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曦
論文寫作是研究生必須具備的能力之一,由于與本科階段不同,本科階段注重知識普及教育,實踐教學是應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養的重要環節【1】。研究生階段則更注重專注領域的深入學術研究,是“學生到學者”的一個重要過渡階段。這一階段好比“源流運動”,讀書是靈感源泉,是積累沉淀;寫作是融會思考后的表述,是學術成果的呈現必要方式;實踐是檢驗自己所思所想的工具,也是打開新思路的密鑰。
就藝術學科而言由于某些原因,在教學中大多是以藝術技能的教學和訓練為主,而不是以研究型大學的要求和宗旨來制定自己的教學目標【2】,長此以往缺少研究型大學的辦學理念和追求,不僅讓學校教育在比較低的層次上徘徊,也使得學生在學術研究上不夠深入,論文寫作方面更是弱項。所以拓展寫作思路、提高論文寫作能力,進一步加強專業研究的深度是亟待解決的問題。本文就藝術學科研究生如何進行論文寫作從選題、論證、結論三個方面進行論述。
一、好的選題
好的選題是一個論文寫好的前提“題好一半文”,前面優秀學者諸多,研究成果也是汗牛充棟,那么怎樣才能做一個好的選題呢?做學問不是人云亦云,關鍵在于大膽質疑。大部分人都是經歷過九年義務教育階段,填鴨式教育影響,知識權威性壓抑了很多人的質疑本性,所以首先需要邁出第一步要敢于質疑。那么要質疑什么呢?首先是質疑經典,上文中提到藝術學科是不同于自然科學的人文科學,其文化性質有所不同,發展方式也是不同的。
科學文化是淘汰式發展,科學論證的觀點不是確定的、最終的真理,而是可以被推翻的。由于很多觀點都是科學家根據現象猜測,然后再設計實驗驗證推理得出結論【3】。所以,科學技術越發展,對自然世界的認識就越深刻,證偽該觀點的新證據也不斷出現,于是原先的觀點被否定,新的能夠更好解說自然運作的新觀點被建立。比如,現在我們可以斷言,愛因斯坦的相對論高于牛頓力學。如此,新技術不斷更新,新證據不斷出現,舊觀點不斷被推翻,新觀點不斷出現。
與之不同的是,人文文化是疊加式發展,人文學科領域學術觀點的提出不一定是推翻某一種學術理論,這些不同的觀點而是可以隨時代發展進步提出的更好的、更合乎情理的、更與時俱進的,也可以是并存的,如在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觀點上有的學者主張以保護為主,而有的則認為非遺一定要與市場結合,當非遺能夠為傳承人帶來經濟收益,才能使其具有活性的保留下來。人文是以人的主觀理解為主,因為對材料的認定會隨著研究者或理解者的信念、立場、利益、旨趣、語境的不同而產生差異,所以在人文學科鮮有無可爭辯的經驗材料。因此,作為人文學科下的藝術學更要具有質疑精神,提出自己合理的觀點。
其次是質疑常識。受“經驗論”和“常識即真理”的影響,很少有人去質疑常識,但是常識不一定是完全正確的。由于中國當代文論的建設過程中存在著一些嚴重的問題,導致了中國文論出現失語現象,于是曹順慶對于當代文論建設“常識”的幾個質疑中分別對“中國現當代文學史教材不應該收錄古體詩詞”、“中國古代文論沒有體系”、“古代沒有白話詩”和“中國文學史不包括少數民族文學”提出了自己的學術質疑【4】。質疑常識既有利于補充現有的藝術理論,也能夠真正的推動藝術的前進與發展。
最后是質疑導師。因為時代一直在變,很多學術觀點在當時是對的,但在當今的技術或者思想條件下可能就不對,伽利略和布魯諾的故事就是很典型的例子,在“日心說”創立之前“地心說”曾經一直占據著統治地位,后來的質疑終于使人們認識到古希臘學者們當初提出的地心說并非真理。亞里士多德曾說過“吾愛吾師,吾亦愛真理”,因此我們也要敢于向一些學術界泰斗提出質疑。
