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文章主要探索小學思想品德課的有效課堂,應該讓學生有“三最”感覺,即內容活起來,讓課堂有最親切感覺;學生動起來,讓課堂有最快樂感覺;資訊走起來,讓課堂有最鮮活感覺。
關鍵詞:思想品德;課堂;“三最”
中圖分類號:G623.15 文獻標識碼:A 收稿日期:2018-03-29
作者簡介:麥永葆(1971—),男,廣東佛山人,小學一級教師,本科,研究方向:德育。
思想品德課是小學階段的一門重要的課程。筆者在課堂教學中利用學生生活中豐富的內涵與價值,以學生存在的突出問題為導向,從采集生成中引發問題,組織學生自主探究和體驗分享,讓學生在探究中感悟明理。通過打造走心的思想品德課,讓學生有“三最”的感覺,有效培養了學生的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一、內容活起來,讓課堂有最親切的感覺
思想品德課的教學內容都是精心選擇的,與學生的生活息息相關,如低年段的《我生活的地方》、中年段的《家庭、學校和社區》、高年段的《再見,我的小學生活》等。我們在學習這些內容時不應拘泥于課本,應與學生們的生活緊密聯系起來,通過發動學生開展多元的采集,生成課堂素材,讓課堂“走心”,這樣的課堂讓學生產生最親切的感覺。
比如,我在上《我們的學校》時,讓學生提前列出調查提綱,通過采訪學校領導、教師、同學、保安員等,去了解學校的基本情況,然后在課堂與大家分享。學生們有了任務,高興極了,他們奔走在校園的每一個角落,校園內外處處是他們忙碌的身影。有學生像個記者一樣采訪著校長、老師;有學生來到榮譽室,記錄下學校金燦燦的獎杯;有學生觀看了學校武術、科技的特色活動的光碟,對學校的辦學特色情況了如指掌;有學生采訪了畢業的大哥哥、大姐姐,了解到學校的變化;有學生在家長的幫助下走訪了廣東省珠海市香洲區第十五小學建設合并前的南溪小學、長沙小學、界涌小學、東坑小學、上沖小學等五所舊校園,只有幾排低矮的平房教室……課堂教學中,學生豐富的數據資料、調查影像等資料,充實了課堂,靈動了課堂。小組繪聲繪色的分享交流,讓校園每一個角落都成為學生們成長的樂園,豐富的校園生活讓課堂成了學生們歡樂的世界。
二、學生動起來,讓課堂有最快樂的感覺
1.動手操作,體驗快樂
思想品德教材中很多內容特別適合學生動手操作,增強學生體驗感,如低年級的“做賀年卡”、中高年級的“活動天地或小記者在行動”內容等。比如,教學《我家今昔小調查》時,我先讓學生們開展調查活動,制作表格調查填寫家里的物品、房子、家具、汽車等,表格中有家長填寫他們小時候的情況……通過對數據資料的鮮明對比,讓學生們感受到自己家庭的變化,發現原來父母親那個年代,還有一些家庭連溫飽都解決不了,現在大家都過著小康而富足的生活。于是我趁機引入“我們偉大的祖國”內容,讓學生了解這個偉大的“母親”是如何從貧窮、落后到走上繁榮富強的道路,讓學生們進一步了解我們國家的奮斗史,從“小家的今昔”走向了“祖國大家的今昔”,增強學生們的民族自豪感。
2.學會動口,表達快樂
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讓學生們暢所欲言,學生們是最為快樂的,為此,我給學生們在課堂里搭建了展示自我的舞臺,如“我行我秀”“班級小法庭”“今天我當家”等。在“我行我秀”中,學生們爭相表演故事中的正面和反面人物,表演如何遵守交通規則、愛護公共設施、愛護班集體等;在“班級小法庭”上,學生們審判那些不道德、不講誠信、破壞環境、不懂得感恩等行為……在互動中產生碰撞,在爭辯中區分是非,從而提升對道德的認知,發展道德的情感,內化導行。
