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正江
機器設備是糧食加工進行生產的物質技術基礎,是企業固定資產的重要組成部分。設備狀態的好壞、費用的高低,對企業生產的正常運行,對產品產量、質量、成本等,都有直接的影響。因此,管好、用好、維修好設備,不斷地對設備進行改造和更新,使企業的生產建立在先進技術的基礎上,是企業管理的一項重要任務。
一、設備的選擇和經濟評價
(一)設備的選擇
企業應根據技術發展計劃、生產規模、工藝需要等情況來選擇設備。選擇設備的原則是技術上先進、經濟上合理,即必須全面考慮技術和經濟的要求。在選擇設備時,一般應考慮以下一些因素:
1、設備生產效率與企業生產規模、生產任務相適應,并保證有充分的負荷。
2、設備的性能與生產產品的工藝要求相適應,并能確保產品質量。
3、能源和原材料消耗少,維護費用低。
4、操作安全、適應性強,對環境沒有污染。
5、維修方便,可修性、易修性高。
6、投資費用少,投資回收期短。
以上是選擇機器設備時要考慮的一些因素,要全面的權衡利弊。
(二)設備的經濟評價
在選擇設備時,必須進行經濟評價。通過幾個方案的對比分析,選擇最優方案,即選擇經濟性最好的設備。下面介紹兩種簡便的評價方法:
1、投資回收法。首先計算不同設備的投資費,其中最主要的部分是設備的價格。同時還要把由于采用新設備而帶來的勞動生產率的提高、能源和原材料的節約、產品質量的保證等方面的節約額考慮在內。依據設備投資費與節約額計算不同設備的投資回收期。在其他條件相同的情況下,選擇投資回收期短的設備為最優設備。
2、綜合效率分析法。所謂設備綜合效率,就是全面的考慮設備一生中的經濟效果。
二、設備的使用和維修
(一)設備的合理使用
設備的合理使用,可以減輕設備的磨損,充分發揮設備的工作效率,延長設備的使用壽命。正確地、合理地使用設備的要求是:
1、應根據企業本身的生產特點、生產任務和工藝過程,合理配備各種類型的設備。安排生產任務時,要使生產任務同設備的加工范圍和技術要求相適應,使各類設備各盡其能,充分發揮應有的效率。
2、為各類設備配備合格的工人。新工人一定要經過培訓和考試合格后才能允許上崗。
3、要為設備創造良好的工作環境和條件。應根據具體情況,安裝必要的防護、防潮或防腐、保暖降溫等裝置,配備必要的測量、控制和保險裝置。
4、針對設備的不同特點和要求,建立和建全必要的規章制度,如安全操作規程、崗位責任制度。
(二)設備的維護保養
設備的維護保養是設備自身運動的客觀要求。設備在使用過程中,不可避免地會出現摩檫、零件松動、聲響異常等不正常的現象。這都是設備的隱患,如果不及時處理,就會造成設備的過早磨損,甚至造成嚴重事故。做好設備的的維護保養工作,就能保證設備經常處于最佳技術狀態,延長設備的使用壽命。
設備維護保養的內容,企業普遍采用“高效、整齊、清潔、潤滑、安全”的作業方法。
高效:是指設備在糧食加工生產過程中必須達到設備生產廠家所要求各項技術指標。
整齊:是指設備擺放整齊,安全防護裝置齊全,線路管道完整。
清潔:是指工作地點和設備內外經常保持清潔,沒有灰塵積聚和油垢等情況,各種設備在運行中不漏料、不漏油、不漏水、不漏氣。
潤滑:是指按時加油、換油,油質要符合要求。油壺、油槍、油杯齊全,油氈、油線、油標清潔,油路暢通。
安全:是指工人要遵守操作規程,各種動力設備和主要作業機械都有規定的負荷,沒有超負荷運轉情況,各種設備沒有缺少零件、繩捆索綁、怪聲異味,以及不正常的震動和搖擺等現象存在,各種測量儀表工作正常,定期檢查各種保護裝置和動力設備。
(三)設備的檢查