我們既要敢于質疑,又要做到合理質疑。質疑對已有觀點認識的全部推倒重來,而是延歷史脈絡作比較,可以在這個比較的過程中梳理并提出合理的觀點。而且我們必須明確一點:成功的質疑是學問,不成功的質疑也是學問,重要的是思辨的過程。即使某一個知識理論并非謬誤,但對它的質疑也可能促使對其更本質更深刻的認識。做到有理有據的質疑,這樣的選題一定是有價值意義的。
二、合理佐證
前面說道“題好一半文”,選題固然重要,不過真正好的文章還是要有豐厚的內容做支撐,不然成了靠標題博眼球,而不是做學問。內容的構建就如蓋房用磚一樣需要大量材料來填充,材料的處理我們可采用“三重論證法”,即文獻、考古、田野。
文獻分為一手文獻和二手文獻,證據要以一手資料為主,追溯材料的出處,真正做到“字字有出處,句句有根據”不依據別人的言論思考問題,而是根據原材料的事實情況論述自己的觀點。二手文獻中對于別人專著的引用某一句話也要到原文中找到原話看一下,這樣可以避免不同語境下使用同一句話導致意義出現偏差的問題。考古資料在一定程度上要比文獻的參考價值更高,因為考古報告的資料可信度高,一般通過考古發掘得出的資料是有利的證據,可以直接引用,正所謂“論從史出”。當考古與文獻講述出現偏差時以考古資料為準,考古學可以糾正文獻,因為文獻是可能出現記載誤差的。
還有的資料是文獻和考古的空白,田野調查便可以彌補這一不足。所謂“禮失求諸野”,田野也有一定的局限性,要絕對避免“道聽途說”。訪談時關鍵問題可以過段時間再問一次來驗證真偽。而且要注意沒回答的問題就是隱患,回避的問題就是有問題,這些細節也可以記錄到田野中。綜上,材料的使用上,我們要在文獻、考古發現、田野調查中相互印證,擇信取之。
三、接近真實性的結論
研究是一個論證的過程,論證是一個嚴密的邏輯思維過程。只有論證前后接榫,論據具有相當強的說服力,才能得出讓人信服的結論。論文寫作之所以要有一個結論或稱之為制高點,是因為學術研究要做的有意義、有價值,學問要做深就要有所指、有所究。結論應具有兩個特點:一是科學性,二是前瞻性。
科學性。不能在論證的過程中先入為主,也不要感性地選擇某一個立場,從而在材料中擇取維護本人立場的內容,把其他材料剔除,這是萬萬要不得的。正確的方法是在閱讀了大量文獻之后而形成新的觀點,然后再回到材料通過更多的材料來證明你的觀點的科學性。
前瞻性。我們所說的學術前瞻性是指結論具有某種預判性,并且在經過時間檢驗后證明該結論判斷具有正確性。比如洪仁玕在《資政新編》中闡述的新聞思想,就是具有前瞻性的早期新聞理論思想。洪仁玕提前看到了新聞和政治之間存在的密切關系,才能根據一些國家治理方面的問題提出可行、有效的具體措施,只是這些措施在當時的大背景下受到了限制而無法進一步實施和推廣。但 他提出的新聞對于政治有重要作用這一觀念對中國近代新聞事業的產生以及發展有著重要的影響【5】。
那么,怎樣才能總結出具有前瞻性的結論呢?我認為有兩點是至關重要的:首先是立足調查,然后探索總結規律,最后再綜合得出結論。其次是在國際化與本土化結合中探索中國未來發展方向,我們要把結論置于宏觀的大環境中。當然,盡管學術研究是言論自由的,但不可隨意下結論,也不要下絕對的結論,因為言論自由相對性也是學術理論的發展性。
參考文獻
[1]謝慧,焦青亮.應用型本科院校實踐教學體系構建與實施[J].黑河學院學報,2016,(1):53-54.
[2]李硯祖.藝術專業研究型教學的探索與實踐[J].藝術視角,2012,(1):21-22.
[3]任寧生.基于科學論證的教學設計研究 [D]:[碩士學位論文].上海:上海師范大學,2016.
[4]曹順慶,曹美琳.對當代文論建設的幾個所謂 “共識”與 “常識”的質疑[J].思想戰線,2015,(5):108-109.
[5]張馨伊.對洪仁玕新聞思想前瞻性的探究[J].新聞研究導刊,2016,(7):113.
(作者單位:中國藝術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