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冬萍
摘 要:數學學科是一門抽象性較高的學科,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會運用一些簡單的教具,幫助學生更好地學習知識,完成由具體到抽象的過渡。傳統教具由來已久,盡管在信息技術高速發展的今天,多媒體成為現代教育的重要輔助工具,對于傳統教具的運用及探索仍然不能懈怠。
關鍵詞:傳統教具;小學數學;創新應用
現代信息技術的發展,使得多媒體技術成為當前課堂教學的重要輔助工具,然而在數學教學中,傳統教具的運用,能夠使得學生切實感受到這些內容的存在,能夠在親自動手操作的過程中加深對抽象的數學知識的理解。在當前小學數學教學中,挖掘和探究傳統教具的創新應用,實現傳統教具在新思想、新時代的創新應用,是教師在教學實踐中需要關注到的環節,需要得到發展。
一、創新教具制作環節
在以往小學數學教學中,課堂中運用的教具一般有兩個來源——教師親自制作和學校統一定制。在相當一段時間,小學數學課程教材中會配套的定制一套教具,而一些教師也逐漸疏于親自為學生制作教具。隨著新課改的發展,我們一再強調以人為本、以學生為中心,在這一精神的指導之下,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具的制作環節同樣需要進行一定的創新,一方面是教師要突破固有教具模式、教具形態等,結合教學內容、學生實際情況等,實現教具制作的創新,制作出適合班級學生使用的教具。另一方面,嘗試讓學生親自動手參與到教具的制作中。在教具的運用中,學生的參與能夠激發學生的創新意識和想象能力,并且在自己制作的過程中受到一些啟發。如在學習“三角形”這個單元時,學生在制作過程中會發現,鈍角三角形中鈍角所對的邊會明顯長于其他任意一邊,而銳角三角形的三邊則可能長度相等,這些內容在學生親自動手實踐中得到了深化[1]。
二、嘗試將傳統教具與多媒體技術相結合
眾所周知,在當前課堂教學中,多媒體技術已經占據半壁江山,成為最為重要的教學輔助工具。在這種情況下,實現傳統教具與多媒體技術的融合,是推進課堂進一步發展的重要環節。傳統教具的意義在于可觀可感,能夠使學生自主操作,有效實現學生與教材內容的結合;現代信息技術的優勢在于表現力強,能夠將知識形象生動的演示出來,在這個過程中,二者可以實現互補,相輔相成。數學課堂教學中,先通過多媒體技術演示出要表現的內容,使學生有直觀的視覺感受,進而再趁熱打鐵,要求學生嘗試運用傳統教具,將剛剛聽到的知識進行自主的探究與演示,使得課堂教學不再是單純的看、聽、學,而是在看、聽之后有所嘗試、自主探究。將多媒體技術與傳統教具進行結合,能夠激發出蟬蛻教具的優勢,并且進一步突破傳統教具的實用性,對于單調的多媒體技術進行補充,真正的實現了多模態教學,是當前小學數學課堂的進一步補充與發展[2]。
三、在教學中幫助學生走出誤區
傳統教具的優勢在于直觀、真實,在教學中,教師要指導學生逐漸走出知識困區,教具是直觀真實的,而數學知識是具有抽象的邏輯思維的,想要將兩者有效結合起來,需要的是教師在操作過程中對學生做出指導,幫助學生實現具體到抽象的轉變。例如,在教學生學習“20以內的退位減法”之后,可以通過教具為學生演示進位與退位,并且配上詳細的講解,使學生的思維發生轉變。在引導學生認識長度單位的時候,可以嘗試運用不同計量的尺子對教師的窗子門框等進行測量,并且引導學生發現,多少厘米的尺子是和米尺相對應的等,指導學生逐漸走出知識的困區。這些樂趣是現代信息技術所難以帶給學生的,學生能夠通過教學內容的發展有所收獲、有所感悟,能夠在自己動手的過程中把握知識,這也是當前小學數學教學發展的關鍵所在,能夠適應小學階段學生的特點,幫助學生扎實掌握知識。
四、將傳統教具與教學內容相結合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將教學內容與教具結合,依賴于新課改下的教學思想對教具的應用進行指導。新課標要求以人為本,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這就意味著教學工作的發展,需要更多地關注學生本身,在教具方面,除了要在創新制作方面有所突破,在教具運用過程中也要有所把握。針對不同的課程選擇合適的教具,是對教學內容與學生的尊重,在教具的運用過程中,給學生更多的自主空間,由學生先對教具進行合理的安排,啟發學生結合教具對所學知識進行更進一步的思考。在這個過程中,教師需要不斷錘煉自己的教學語言,畢竟受到課堂時間、組織形式等的限制,當教師將傳統教具帶入課堂的時候,對于多媒體的運用會不自覺的減少,此時需要教師能夠配合教具,清晰地講解出知識[3]。
實現對傳統教具的創新應用,激發出傳統教具的新的運用,是當前教師教學實踐中需要不斷探索的方面,能夠為學生的成長奠定扎實的基礎,我們應該尋找傳統教具與現代課堂融合的途徑。
參考文獻:
[1]王艷,劉金秀.小學數學教學中多媒體信息技術與傳統教具的創新組合[J].中國教育技術裝備,2016,21(11):96-97.
[2]孫廷霞.小學數學教學中傳統教具與現代多媒體的整合[J].中國教育技術裝備,2015,17(8):48-49.
[3]李儒明.小學數學傳統教具的創新應用[J].中國教育技術裝備,2016,21(9):105-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