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雅玲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中指出:“語文課程是一門致力于培養學生語言文字運用能力的綜合實踐性學科”。誠然,教師對文本的解讀應定位為“閱讀教學指向寫作”“指向語言文字的運用”。在閱讀教學中借助教材這個“引子”,聚焦語言因素,在教學中有效踐行“學語用”,引導學生從感知、實踐到遷移、運用,獲得言語能力,從而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
一、立足教材,發掘文本特點
縱觀教材中的選文,不同的作者、不同的文本都有它獨有的語言表達和寫作特點,教師應沉下心來研讀文本,提煉文本,找準教材獨有的語言表達和寫作特點,引導學生潛心會文,重視指導學生根據文體特色、敘述方式等習得表達方法,以提升其語用能力,發展其語文素養。如蘇教版三年級下冊《剪枝的學問》一課,課文的思路與“我”的心理變化過程密切相關,因此依據文本表達特點,我緊扣課后練習題第四題:找出帶有“滿懷好奇、一臉疑惑、將信將疑、又驚又喜”這四個詞語的句子讀一讀,體會“我”的心理變化?!拔覟槭裁磿羞@些心理變化?”緊緊與課文內容扣合起來,引導學生把握情節,前后聯系,領悟事例,循序展開。同時結合本冊內容——第14課《我應該感到自豪才對》中,小駱駝“委屈—擔心—自豪”的心理變化;第17課《你必須把這條魚放掉》主人公小湯姆的“驚喜—很不情愿”的心理變化。這一環節的牽引,對教材進行了合理的運用,實現了教材之間的橫向拓展,自然加深了學生對心理變化刻畫的體會。在此基礎上,引導學生進行說話訓練——出示“叮鈴鈴”上課鈴聲響了,教師抱著一疊改好的試卷走進教室,我——”學生結合自己的實際及切身體驗,運用心理活動的詞語來表達自己的心理變化。教師加以引導及點撥,將教學目標落到實處。學生在教師的引領下去揣摩、去發現,獲得相應的、滿足而愉悅的閱讀體驗,使教學變“厚”了點,“深”了點,促進了文本的“增值”。
二、依托教材,習得言語表達
“學習國文應該著眼在文字的形象上,不應該著眼在內容上”。國學大師夏丏尊就語文的核心價值做出了明確的解釋?!皩W習語言文字運用”是語文課程的核心任務。課文是學生學習語文的最好憑借和范例,在語文教學中應重視探究與發現,以教材為拓展點,以語言應用為主線,巧妙引導學生以一個探索者、發現者的身份投入學習的思維活動中,引導他們學習語言表達的奧秘。如蘇教版五年級下冊課文《月光啟蒙》中有這樣一段話:“她用甜甜的嗓音深情地為我吟唱,輕輕的,像三月的和風,像小溪的流水。小院立即飄滿了她那芳香的音韻?!边@是對母親悅耳動聽嗓音的描寫。“你是怎樣理解芳香的音韻的呢?‘芳香一詞平時是用來形容花香或空氣的,聲音怎么可以說是芳香的呢?”教師引導學生在充分“感知”的基礎上,采用“導”“悟”結合的策略,讓學生切身體會到:從“芳香的音韻”中可以看出母親嗓音的甜美,聽著母親吟唱就像聞到花兒的芳香一樣舒服,那花香四處彌漫,此時的作者已經沉醉在母親甜美動聽的嗓音中了。當然無需明確告訴學生這種“通感”修辭手法,在引導學生感悟作者這種化抽象為形象的表達方式,讓讀者更好地理解其中的意境、情趣足矣。接著巧妙地穿插朱自清《荷塘月色》中“微風過處,送來縷縷清香,仿佛遠處高樓上渺茫的歌聲似的?!边@一語句,引導學生體悟遠處高樓上渺茫的歌聲時續時斷,隱隱約約,而荷香清淡幽雅,若有若無,香的感覺與聽的感覺有相似之處,作者將嗅覺描寫轉移到聽覺描寫,營造出一個美好的意境,讓人回味。這一環節有針對性地再次滲透這一表達方法,然后出示句式“媽媽鼓勵的話語,猶如——”“悠揚的琴聲好像——”讓學生根據自己的體驗練寫,訓練學生的想象思維,有自己個性化的表達,使“表情達意、文以致用”落在實處,從而也達到訓練創新思維的目的。這樣的導學,透過語言進入語境,依托語境學習語言,學生在閱讀吸收與學話傾吐的相互交融中,促進了內在的言語實踐能力。
三、善用教材,拓寬學習外延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中指出:語文教學要溝通課堂內外、溝通聽說讀寫,增強學生語文實踐的機會,拓展學生的學習。教師應建立“語文生活觀“,善于從在日常生活中找到豐富的課程資源,針對不同年級安排不同的活動,為學生創設各種語言實踐情境,打開另一扇窗,讓學生從窗口看出去,走出去,有新的發現,新的實踐體會。例如蘇教版六年級下學期,臨近畢業考,學生即將離開母校,我特別安排了一項綜合實踐活動——《難忘小學生活》。可以讓學生發揮創意,充分利用多種形式表達——回憶六年時光,寫下難忘的人和事;給敬愛的老師寫一封信,表達內心的感激之情;真誠寫好臨別贈言,留下永久真情;精心制作班級紀念冊,寄托無限的深情厚誼;為母校做點事,表達自己的感恩與祝福;開展畢業聯歡會,抒發美好的真情與夢想;暢想二十年后相聚,懷揣對明天的憧憬……在開展綜合性學習的過程中,學生主動參與,有了充分的施展空間,產生積極探求的欲望,他們的創造力才能得以發揮。再如蘇教版五年級上冊《林沖棒打洪教頭》一課,結合教學開展有關古典名著《水滸傳》的讀書活動——以“人物篇”“環境篇”為主題,摘錄相關的精彩描寫,設計“經典·水滸”手抄報、介紹“我心中的水滸英雄”、完成“水滸人物譜”檔案表、品味《百家講壇》“水滸智慧”、舉行水滸故事擂臺賽、撰寫《水滸傳》的讀后感、開展“漫談水滸”閱讀交流會等,這樣融閱讀積累、口語交際、習作于一體,培養了學生語言實踐的能力,可謂一舉兩得!
“教材無非是個例子”是葉圣陶先生從事半個世紀教育教學生涯得出的結論,在語文閱讀教學實踐中,我們以課文為范例,尋找文本的核心價值,關注語言形式,引導學生親歷語言實踐,力求達到“言意兼得”,學生的閱讀能力就會在這樣長期的練習中得到質的飛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