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2011年版)》要求立足為學生的生長而教,以數學課程內容為藍本,在教學常規活動中,努力打造數學生長課堂促進學生的身心健康發展。因此,我們通過課題實驗研究探索發現:遵循規律,科學引領課堂高效生長;系統優化,促進課堂三維目標和諧生長;因材施教,靜待課堂精彩生長等三種教學策略可以有效建構小學數學生長性課堂,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關鍵詞:小學數學;生長性;生長課堂;教學策略
中圖分類號:G623.5 文獻標識碼:A 收稿日期:2018-05-22
課題項目:本文系福建省教育科學“十三五”規劃2016年度課題“小學數學生長性課堂教學策略的深化研究”(FJJKXB16一203)課題研究成果。
作者簡介:柯麗真(1970—),女,福建晉江人,福建省晉江市梅嶺街道雙溝小學校長,一級教師,研究方向:小學數學教學。
一、遵循規律,科學引領課堂高效生長
首先,教師要理順教材與數學課程標準的關系,根據小學生已有的認知水平和生活經驗,找準小學數學課程標準及教材知識生長點,積極順應推動課程標準核心知識生長。其次,教師可以借助課堂平臺引領小學生內心生長,通過創設富有教育意義的數學學習教學情景,激發他們的學習欲望,在課堂上開辟知識與技能、方法與策略、情感與態度的學習園地,通過構建平等、和諧、生動活潑的課堂氛圍,夯實學生必備的小學數學基礎知識,并穿針引線喚醒他們調用相關經驗,實現知識遷移,促進學生的高效生長。最后,教師要因勢利導科學引領。小學生正處于認知結構發展的初期,這決定小學數學生長性課堂需要利用或創設一些直觀材料促使學生學習數學從感性認識通往理性之門。這就要求教師善于通過建構小學數學情景教學模型,讓學生在實際生活情景中體驗解決數學問題,發現蘊含其中的數學思維奧妙,使他們在體驗與感悟中獲得成長。
例如,我在執教《面積單位》時,先設置多種數學體驗活動,讓學生動手參與體驗感悟,如組織學生開展“拼圖形、比大小”游戲。通過親身體驗并集體交流,學生很快領悟到“比較圖形大小時要選擇大小相同的、同一種單位的圖形作為參照”,在比拼圖形過程中自然生成面積單位統一的必要性。為進一步培養和促進學生的高階思維發展,我拋出問題:“選用什么樣的圖形為標準更合理?”這個問題具有開放性和靈活性,學生可以通過剛才選用不同面積單位圖形的比拼環節,進一步體會選用正方形作為面積單位教學素材的便利性。
二、系統優化,促進課堂三維目標和諧生長
1. 數學知識與思想方法整體融合
數學知識是數學思想方法的載體,小學數學知識生長性課堂需要一定的思想方法將數學知識技能進行創造性轉換。小學階段數學知識技能的儲備和數學思想方法的掌握是學生將來數學知識不斷生長的基礎。小學課堂上數學知識的學習要力爭實現其他三個維度的目標,這要求小學數學生長課堂必須實現數學知識技能與思想方法融合,實現培養“知識人”到培養“生長者”的華麗轉身。教師努力挖掘數學知識中的智能價值元素,培育小學生數學思維能力,錘煉具有建構完美人格作用的數學品質。
2. 數學知識技能有序提升數學思想方法
“學而不思則罔”,在學生掌握一定數學知識技能后,教師開展練習實踐思考有助于有序提升學生知識生成的數學思想方法與數學智慧,這也是學生知識技能認知水平和思維能力提升的核心價值。提升學生的數學思想方法,讓學生用數學的方法在現實生活情景中建立數學模型解決實際問題,是學生數學素養的重要標志。
這些數學素養的養成與培育必須讓學生能夠在面臨生活具體問題情景時,自覺應用數學的知識及思想方法解決問題,這要求學生首先獲得數學知識技能,即在積累數學知識的過程中有序提升數學思想方法,用數學思維方式進行思考。所以在小學數學生長課堂中,教師要努力推動數學知識技能有序提升數學思想方法,以數學知識技能為載體,引導學生調動自己已儲存的數學公式或原理等數學知識,循序漸進減少直觀材料的輔助作用,培養學生抽象思維能力;同時也要幫助學生基于生活問題情境建立數學模型,認識數學思想方法過程,培養學生高階數學思維能力和創新精神。