比如,在教學六年級上冊《我眼中的男生和女生》的教學中,我設計了“今天我當家”環節,由四人小組推選出“當家人”,組織小組學生從興趣愛好、言行舉止等方面說說男生與女生的特征。有學生說:“大部分男生喜歡運動,特別是打籃球、踢足球,特別陽光,每次的年級比賽還能為班爭光。” 有學生說:“有的男生風趣幽默,經常逗得大家開懷大笑,是班上的開心果。”有學生說:“有的男生性格內向, 不愛說話。”有學生說:“有的男生很調皮,經常做惡作劇,讓人很討厭。”還有學生說:“有的女生有很多特長,她們能歌善舞,令人羨慕。”我給學生們提供平臺,讓他們在談論中加深對特征的認識,同時開展了自評和互評活動,讓學生在自評活動中學會提高自我認識、自我提高的能力,在互評中逐步養成尊重、理解、欣賞他人的態度,見賢思齊,為進一步學習奠基。
3.動腦思考,記住快樂
在思想品德課的學習中讓學生開動腦筋,獲得成功的體驗,寓教于樂。比如,教學《我們生活的小區》時,我讓學生說說2017年8月23日臺風“天鴿”對小區的危害與影響。學生七嘴八舌地談論這次臺風的親身經歷:“我們小區在這超強臺風受到嚴重的破壞”“我們家的玻璃全被吹落了”“我們家的汽車被倒下的大樹壓壞了”“我們家里停水停電了幾天”……
當我問到臺風災后的公共設施的時候,許多學生分享了自己積極參加小區重建的活動,他們自發參與,鋸掉倒下的大樹,清理落下的玻璃、障礙物,這時同學們響起了熱烈的掌聲。有學生說有個別家庭袖手旁觀,不參加小區重建,這時,我馬上在行為價值判斷上設下疑問,小區的災后重建應該由政府負責,還是我們主動參與呢?學生的討論聲停下來了。是的,還有很多家庭家里的東西都沒修好,是先把家里的弄好,還是參加小區的建設呢?學生們托起了小腦袋,眨著眼睛在動腦筋思考著,隨后議論紛紛,有的贊成先參加小區重建,有的學生不吱聲了,價值判斷就在這樣的議論中、辯論中搖擺著……這時,我播放出珠海災后重建的視頻,廣東省公安廳出動8000多警力到珠海、澳門進行救災重建,社會上各界群眾自發開展重建家園活動,這時學生們都被這種“舍小家為大家”的精神感動了。
三、資訊走起來,讓課堂有最鮮活的感覺
現在是“互聯網+”的時代,資訊多元、多彩、豐富。思想品德課要上得鮮活,教師需要充分利用這個大數據時代的媒體和時政、社會、校園等的資訊,讓課堂的內容緊密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立德樹人等教育有機結合,與時俱進,這樣才能讓學生們感受到最鮮活的資訊,讓課堂有鮮活感。
比如,《什么樣的人信得過》這節課的重點、難點是建立誠信的概念。為此,我通過以下環節讓學生去提煉、概括、理解“誠信”的概念。首先讓大家說說班上哪些學生在交往時待人真誠,說話誠懇,有什么話都能坦率地說出來,誰的事例值得給大家分享、學習。接著通過交流活動,說說你做了什么事情,讓同學或家人覺得你是一個值得信任的孩子。然后,如果遇到這樣一件事,你答應了同學周末去圖書館借書,但那天你有事去不了,你會怎么辦呢?怎么樣才不會失信于同學呢?最后,我將自己收集的有關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的“誠信”的照片、視頻、榜樣人物等資訊讓學生們觀看,觸及學生們的心靈,讓大家談觀后感,談談對誠信的理解等,讓學生們在疑問中、分享中理清誠信的概念:誠信就是說話真實,待人真誠;誠信就是信守諾言,說到做到,這樣才會給人誠信的感覺,才是一個誠信孩子……通過這樣的活動,筆者在認知重點、難點上留白,讓學生們在互動、分享與交流中,慢慢地滲透、不斷地清晰。
正如大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所倡導“五個解放”:解放兒童的大腦,讓他們敢想;解放兒童的雙手,讓他們敢做;解放兒童的嘴巴,讓他們敢問、多問;解放兒童的空間,讓他們到大自然、大社會中去學;解放兒童的時間,讓他們有空暇時間去消化知識、增長知識。
參考文獻:
[1](英)杰倫迪·迪克西.有效的課堂管理[M].王 健,譯.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6.
[2]朱慕菊.走進新課程:與課程實施者對話[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