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沛
[摘 要] “冰上絲綢之路”建設是我國經濟地理空間格局的重塑過程,對我國建立現代經濟體系,推進形成全面開放戰略格局,進而實現高質量發展具有重要戰略意義。通過對比分析“冰上絲綢之路”與傳統海洋貿易通道優勢,并結合我國經濟地理空間格局現狀與存在問題,提出了“冰上絲綢之路”通過對我國貿易體系和產業布局的影響而重塑我國經濟地理格局的路徑。由于“冰上絲綢之路”的開通與建設使得我國東北地區在國際貿易體系中的區位優勢更加凸顯,必然導致我國貿易體系的北向轉移,同時,我國產業布局方向必然會進行重新調整,并以北向空間轉移為主要特征,這很大程度上形成我國區域協調發展新的有效布局和動力牽引。
[關鍵詞] “冰上絲綢之路”;經濟地理;協調發展
[中圖分類號] F740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9-6043(2018)09-0003-02
一、引言
2017年7月,習近平主席與俄羅斯梅德韋杰夫總理正式對外公布“冰上絲綢之路”建設,這是我國“一帶一路”建設的重要階段性成果,同時對優化我國經濟空間格局、促進區域經濟協調發展具有重要作用。因此,深入研究“冰上絲綢之路”建設對我國經濟地理空間格局的重塑過程,這對我國建立現代經濟體系,推進形成全面開放戰略格局,進而實現高質量發展具有重要的戰略意義。
二、我國經濟地理空間格局的現狀與存在問題
(一)我國經濟地理空間格局的現狀
改革開放四十年來,我國經濟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績。尤其是十八大以來,在世界經濟復蘇乏力、逆全球化、單邊主義趨勢日益嚴重的國際形勢下,我國通過全面深化改革,取得了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歷史性新成就。在改革開放的有序推進過程中,我國逐漸形成了東部地區率先發展、中部地區崛起、西部大開發和東北地區振興四大板塊。尤其是隨著“一帶一路”和長江經濟帶的建設,四大板塊形成了有機整體,我國各區域間產業的有序轉移與相互承接,已經成為區域協調發展重要的內生動力和引擎。
(二)我國經濟地理空間格局存在的問題
十九大以來,我國進入了社會經濟發展的新時代,實施區域協調發展并形成全面開放的戰略新格局成為我國區域經濟發展的重要目標和工作要求。但是,目前我國經濟地理空間格局仍然存在一些問題。
1.我國區域發展差異仍然較大,四大板塊之間的區域差異存在擴大趨勢。2017年,盡管中部地區部分省份經濟增長速度較快,但整體而言經濟增長速度較快地區多數仍然集中在東部省份。2017年經濟數據顯示,地區經濟總量榜單前三名仍然是廣東、江蘇、山東。其中廣東、江蘇兩省GDP總量邁入8萬億大關。而多數西部和東北地區省份經濟增長速度仍處于全國平均水平之下。我國區域間經濟發展水平的差距一定程度上顯現為擴大趨勢。
2.區域高質量發展的經濟增長動力仍然集聚在東部地區,產業布局呈現為東部毗鄰區之間的產業間承接和轉移。一般而言,區域經濟增長的動力源泉是產業的發展。在全球第二次產業轉移浪潮中,我國東部地區有效承接了日本和東南亞地區的產業轉移,并迅速完成了工業化進程。但是,目前我國東部地區的產業結構在向高端化,信息化和智能化方向調整的過程中,并未形成對我國四大板塊協調發展的有效布局和牽引。
3.“一帶一路”建設對我國東中西部地區的帶動作用遠遠大于對東北地區的影響。從貿易格局和產業體系的影響來看,目前我國積極推進和實施的“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對東中西部地區的影響要大于對東北地區的影響。雖然東北地區的“中俄蒙經濟走廊”也是“一帶一路”的重要組成部分,但是從區位格局上看,我國中部地區和西部地區省份也都具備中俄蒙經濟合作的地理優勢,東北地區在中俄蒙經濟合作中也并不占據獨有的地理區位優勢。
三、“冰上絲綢之路”對我國經濟地理空間格局的重要影響
(一)“冰上絲綢之路”對我國經濟地理格局演變的重要意義
在北極事務中,我國是重要利益攸關方。2013年5月,我國正式成為北極理事會成員,成為北極“永久觀察員國”。2018年1月,我國首次發布《中國的北極政策》白皮書,同時我國“十三五”國家科技創新規劃中也正式提出深海、深空、深藍、深地(極地)規劃。這些都表明,我國對北極事務的高度重視。事實上,“冰上絲綢之路”穿越北極圈,將北美、東亞和西歐地區通過海運航道進行聯結。我國與歐洲國家之間90%以上的貿易是經由海洋運輸實現的。“冰上絲綢之路”建設是鏈接中國內陸與歐洲、北美貿易發展及物流運輸的重要通道,對于我國國際產業體系、貿易體系北向空間轉移,同時優化我國經濟空間格局、促進區域經濟協調發展具有重要戰略意義。
