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浩然
一、學生思維能力存在問題
新課標在科學探究總目標中明確指出學生需要了解的八種思維方法,強調了學生思維能力的重要性。小學階段是學生從具體形象思維向抽象邏輯思維過渡的重要時期。在這個階段,學生能能進行簡單的邏輯分析,有初步的辯證思維,但學生的思維能力的鍛煉培養仍然時常“受阻”。
(一)學生情況
探究式學習是學習科學的重要方式。然而部分學生在進行科學探究實踐活動時,思維活動麻木地停留在實驗的表面現象,沒能深入思考科學現象產生的來龍去脈,“知其然,卻不知其所以然”。
例如,在學習《熱是怎樣傳遞的》一課中,在觀察感受熱水中的勺子的時候,體會熱量是通過直接接觸,從熱的水傳遞到冷的勺子,再從勺子熱的一端傳遞到冷的一端,最后再從熱的勺子傳遞到我們的手上并被感知。在學生設計實驗觀察了在不同位置加熱金屬棒后火柴的掉落現象以后,相機得出熱量是通過直接接觸,將熱從一個物體傳遞到另一個物體或者從物體的一部分傳遞到另一部分。但是如果學生的觀察感受只停留在表面,沒有思維的深入,那學生在做小結時就會出現不連貫的現象,張口結舌。
(二)教育者情況
盡管大部分教師、家長注重了學生思維的訓練,但思維的訓練方式不系統,導致學生的自覺思維能力弱。家校溝通中,家長時常抱怨孩子注意力不集中,做事有頭無尾、磨磨蹭蹭,這些其實都是學生學習過程中注意力不集中、思維不連貫的表現。我們會建議家長多陪伴孩子一起做事來增強孩子的注意力,培養孩子有始有終的習慣。然而好習慣的養成可不僅是簡單的陪伴,思維連貫性的培養還需要合理的引導。
二、課堂教學中培養良好的思維習慣
《螞蟻》一課選自教科版科學三年級上冊第二單元。課文中問到,螞蟻的身體是怎樣的?分成幾部分?每部分都長著什么?仔細觀察,盡可能準確地把它畫出來。
(一)不止陪伴,還要激發興趣
課堂開始,學生回憶生活中都見到過的螞蟻,再觀察一段簡短的螞蟻活動視頻。我們就開啟了對螞蟻的探究之旅。生物學家一直用畫圖的方式幫助他們觀察動物或者植物,學生的第一次記錄開始,努力尋找記憶中關于螞蟻的結構并嘗試像科學家一樣通過畫一畫的方式記錄。一輪轉下來,孩子們都畫得很認真,不乏有精致的作品,也有一些啼笑皆非的創作。這一切都看在我眼里,畫得認真的同學我都會投以一個贊許的微笑。
接下來就是展示環節,投影之下,將孩子們的畫作一一展示,看著彼此的作品孩子們臉上都樂開了花。“你畫的是什么啊?是怪獸嗎?”“你的螞蟻怎么是這個樣子的?”“你的螞蟻有這么多腿啊?”……
看著大家千奇百怪的螞蟻,孩子們一下子提起了興趣。
(二)不必糾錯,輔以合理引導
通過初步的觀察比較各自的作品,孩子們已經意識到大家心中的螞蟻都不一樣,我也不評論他們作品的對錯。
“看來大家對科學地觀察記錄螞蟻已經有了很多的意見,那么螞蟻到底是什么樣子的呢?接下去我們要像生物科學家一樣,邊觀察邊記錄,把觀察到的螞蟻記錄下來。”
我讓操作員拿出了秘密武器——螞蟻標本和放大鏡,大家開始了第二輪有序的觀察記錄。
第二輪的觀察記錄作品顯然比第一次有了明顯的進步,身體的大致部位結構都出來了,但是大家的作品還是存在著一定的區別。觀察比較了各自的作品之后,大家的疑問逐漸集中起來。這時候我幫他們整理總結了疑問:螞蟻的身體到底有幾部分?螞蟻的身體上到底有多少條腿?螞蟻的腿都長在什么地方?
“科學家的結論都是在大量的實驗、觀察、數據中得到的,看來今天大家要對螞蟻簡單地下結論是不太可能了,我們要像科學家一樣多收集些數據、資料,更加仔細認真地進行觀察記錄。”
(三)不用擔心,收獲積土成山
隨著問題的明確,孩子們對于螞蟻的第三輪觀察也全面展開了。邊畫邊觀察邊輕聲議論,借助草圖對螞蟻的各個部分做了簡單的介紹。這次大家的螞蟻構造顯然接近了許多,畫得更加準確。
最后的展示階段,經過交流討論,大家一致認定了螞蟻的身體可以分為頭、胸、腹三部分,頭部有一對觸角,有三對足,都長在中間的胸部。
三、課后反思中整理教學策略
《螞蟻》這部分內容是學生在已經尋訪了小動物,觀察蝸牛、蚯蚓,并對蝸牛和蚯蚓進行了比較之后的又一次觀察活動。在這整個探究過程中,教師更多的是充當著一名看客的身份,只是在孩子們起了爭端的時候站出來給大家整理了一下疑問。相較以往,我一改以往看見孩子出錯就阻止的方式,而是倡導孩子們多觀察、多提問、多比較等方法學習探究。這樣的課堂氣氛更加輕松,孩子們也從多次輕松愉快的探究性學習中層層遞進,步步深入,在持續的思維活動中更真實更全面地了解了螞蟻的身體構造,達到了教學目標。
有時我們急于引導孩子走向成功,急于給他們找錯誤,急于讓他們改正錯誤,正像在一旁看孩子拼積木的媽媽,得到的結果適得其反,老師教得累,孩子學得更累,還容易打擊孩子的興趣和自信心。這些都是我們操之過急的表現。孩子需要經歷錯誤的過程,才有能力去觀察差異,發現不同,學會自己糾正錯誤。而我們要做的則是在旁邊耐心地關注他們,適時進行引導,而不是過早地干涉、阻止甚至責備他們。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就要先從學生的學習興趣入手,在嘗試解決問題前給學生提出明確的、具體的目標,引導他們設計完整的實驗步驟,在學生操作過程中盡量不打斷他們,引導學生經歷從看一看,到想一想、問一問,再動手試一試、做一做的學習過程,在多次的實驗總結反思中總結得出結論。以保證學生前后思維的連續性、完整性。通過這樣的練習,不斷培養學生良好的思維習慣,避免思維不連續的發生,鍛煉提升學生的綜合素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