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鳳英
(浙江省湖州市第九八醫院,浙江 湖州 313000)
呃逆俗稱打嗝。頑固性呃逆是指呃逆持續的時間超過60 d。相關的文獻指出,用針刺聯合穴位注射療法治療頑固性呃逆的效果較好[1-2]。為了進一步分析用針刺聯合穴位注射療法治療頑固性呃逆的效果,筆者對浙江省湖州市第九八醫院收治的90例頑固性呃逆患者進行了以下研究。
選取2015年5月2日至2017年1月21日浙江省湖州市第九八醫院收治的90例頑固性呃逆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其納入標準是:1)其臨床表現符合頑固性呃逆的診斷標準。2)知情并同意參與本研究。其排除標準是:1)合并有嚴重的感染性疾病。2)臨床資料完整。采用電腦隨機分組法將這90例患者分為觀察組(45例)和對照組(45例)。觀察組患者的年齡為28~60歲,平均年齡(46.12±1.02)歲;其中有女性患者20例,男性患者25例。對照組患者的年齡為29~60歲,平均年齡(46.11±1.15)歲;其中有女性患者21例,男性患者24例。
兩組研究對象的基本資料相比,P>0.05。本研究經浙江省湖州市第九八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進行。
對觀察組患者進行針刺聯合穴位注射治療。方法是:選取患者的太沖穴、公孫穴、三陰交穴、內關穴、足三里穴和膻中穴作為對其進行針刺治療的穴位。使用酒精對上述穴位處的皮膚進行消毒,然后將毫針垂直刺入上述穴位。進針后對毫針進行提插捻轉。在得氣后,留針25 min。在5 min后向雙側足三里穴處的皮膚內注射2 ml的鹽酸甲氧氯普胺注射液。對對照組患者進行針刺治療(治療方法同上)。
對比兩組患者的臨床療效及治療后其呃逆癥狀發作的頻率和每次呃逆癥狀發作持續的時間。
對本次研究中的數據應用SPSS 26.0軟件進行處理。計量資料用(±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觀察組患者治療的總有效率(95.56%)高于對照組患者治療的總有效率(68.89%),P<0.05。詳見表1。

表1 對比兩組患者的臨床療效
治療后,觀察組患者每次呃逆癥狀發作持續的時間〔(1.21±0.41)min〕短于對照組患者每次呃逆癥狀發作持續的時間〔(8.61±2.11)min〕,其呃逆癥狀發作的頻率〔(10.21±1.76)次/月〕低于對照組患者呃逆癥狀發作的頻率〔(45.21±1.45)次/月〕,P<0.05。詳見表2。
表2 對比治療后兩組患者呃逆癥狀發作的頻率和每次呃逆癥狀發作持續的時間(±s )

表2 對比治療后兩組患者呃逆癥狀發作的頻率和每次呃逆癥狀發作持續的時間(±s )
組別 例數 每次呃逆癥狀發作持續的時間(min)呃逆癥狀發作的頻率(次/月)觀察組 45 1.21±0.41 10.21±1.76對照組 45 8.61±2.11 45.21±1.45
近年來,頑固性呃逆的發病率呈逐漸上升的趨勢。長時間發生呃逆可嚴重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3-4]。針刺療法是臨床上常用的一種中醫療法。有研究指出,對頑固性呃逆患者進行針刺治療可顯著改善其胃腸功能,促進其胃動素的分泌及胃腸蠕動,消除其腹中郁積之氣[5-6]。穴位注射療法主要是通過刺激患者的穴位發揮其療效。有研究指出,對頑固性呃逆患者進行穴位注射治療能夠起到通經活絡、健脾化濕、補虛益氣、調胃和中等作用,從而可有效地改善患者胃的收縮舒張功能,增強其胃動力。相關的臨床實踐證實,用針刺聯合穴位注射療法治療頑固性呃逆能夠降低患者呃逆癥狀發作的頻率,縮短其每次呃逆癥狀發作持續的時間,促進其康復[7-10]。近年來,針刺聯合穴位注射療法在治療頑固性呃逆方面得到了廣泛的應用。本研究的結果顯示,觀察組患者治療的總有效率(95.56%)高于對照組患者。治療后,觀察組患者每次呃逆癥狀發作持續的時間〔(1.21±0.41)min〕短于對照組患者,其呃逆癥狀發作的頻率〔(10.21±1.76)次/月〕低于對照組患者。
綜上所述,用針刺聯合穴位注射療法治療頑固性呃逆可取得顯著的效果,能夠縮短患者每次呃逆癥狀發作持續的時間,降低其呃逆癥狀發作的頻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