設備的檢查是對機器設備的運行情況、工作精度、零部件磨損程度進行檢查和效驗。檢查是設備維修和管理中的重要一環,通過檢查,可以全面地掌握機械設備零部件的磨損情況和機械、電氣、潤滑、液壓等系統的技術狀況:還可以及時地做好修理前的各項準備工作,以提高修理質量和縮短修理時間。糧食工業企業的設備檢查,所采用的方法可以依據檢查項目的具體情況而定,一般采用目視、耳聽、手摸、嗅覺等方法,以及運用檢測儀器儀表。至于檢查的時間,可分為日常檢查和定期檢查。從技術上分,可以分為功能檢查和精度檢查。
日常檢查:是指操作工人每天對設備進行的檢查,一般是和日常維護保養結合起來。通過檢查,及時發現不正常的技術情況,并加以清除。
定期檢查:是指專業維修工人協同操作工人,按計劃定期對設備進行檢查。通過全面檢查、準確地掌握零部件的實際磨損程度,以便確定修理的種類和修理的時間。
(四)設備的修理
設備的修理,是修復由于不正常的原因而引起的設備損壞。通過修理和更換已經磨損的零部件,使設備的效能得以恢復。糧食工業企業的設備修理,一般分為小修、中修、大修。小修理的工作量較小,通常只是更換和修復少量的磨損零件,對機械設備進行擦洗和加油等,以保證機械設備能夠使用到下一次的修理。中修理是要更換和修復設備的主要零件和較多數量的其它磨損零件,以恢復和達到規定的精度和工作效率,并保證使用到下一次修理。大修理是對設備進行全面的修理,它的工作量較大、需要把設備全部拆卸,更換和修復全部磨損零件,恢復設備原有的精度、性能和生產效率。由于每個企業的具體情況不同,以及長期形成的歷史習慣等原因,很多糧食工業企業的設備修理只進行小修和大修。小修一般是一星期一次,大修多是安排在生產淡季進行。設備修理的方法,一般有以下三種:
1、標準的修理方法。這種方法是對設備的修理日期、類別和內容,都預先制定具體計劃。不管設備運轉中的技術狀況如何,嚴格的按計劃規定進行。它適用于必須保證安全運轉和特別重要的設備,如動力設備等。
2、定期修理法。這種方法是根據設備實際使用情況,規定設備的修理期和大致的工作量,確切的修理日期、內容和工作量,則是根據每次修理前的檢查情況定出的。它的優點是有利于做好修理前的準備工作,縮短修理占用的時間。
3、檢查后修理法。這種方法是事先只規定設備的檢查計劃,根據檢查的結果和以往修理的歷史資料,確定修理的日期和內容。這種方法簡單易行,適用于修理工作基礎較好的企業。
三、設備的更新
設備的更新,是指用比較先進、經濟的設備,來取代更換技術上落后,或經濟上不適宜的設備。糧食工業企業在進行設備更新時,必須注意以下幾個問題:
(一)要講究經濟效益,做好經濟分析和比較。機械設備的壽命有三種:一是自然壽命。是指設備從投入使用到報廢為止所經歷的時間;二是技術壽命,即由于科學技術的發展,不斷發現在技術上和經濟上更先進合理的同類設備,使現有設備在自然壽命尚未結束前就被淘汰,這種從投入使用到被新設備取代而最終淘汰為止所經歷的時間,叫做技術壽命;三是經濟壽命,是指在設備的自然壽命后期,由于設備的老化,必須支出較多費用,用來維持設備的壽命。依靠高額的維修費用來維持設備的壽命,在經濟上很不合算。因此,需要根據使用費用來決定設備是否更新。這種依據使用費用決定的設備壽命,叫做經濟壽命。糧食工業企業在進行設備更新時,應該把自然壽命和經濟壽命結合起來加以考慮。
(二)設備的更新是一項長期而復雜的任務。必須根據需要,實事求是的有計劃、有步驟、有重點的進行,而且要注意加強薄弱環節,提高企業的綜合生產能力,要盡可能先更新薄弱環節的陳舊設備,以保證生產的連續性。
(三)要注意減輕笨重的體力勞動和注意改善勞動條件。要首先更換那些勞動條件差的、不安全的設備,以保證不斷減輕工人的勞動強度。
(作者單位:寶清縣綠色產業辦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