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倩
摘 要:隨著我國城鎮化進程的加快,使得城鎮建筑進入成形加速器,而在城鎮建筑轉型的過程中,存在很多不利于國家新型化城鎮建設的問題。本文分析了城鎮化進程中建筑目前的發展現狀,并闡述了我國城鎮化進程中建筑學研究所面臨的新挑戰。
關鍵詞:城鎮化;建筑學研究;新挑戰
1前言
隨著我國改革開放至今,我國的經濟水平得到快速發展,城鎮化發展的進程也隨著經濟水平的提升而不斷加快。城鎮建筑作為城鎮化發展過程中非常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城鎮化發展目標能否達成中發揮著非常關鍵的作用。
目前,我國城鎮建筑進入發展加速期。但是,城鎮建筑發展目前仍然具有一定的落后性,而這種落后問題在一定范圍內不利于我國建筑體系完整性的構建。長期以來,城鎮建筑處于獨立發展的狀態,隨著現代化進程的加快,目前這種獨立且分散的城鎮建筑正遭受現代化沖擊的影響,久而久之,最終會使傳統建筑理念得不到傳承,并且進行現代建筑的轉型效果也不理想,而這些問題現在已經變得日益凸顯。城鎮民居建筑是民間的設計智慧庫,含有很多具有活力的設計元素,包括豐富的地域因素和多樣性的創新元素,正是因為城鎮民居建筑具有以上這些優點,所以其常常被當作是建筑學傳統、經典的研究對象,但是,這些被認為是經典的內容,逐漸在消失。此外,當前城鎮中出現了很多差強人意的村鎮建筑,而這也說明我們還沒有形成一個足以適應新變化的地域現代化技術路線圖,以在證國家新型城鎮化發展過程中,提高城鎮建筑現代化轉型的質量和效果。
2 城鎮化進程中建筑研究的發展現狀
在中國,居住建筑作為農村建筑的主要形式,其演變、進化模式、建造技術仍然處于手工業與農業時代的發展水平。雖然在現代化建筑工業的快速發展的影響下,農村建筑在形體、材料、色彩、空間、構造等方面發生了很大的改變,但是總體上看,農村建筑的質量、環境和性能指標仍然屬于低劣的水平。
按照營建模式的分類標準,農村建筑可簡略分為四大類,分別為傳統住宅類、旅游景觀類、文物古跡類及磚混住宅類。
傳統住宅類農村建筑,指的是利用非常傳統的手工方法制造的房子,該類型的建筑目前的規模還不小,在農村中非常普遍。這類傳統住宅比較常見的例子有土坯墻、窯洞等,多分布于我國的云南、四川、甘肅、寧夏等地。
旅游景觀類農村建筑,指的是在旅游景區,常常被用于旅游相關用途的房子。其規模不大,由于滿足不了現代生活方式的需求,并且其制造的材料和工藝都大多已失傳,所以這類建筑目前不在被人們建造,即使有人建造,也多是用于旅游觀賞目的。這類建筑的典型代表包括騰沖民居、江浙地區的吊腳樓等。
文物古跡類農村建筑,指的是一些文物遺產類的房屋。這類房子已經很少有人居住,并且日常的維護也多靠政府的資助,例如北京的四合院等。
磚混住宅類農村建筑,指的是利用手工的方法,模仿制造的磚混房屋,這類建筑數量龐大,分布全國各地,是目前農村城鎮化發展過程中最主要的建筑群體。伴隨我國經濟發展水平的提升,該類建筑類型在建設材料等方面都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和改善,但是由于農村的建筑長期處于獨立和發散的狀態,所以相配套的研究和機制也沒有形成,最終導致農村很多的建筑多是基于城市建筑的工藝模式而簡化后形成的產物。
這些建筑雖然因運用現代的建筑材料而降低了生產成本,并且也可以滿足城鎮村居民的基本生活需求,但是也會存在很多的問題。比如:目前很多的建筑舍棄了傳統的工藝,不斷地向同質化方向發展,進而導致缺少地域特色性。另外,由于施工過程不夠體系和嚴謹,所以導致房屋的安全性存在隱患。在實用性方面,房屋的空間、功能、舒適度等也不夠理想。
