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碧云
(吉首大學 音樂舞蹈學院,湖南 吉首 416000)
“姿勢是呼吸的源泉,呼吸是聲音的源泉”。歌唱者需要有一個良好的站姿,正確的站姿是歌唱最基本的條件。歌唱者始終要保持全身心自然放松的狀態,但不能松垮或者僵硬。人體自然站立,上身放松,下半身穩而不僵硬,使整個身心處于精神飽滿的狀態。兩腳站同肩寬,或成丁字型分開站立,支撐點可放在前腳或后腳上,便于歌唱時保持重心。腰部直立,胸部挺起,同時微收小腹,兩肩平放向后舒展,手臂自然下垂。雙眼平視前方,頸部放松,下巴自然微向后收,不要向前突出。臉部肌肉放松,表情自然。演唱時可以根據歌曲的內在情感加入一些動作,但動作要自然,避免矯揉捏造,以免影響舞臺形象。
姿勢決定了歌唱者的呼吸狀態,呼吸狀態決定歌唱者的共鳴狀態,發聲器官以及身體各部位放松與積極的對立關系要把握好。
“誰懂得很好的呼吸和吐字,誰就懂得了很好的歌唱。”呼吸是歌唱的動力與支持力。歌唱的呼吸不同于生活中的呼吸,歌唱的呼吸比生活中的呼吸要吸的深,用的長,是有意識、有目的、帶有技巧性的呼吸。
胸腹式呼吸是一種科學的用氣方法。吸氣時,口、鼻同時垂直向下吸氣,勿雙肩上抬,否則氣息過淺會造成胸式呼吸;吸氣時還要避免單純的腹部膨脹,否則氣息過深又會形成腹式呼吸,要將注意力要放在腰腹上。呼氣與吸氣是一個相反的生理運動過程,形成一種互相對抗的力量。呼氣時,氣息要均勻,要有控制的將氣息順暢的輸出,直至樂句的停頓或結束。
胸腹式呼吸的活動范圍比較大,伸縮性比較強,為均衡氣息、平穩呼氣,提供了良好的條件。
聲帶是發音體,是給基本音的地方,是音源。在歌唱中,經常有人為了追求音量扯著喉嚨大聲喊叫,這種喊叫出來的聲音位置低、喉位高、沒有共鳴、聲區不統一,缺乏美感,到了高音區也很難再唱上去,即使喊上去了也不好聽。
輕聲練習訓練可以加強聲帶發聲機能的耐力,輕聲是測驗和練習母音的一種技法。輕聲練習可以掌握良好的氣息支撐、穩定的喉頭狀態、有頭腔共鳴的位置。首先是哼唱練習,它是用鼻腔發出“嗯”來練習發音的方法。開口閉口哼唱交替練習,促使聲音轉換靈活,真假聲能很好的混合在一起。聲音也會變得圓潤、集中,獲得頭腔共鳴的效果。練習時,聲音位置要在鼻咽處,抬起笑肌,打開喉嚨,氣息要自然深沉且有控制,找到哼著唱的感覺。當哼唱練習能找到真假聲混合狀態的基礎上,使聲音慢慢地放出來,集中聲音小聲唱,合理的運用氣息,樹立正確的聲音概念。在此階段,切忌不要大聲歌唱。小聲唱,可以解決歌唱中擠著喉嚨唱高音或者高音上不去的問題,對聲區的統一有很大的幫助。
沈湘教授在歌唱發聲的程序上提出必須按“一腔二氣三聲音”來進行。“在歌唱發聲之前的一剎那,用用“吸著唱”或“驚訝”的感覺將全身的腔體打開等著聲音的到來,然后在氣息流動的前提下“往下嘆”,好聽的聲音就會自然地產生出來了。”優美的音質是意識作用在肌體張力的協調關系中產生出來的。歌唱者要深刻理解沈湘歌唱學體系的主被動論,進一步在實踐中熟練掌握“一腔二氣三聲音”歌唱發聲的科學程序。
聲樂教育家姚峰表示,朗讀與唱歌有著異曲同工之處,兩者在氣息、發聲、咬字、音韻方面都是一致的,唯一不同的就是朗讀沒有樂音。
語言是歌唱的核心,是歌唱的基礎。歌唱是通過音樂化的語言來表達人們內心思想與情感的一種藝術形式。以字帶聲、字正腔圓是基本準則。一切歌唱的技巧都要圍繞語言這個中心訓練,說著唱是最高的境界。在歌唱時要注意語言的清晰和咬字的夸張。吐字可以分為字頭、字腹、字尾三部分,字頭要準,字腹要飽滿,字尾要歸韻。歌唱者在學習的過程中,要對歌曲的創作背景進行了解,對歌詞進行分析,并朗誦歌詞,吐字、語氣都要服從歌曲情緒的變化,去用心領會作者創作時的意圖和心境。這是演唱好歌曲的基礎和前提。
語言和發聲都是緊密相連的,我們在訓練的過程中要把語言與聲音相結合,以科學的發聲語言為中心,做到以字帶聲。歌唱者只有對歌曲的內容進行深度的理解,才能有感而唱,唱出自己的風格,從而打動聽眾。
聲樂學習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需要進行系統的訓練,熟練的掌握各種歌唱的技巧的同時,能靈活地操控自己的聲音,在一定程度上提高聲樂演唱能力,科學使用嗓音從而達到完美闡釋聲樂作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