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春燕
(衡水市第四人民醫院腫瘤科,河北 衡水 053000)
進行放射治療是臨床上治療胸部惡性腫瘤(包括肺癌、食管癌、乳腺癌等)的主要手段。放射性肺損傷是接受放射治療的胸部惡性腫瘤患者常見的并發癥之一。急性放射性肺炎和放射性肺纖維化均為臨床上常見的放射性肺損傷[1]。本文對在衡水市第四人民醫院進行放射治療的82例患者進行分組比較研究,旨在分析用丹參川芎嗪聯合深部熱療預防放射性肺損傷的效果。
選擇2014年6月至2016年10月在衡水市第四人民醫院進行放射治療的82例胸部惡性腫瘤患者。這82例患者均經病理檢查被確診患有胸部惡性腫瘤,且均具有進行放射治療的適應證;其中有肺癌患者42例(包括肺鱗狀上皮細胞癌患者24例、小細胞肺癌患者10例和肺腺癌患者8例),有食道鱗狀上皮細胞癌患者21例,有乳腺浸潤性導管癌患者19例;有男性45例,女性37例。將這82例患者隨機分為治療組(46例)和對照組(36例)。兩組患者的基線資料相比,P>0.05。
對這兩組患者均進行放射治療。方法是:對患者的腫瘤進行CT增強掃描定位。在TPS的引導下勾畫腫瘤靶區。肺癌患者和食道癌患者腫瘤靶區的放射劑量是:95%PTV,60 Gy/30次。乳腺癌患者腫瘤靶區的放射劑量是:95%PTV,50 Gy/25次。在進行放射治療期間,為對照組患者采用深部熱療預防放射性肺損傷。方法是:使用上海華源熱療技術有限公司生產的WB-1型微波熱療機對患者的肺部進行深部熱療,治療的溫度為42℃,治療的時間為60~90 min,每周治療1次。為治療組患者聯用丹參川芎嗪注射液和深部熱療預防放射性肺損傷。丹參川芎嗪注射液的用法是:將10 ml的丹參川芎嗪注射液(由貴州拜特制藥有限公司生產)加入到適量的濃度為5%的葡萄糖注射液中,對患者進行靜脈滴注,每天滴注1次。進行深部熱療的方法同上。
在進行放療前、放療結束時、放療后3個月、放療后6個月、放療后12個月對患者進行胸部CT檢查,觀察并記錄其放射性肺炎和放射性肺纖維化的發生情況。參照《腫瘤放射治療學》中規定的RTOG/EORTC放射損傷分級方案對患者放射性肺損傷的嚴重程度進行分級[2]。
采用SPSS 13.0軟件處理本文中的數據。計量資料用(±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治療組患者放射性肺損傷的發生率低于對照組患者,P<0.05。詳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放射性肺損傷發生率的比較
治療組患者中放射性肺損傷分級為1級、2級、3級患者的占比均低于對照組患者,P<0.05。詳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放射性肺損傷分級的比較[n(%)]
近年來,胸部惡性腫瘤的發病率呈逐年上升的趨勢。進行放射治療是臨床上治療此病的主要手段。臨床研究發現,接受放射治療的胸部惡性腫瘤患者常會發生放射性肺炎、放射性肺纖維化等放射性肺損傷。以往臨床上主要采用糖皮質激素類藥物預防放射性肺損傷,但效果不佳。近年來,深部熱療在防治放射性肺損傷方面得到了廣泛的應用。李茂江等[3]認為,對接受放射治療的胸部惡性腫瘤患者進行深部熱療能夠改善其肺部血運,促進其機體的新陳代謝,從而可降低其放射性肺損傷的發生率。丹參川芎嗪的主要成分包括丹參素和鹽酸川芎嗪。此藥具有抗血小板聚集、擴張冠狀動脈、降低血液粘稠度、改善微循環等作用。有研究表明,為接受放射治療的胸部惡性腫瘤患者靜脈注射丹參川芎嗪可有效地降低其血液中TGF-β1、TNF-α的水平,從而可起到預防其發生放射性肺損傷的作用[4]。
本研究的結果證實,用丹參川芎嗪聯合深部熱療預防放射性肺損傷的效果確切。此法值得在臨床上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