂劇的發展,要遵循市場經濟運作規律,強化品牌意識,建立山東呂劇品牌形象,強化觀眾認知,在現代通信網絡的支持下,打造呂劇文化產業鏈條,培植呂劇文化市場,推進山東呂劇現代化發展。
三、結語
總而言之,回看山東呂劇的發展歷程可以發現,其處于自我迷失的狀態,理想的發展目標并未實現。在現代社會發展新形勢下,針對當前山東呂劇發展所面臨的困境,要堅定地圍繞發展目標出發,不忘初心,以史為鑒,讓呂劇進入更加紅火的階段。
參考文獻:
[1]傅謹.中國戲劇藝術論[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00:13.
[2]王國維.宋元戲曲史[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32.
[3]于學劍.呂劇史論[M].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2010:26,76,201.
[4]周揚.改革和發展民族戲曲藝術[A].張之薇.二十世紀戲曲學研究論叢·當代戲曲研究卷[C].合肥:安徽文藝出版社,2015:35-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