目前,生活條件越來越好的城鎮居民,對建筑類型的需求也越來越高。而當前傳統的城鎮建筑發展卻處于瓶頸期,傳統的建筑模式已經滿足不了當前居民的需求水平,不適應現代城鎮居民家庭結構簡單化、快捷化、私家車普及化等發展趨勢。
中國地大物博,不同農村具有不同的地域特色及人文氣候條件,具有豐富的多樣性。在傳統農村建筑模式的更新過程中,必須考慮到各地區的特殊性,而這個過程是一個非常龐大的工程。我們要不斷的思考,我們對傳統建筑模式進行改造的過程中,能否將傳統建筑所承載的地域文化傳承下來,能否將現代化的建筑技術針對性的應用于具有不同地域特色的城鎮地區。這些問題如果能夠得以解決,那么農村地區的建筑將會具有一個健康的發展方向。
3 城鎮化進程中建筑學研究的新挑戰
目前,我國因城鎮化水平快速發展而促使農村地區新建數量龐大的磚混建筑群。如何對這些建筑群進行有效改造,并提升其質量水平和性能水平,是城鎮化進程中建筑學研究所要遇到的新挑戰。在利用現代建筑技術改造傳統建筑技術的過程中,不能依靠簡單的技術堆疊來解決問題,而是需要綜合性的研究,任何孤立性的研究容易導致在實際操作過程中混淆目標和手段,盲目的資源投入會導致浪費。所以,將來需要在理念、理論、策略、具體設計模式與方法、技術體系等方面加大研究力度,而我國目前的研究水平還未達到我國建筑模式大規模轉型的需求,這也是目前所面臨的一個新挑戰。
除此之外,我國不同地區的氣候條件、地理文化也具有很大的差異,不同地區的建筑質量、經濟水平、文化背景也存在很大的差異,所以對傳統農村建筑進行改造升級的過程也將會具有很大的差異性。在對傳統建筑進行改造前,需要對其進行充分的勘察與區域建筑學的調查準備。這樣做的目的是更好的讓現代的建筑學技術與傳統農村建筑模式進行有效融合,這樣的操作既可以提升了城鎮化建設的現代化水平,還能夠使建筑攜帶的地域文化可以傳承下來。所以,在面臨目前大規模的城鎮化建筑時,當新的理念的融入的同時,也不能舍棄原有建筑所攜帶的文化屬性。對于城鎮化進程的速度逐漸加快,建筑學實踐需根據上述理念來面對發展建設過程中的新挑戰。而這樣做的目的,是為了能夠實現城鎮化發展的多樣性與可持續性目標,最終實現服現代化經濟建設的全面發展。
4 總結
總而言之,城鎮化進程中的建筑學研究,應結合傳統居民建筑的建設形式、習慣以及風俗,既要傳承地域所承載的文化,也要將現代建筑的科學技術運用在城鎮建筑中,進而實現提高原有建筑物建設使用科學有效性的效果。在國家新型城鎮化的發展需求下,城鎮建筑的研究者們要認真思考并創新建筑學科的新模式,將那些傳統的建筑智慧與現代的建筑技術進行整合,進而解決我國新型城鎮化進程中所面臨的提升現有城鎮建筑的品質和性能的問題。此外,各地區負責城鎮化建筑方面的人員,應當將本文中分析的內容與科研成果應用于城鎮建筑的建設實踐中,呼吁各級政府可以加大對城鎮化進程中建筑學研究的力度,進而實現當前階段城鎮化建設的可持續性與科學有效性目標。
參考文獻
[1]謝瓊,楊勝勇.探析城鎮化進程中建筑學研究的新挑戰[J].建材與裝飾,2018(18):78-79.
[2]劉加平,陳景衡.城鎮化進程中建筑學研究的新挑戰[J].新建筑,2017(03):9-13.
[3]劉加平.關于民居建筑的演變和發展[J].時代建筑,2006(04):82-83.
(作者單位:臨沂市規劃建筑設計研究院沂水分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