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 毅
(湖南理工學院音樂學院 湖南 岳陽 414006)
中國音樂是人類歷史上起源最早的音樂之一。但是鋼琴卻是舶來品,隨著國人學習音樂的熱潮逐漸增長,對于鋼琴的創作、表演等的要求也在提高,逐步將民族音樂元素與西方鋼琴作曲手法相融合。改革開放后,越來越多的學校聘請西方的優秀鋼琴家來我國進行教學、指導或者選派一些教師出國學習,這些措施都推動了我國鋼琴藝術的發展,中國鋼琴家的身影也越來越多地出現在世界音樂的舞臺上。
屬于外來文化現象的鋼琴藝術,想在中國長久且煥發強有力的生命力,就必須深入地了解中國傳統音樂特點,傳承中國優秀的“樂文化”。中國民族音樂比較完善的體系形成于春秋戰國時期,歷史悠久,古代的音樂講究古典美,十分重視它的意、韻,曾有“三日繞梁,不絕于耳”之稱。
西方鋼琴藝術在于對美的追求和內涵表現上,用一種認真、嚴謹的態度賦予鋼琴新的涵義。因此,我們首先要學習西方樂派認真、嚴謹的態度,從學習的初衷開始轉變,去領悟鋼琴藝術的精髓,改善我國的鋼琴作曲技法與演奏技巧;其次,一個鋼琴學派的蓬勃發展與其本國文化密不可分。從鋼琴傳至中國至今已百年時間,前期一直處于對西方鋼琴藝術的古典主義、浪漫主義色彩的模仿當中,直至1915年趙元任發表第一首鋼琴作品《和平進行曲》開始,具有中國風味的鋼琴藝術才開始走向成熟,而為鋼琴音樂藝術提供豐腴的土壤的正是我國豐富的民族民間文化,以其獨特的風格韻味被眾人喜愛與傳承。民族音樂文化主要由民族精神與民族音樂元素構成,只有將具有民族特色的音樂元素融合在鋼琴音樂作品創作中,才能形成具有中國風格的音樂藝術形式。而在西方的鋼琴藝術中加入民族文化是中國鋼琴音樂發展的必然趨勢,在融合、發展的過程中推動我國進行具有民族風味的鋼琴曲創作或對傳統樂曲進行改編,拓展其存在形式,也能在一定程度上豐富我國的鋼琴演奏技巧與鋼琴作曲技法,形成兼具西方古典風韻與中國民族色彩的中國鋼琴藝術。
中國鋼琴藝術的民族文化傳承必須從鋼琴作品的創作、鋼琴演奏以及鋼琴教學三個方向入手,有針對性地將民族文化與鋼琴藝術融合,構建自己獨特的民族鋼琴文化,煥發中國鋼琴藝術的生機。
(一)創作具有中國風格的作品。任何一個國家的音樂都以其文化底蘊為支撐,表現其獨特的文化特質。從中國鋼琴音樂的發展道路可以看出:民族化是鋼琴音樂發展的趨勢。當今時代的中國作曲家,應該堅持走民族化的道路,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將具有民族性質的音樂元素融合與運用至鋼琴作品的創作當中,不斷探索屬于中國鋼琴音樂的發展之路。
首先,必須根植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春秋戰國時期以“莊子”為代表的道家學派提出了“天人合一”的思想,意指人會受到自然的條件與規律的限制,應當保護自然、順應自然,否則將受到自然的懲罰,這個思想在如今很多詩歌、鋼琴作品中都有體現。和“天人合一”思想相同性質的還有“以人為本”的理念,意指強調團結,注重群體原則。帶有“以人為本”思想的鋼琴作品也順應著新中國剛剛成立的潮流逐漸誕生,例如大家熟知的《黃河》鋼琴曲,以抗日戰爭為背景,以黃河象征著中華民族,表達無產階級的革命英雄主義與中華民族不屈不撓、共同對抗外來侵略時的團結精神。這種融入民族文化的鋼琴作品,能夠更好地推動鋼琴藝術在中國的發展,增強鋼琴作品的“中國味”。