(二)“冰上絲綢之路”相對于傳統海洋藍色通道具有的優勢
傳統藍色海洋通道是指我國南海-印度洋以及大洋洲-太平洋通道。相對于傳統藍色海洋通道而言,“冰上絲綢之路”具有無可比擬的優勢。
1.“冰上絲綢之路”沿線國家少,地緣政治簡單。我國傳統國際貿易的歐洲航線途徑馬六甲海峽,經印度洋至蘇伊士運河,最后抵達北歐。在這一航線上,沿線國家較多。不同國家之間政治、社會、經濟、文化等領域差異極大,地緣政治情況極其復雜。這種地緣政治對海洋航線產生了很大的不穩定性。而由于“冰上絲綢之路”沿線國家較少,僅涉及環北極圈的八個國家,地緣政治相對簡單,航道穩定性較強,利于國際海洋運輸的穩定通航。
2.“冰上絲綢之路”黃金通道海上風險單一,可控性較強。盡管“冰上絲綢之路”黃金通道穿越北極圈,存在較大的冰困風險。但是目前北極通航月份逐年加長,尤其是在每年7月至11月,北極航道可安全航行。因此安全通航期間,“冰上絲綢之路”海上風險相對單一,可控。而傳統馬六甲海峽以及蘇伊士運河航線,風險復雜多樣,對航道安全產生了很大的不確定性。
3.“冰上絲綢之路”運輸距離短,時間少,費用低。從海運地理角度上看,“冰上絲綢之路”是連接亞歐美三大洲最短航線,相對于我國傳統海洋運輸通道而言,可以縮短傳統航程5至6千公里,縮短海運時間9天以上。“冰上絲綢之路”的開拓不僅可以大幅度節約海運成本,而且穿越北極的東北航線毗鄰俄羅斯北岸,在中俄共建的背景下,“冰上絲綢之路”的管控費用相對較低,這也是“冰上絲綢之路”費用節約的重要原因所在。
四、“冰上絲綢之路”重塑我國經濟地理空間格局的途徑
(一)“冰上絲綢之路”對我國貿易體系的影響
“冰上絲綢之路”相對于傳統經由馬六甲海峽、蘇伊士運河的航道大幅縮短海運里程和運輸費用,成為鏈接中國內陸與歐洲、北美貿易發展的新的重要通道。這對于我國傳統貿易體系必然產生重要而深刻的影響。傳統經濟學認為,國際貿易產生的根本原因是比較優勢的存在,直接體現在國際貿易產品的價格差異上。在國際貿易領域,海洋運輸成本仍然決定著產品的相對價格優勢。“冰上絲綢之路”的開通與建設,大幅降低了國際貿易的海洋運輸成本,國際貿易產品的相對價格出現變動,這就使得現有國際貿易體系必然會發生變動,并形成新的國際貿易體系。在這一過程中,貿易布局的變動必然會對我國經濟地理格局產生影響。相對于傳統東部地區便利的海運條件,“冰上絲綢之路”使得我國東北地區在國際貿易體系中的區位優勢更加凸顯,必然導致我國貿易體系的北向轉移。
(二)“冰上絲綢之路”對我國產業體系的影響
“冰上絲綢之路”建設對我國產業的空間布局也會產生重要影響。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產業空間布局很大程度上是以出口為導向的。由于東部沿海省份具備優良的國際貿易條件,因此產業布局多集聚在東部沿海地區。然而,“冰上絲綢之路”形成的海運成本大幅下降,必然使得我國東北地區在國際貿易中的比較優勢凸顯,這就決定了我國傳統的產業布局必然會重新調整。2016年,我國對歐洲貿易額6777億美元,占我國出口貿易總額的18.3%,這些出口貿易多數是經由海洋運輸實現的。在這些出口貿易中,產品范圍包含:動力機械及設備、通用工業機械設備及零件、電力機械設備及其電氣零件、橡膠制品、紙及紙板、紙漿、非金屬礦物制品、有色金屬、金屬設備等產品。從空間布局上看,我國目前生產這些產品的產業仍主要集中布局在我國東部地區。因此,從趨勢上看,隨著“冰上絲綢之路”的開通與建設,我國產業布局方向必然會進行重新調整,并以北向空間轉移為主要特征,這很大程度上會形成我國區域協調發展新的有效布局和動力牽引。
[參考文獻]
[1]И.Н.賀梅利諾夫,朱顯平,劉嘯.“冰上絲綢之路”的安全保障[J].東北亞論壇,2018(2):8-12.
[2]張婷婷,陳曉晨.中俄共建“冰上絲綢之路”支點港口研究[J].當代世界,2018(3):60-65.
[3]王志民,陳遠航.中俄打造“冰上絲綢之路”的機遇與挑戰[J].東北亞論壇,2018,27(2):17-33.
[4]郝大江,張榮.要素稟賦、集聚效應與經濟增長動力轉換[J].經濟學家,2018(1):41-49.
[責任編輯:潘洪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