3.數學知識技能與數學情感態度價值觀優化趨向
小學數學生長課堂中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目標的達成,不是對數學知識技能的簡單吸納,而是對數學價值的認同,數學教育有助于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學生學習掌握數學知識技能,應高瞻遠矚突出數學知識的文化價值,為成為一個人格健全、全面發展的人而努力,強調數學知識內容與數學思想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相互滲透,促進數學知識技能與數學情感態度價值觀優化趨向。小學數學生長課堂中,教師為了幫助學生了解數學的應用價值和文化價值,可以把數學史融入數學課程,讓學生了解生活中的數學元素。同時,數學教師也要有意識地在數學問題解決過程中磨煉學生堅忍不拔的品格,并培養學生嚴密、精確又有條理的思維習慣,塑造數學演繹過程中的客觀公正、正直的品質。
三、因材施教,靜待課堂精彩生長
1.學生分層施教有竅門
教師可以根據學生的智力因素或非智力因素差異分門別類,把全班學生分成高、中、低三個層次。課堂分層教學中,教師要注意學生共性與個性的有機統一。對于班級后進生,教師可以在課堂上多提問他們,多設計一些基礎性練習,多輔導啟發,并及時適當表揚,挖掘他們的閃光點,增強他們的自信心,從而有效提高他們學習數學的興趣及學習積極主動性。而對于學優生,教師可以適當提高難度,設置綜合性和思辨性較強的題目,以滿足他們的挑戰欲和求知欲。
在小學數學生成性課堂實踐中,分層因材施教固然重要,但因材引導學生組建優勢互補的學習合作共同體更重要。學習合作共同體成員的合理混搭能幫助后進生進行有效的學習,教師通過引導班里學習成績優異的學生幫扶后進生,可讓后進生感受班集體的溫暖,營造互幫互愛、互學共進的學習環境。
2.教師分層設計施教有側重
對于教學準備環節教學目標及重難點設計,教師要根據相同的教學內容、不同層次的學生,設置不同的教學目的和教學方式;準確把握學生不同的學習能力和學習水平,提出不同的教學要求,精心設計多層次的問題,選擇不同的提問方式,循序漸進,注重啟發引導,從多元層面實現教學重點、難點的突破。
在練習的配套設計層次上,教師要注意彈性處理,為不同層次的學生提供更多的選擇空間,以提升各層次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習效果。如設計作業或練習可以分為:A必做題,B選做題,C智力題。必做題主要側重對新知識的概括復習,難度較小,主要針對中下水平的學生設計的,這有利于他們順利完成作業,養成按時完成作業的習慣;選做題稍微拔高難度,針對中等水平的學生,可以進一步地調動他們的學習積極性;智力題側重開拓學生創新性思維和發散性思維,專門針對優秀生或尖子生,這類題通過高階思維訓練,鼓勵他們不斷挑戰自我,超越自我。
考試評價上,對于不同層次的學生,測試內容、評價方式也應該不同。對中等偏下學生,可以基礎知識測試為主,評價方式也可以結合課堂上的教學參與程度來考核,以鼓勵性為主;中層、高層學生要注重知識的綜合運用和技能訓練。考試測試中教師可以另設計幾道附加題,為學習有余力的學生錦上添花。這樣,各個層次的學生均有理想目標,均有信心、有奔頭,有利于貫徹落實素質教育,提升教育教學質量。
參考文獻:
[1]戴 潔.豐富多元體驗建構生長課堂——談小學數學體驗式學習的策略研究[J].數學大世界(下旬刊),2016(1):42.
[2]徐珍珍.順勢而為,建構生長型數學課堂[J].數學教學通訊,2017(16):79-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