其次,要以民族民間音樂為素材,創作與現實生活貼切的鋼琴作品。民族民間音樂分為民間歌曲、民間器樂、民間歌舞音樂、民間戲曲音樂、民間說唱音樂,其間包涵的豐富且有特色的地域性文化可以為鋼琴作品提供音樂素材,還原民族本固有的音樂特征。如以民歌為素材創作的鋼琴作品中,著名作曲家王建中的代表作《山丹丹開花紅艷艷》就是根據傳統民歌《當紅軍的哥哥回來了》和《女孩擔水》組合加工而成,表達陜北人民歡迎紅軍的熱鬧、歡騰的場景,同時也勾勒出一幅遼闊的陜北黃土高原上人們熱情、豪放、淳樸的畫面。
再次,要吸取中國優秀的文化—戲曲、京劇的藝術特征。中國戲曲種類繁多,在民間的影響力巨大,京劇又是戲曲中的“國粹”,所以,戲曲中的節奏、敘事方式、唱腔,都可成為鋼琴作品創作的音樂元素。如著名鋼琴家倪洪進創作的《幻想—托卡塔》,A段和C段皆是京劇唱腔,而B段則是由具有民族特色的鑼鼓聲與胡琴聲交織而成。
最后,則是改編民族聲樂、民族器樂和民間作品,拓展其音樂作品的表現形式。中國是一個多民族國家,擁有著豐富且獨特的民族聲樂、民族器樂與民間作品,可以利用作品中所包含的音樂元素與素材改編成獨具特色的鋼琴作品,在傳承的同時也將民族音樂文化帶向了世界的音樂舞臺上。
(二)豐富鋼琴作品的演奏形式,重視民族性鋼琴作品的教學。鋼琴演奏和鋼琴教學是中國鋼琴藝術的兩個不同方面,但往往它們是相互聯系、不可分割的。鋼琴的演奏形式一般為鋼琴獨奏、四手聯彈、雙鋼琴演奏,演奏的也都是國外的作品,形式缺乏多樣性。但如將常規的鋼琴獨奏形式變為民族器樂與鋼琴合作,既能吸引演奏者的興趣,也能弘揚民族音樂文化,促進鋼琴藝術的多元化發展。
中國最早的鋼琴教學開始于20世紀的北京、上海,發展至今有100多年,已有若干所設有鋼琴教學的音樂學院,但是民族性的鋼琴作品僅400多首,而且大多數皆由傳統音樂改編而來。由此可見,中國的鋼琴教學并沒有重視與民族音樂相結合,也沒有形成可以供鋼琴教學的民族音樂的教學體系。如若想讓民族音樂表現其獨特的藝術價值;就必須樹立民族意識,以提高民族自豪感來推動民族音樂的傳承;必須制定新的鋼琴課程標準,在課程內容中增添民族元素,指導學生熟知中國鋼琴音樂的準則,讓學生有規律可循,從而在民族音樂的學習上給其一種親切且輕松地狀態;必須豐富鋼琴教材、課堂教學的內容,建立一套適應于民族音樂傳承的教學體系,以西為主,民族為輔,在鋼琴教學的過程中傳承民族音樂,讓中國鋼琴音樂與世界音樂接軌。
習總書記指出,民族文化是一個民族區別于其他民族的獨特標識。弘揚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的優秀傳統文化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重要內容。民族性鋼琴作品的世界性傳播是對中國鋼琴藝術的民族文化傳承,也是對世界鋼琴藝術的豐富與完善。
鋼琴藝術作為音樂中一種重要的表現形式,是精神文明建設中不可缺少的部分,鋼琴的文化交流與傳承都離不開傳播,而傳播的進行需要媒介,傳播的效果也會受媒介的影響。由于社會發展的各個階段的科技技術發展不同,媒介也處于不斷地發展、變化之中。不同的媒介發展階段,傳播也會呈現相應的特征,就當前我國民族性鋼琴作品的創作現狀來看,仍然存在著數量少、質量不高等問題,嚴重影響其世界性的傳播和發展。因此,加強民族性鋼琴作品創作、提高作品質量、拓寬鋼琴作品的世界性傳播途徑成為亟待解決的問題。
(一)強化民族意識觀念,加強國際文化交流。在跨國界、跨地域、跨文化的比賽中,鼓勵鋼琴藝術工作者精選具有代表性的民族性鋼琴作品參賽,向世界展現具有我國民族藝術內涵的鋼琴文化,增強民族自豪感,擴大中國鋼琴作品的影響力,拉近中國民族鋼琴作品與世界鋼琴藝術的距離。通過參加比賽、藝術節等鋼琴文化交流活動,在交流中展現我國融入文化價值觀念的鋼琴作品,并在活動中與世界性鋼琴作品進行對話交流。在交流中體現我國鋼琴藝術所蘊含的民族精神與文化特色,在對話中取長補短、相互借鑒。
(二)加強國內外大學建立合作關系,定期進行具有專業性、學術性的藝術交流活動。充分利用教育的功能與作用,在交流中拓展民族鋼琴作品的受眾范圍,讓更多的學者認識、了解并逐漸喜愛中國鋼琴藝術;在互利的基礎上,學習國外優秀創作經驗,推廣我國鋼琴藝術的民族特色;在研究與探討的過程中,不斷挖掘我國的民族文化資源,讓中國鋼琴音樂文化走向世界。
(三)巧用媒介的“跨越性”、“大眾性”、“親和性”特點,拓展傳播途徑。目前,隨著數字技術的發展,一些新的媒介對中西方鋼琴文化的交流、傳播起著重要的作用。例如網絡的時空跨越性,使各個地域的鋼琴文化不用通過人親自到達相應的地區去了解,各個地域的人,通過互聯網可以進行任何地區信息的發布與查詢服務,“面對面”的交流。網絡的信息傳播及時性、便捷性使中國鋼琴文化的傳播更加具有地域跨越性,不斷地借鑒世界各國的精華部分,將本國具有民族特性的鋼琴文化傳入別國。而網絡的大眾性、親和性也極大地推進著民族鋼琴音樂的發展,它不再局限于只是那些研究或是對鋼琴學習興趣濃厚的人,受眾層次面可以廣到任何階段、任何角色。據有關調查顯示,目前在中國各大城市的藝術學校的教室里,中老年人學習鋼琴的人數已經占到學習鋼琴總人數的30%,并且有不斷上升的趨勢。在這樣一種信息化時代, 可將優秀的民族鋼琴作品資源以文本、音頻、視頻等形式上傳于網絡,充分運用媒介的便捷性、實現全球資源的共享;也可以開發遠程教學,精選優秀教師,合理設置課程,將別具一格的中國鋼琴藝術傳播至各個地區,實現鋼琴文化傳播的全面化、系統化。
綜上所述,在響應弘揚中國傳統音樂文化號召下,創作飽含民族文化的鋼琴作品是實現民族復興,傳承與發展中國鋼琴藝術的必然選擇。當今的世界文化是一種多元、平等的文化,每一個國家的音樂都內含著獨特的文化價值與藝術內涵,明晰地彰顯著民族的精神文化與情感。每一個民族都需要不斷地發展本民族精神,構建自己獨特的鋼琴文化,使鋼琴藝術承載著民族文化精神與價值。這是民族生存之根本,也是世界音樂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當然,在不斷地向世界音樂前進的道路上,要以平等、尊重、理解的態度對待每個國家、每個民族的獨特文化,只有在和平、相互學習的時代,才能豐富和完善世界鋼琴文化,才能更好地集成與發展中國鋼琴藝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