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媛媛
(江蘇師范大學 江蘇 徐州 221000)
近年來國內掀起了一股清新懷舊風格的電影——青春電影,青春電影一般以年輕人為主角,描述年輕人的成長、生活、情懷、夢想以及愛情的相關故事,受眾群體也以年輕人居多。所謂青春片,無外乎兩個因素:一是主要的人物角色正處于青春階段;二是主要的故事基調承載在青春年代。故事中包含了年輕人的叛逆、沖動、對美好生活和美好愛情的向往以及對自己未來的迷茫。自從5年前趙薇導演的《致我們終將逝去的青春》大火之后,青春電影又重新引起大眾的關注。之后幾年,同類型的電影如《左耳》、《那些年,我們一起追的男孩》等,也都受到了廣泛的關注,長期被邊緣化的青春電影似乎變成了國產電影界的主流。
(一)懷舊風潮引發共鳴。《老男孩》和《夏洛特煩惱》的出現,意味著我國懷舊青春電影正在逐漸成型,懷舊青春電影十分擅長利用懷舊因素來引起觀眾的共鳴。很多青春電影的時間都設定在2000年左右,時間跨度也很長,一般都會從主人公的高中時期開始講起,直到大學甚至工作才會結束。例如電影《夏洛特煩惱》,就是懷舊青春電影的典型,它借助一場夢,將虛幻與現實相結合。電影的開始立足于一場夢,在這場夢中主人公回到了自己的學生時代,報復了羞辱過他的老師、追求到了當時的初戀,也重新見到了自己的母親。回到過去,懷舊情緒的渲染,再加上九十年代音樂的錦上添花,充分調動起了觀眾的懷舊情感。觀眾利用這些懷舊因素,仿佛自己也回到了過去,回到了自己的青春時代,從而讓自己的情感得到了寄托和安慰。
(二)受眾群體以年輕人為主。從內部因素來看,青春電影大多發生在高中和大學的時期,主人公的年齡多在20歲左右,因此很受年輕人的喜愛。青春電影的主要受眾還是80后和90后,而青春電影所發生的時間多為為高中、大學以及工作后三段時期,正好是處于這個年齡段的年輕人正在發生的事情,這些年輕人不僅想要享受自己的青春,還想要在其他人的青春中尋找相似點,引起共鳴。同時,影片中的一些成長和行為,是這些年輕觀眾沒有經歷過或者不敢做的,他們通過電影中主人公的成長來彌補自己成長過程中的缺失。當然,青春電影的受眾不只是年輕人,各個年齡段的人都有過青春,都可以從青春電影中看到當年的自己,從而引起共鳴和回憶,因此青春電影的受眾是非常廣泛的。
從外部因素來看,青春電影的主人公大多是俊男靚女,很多都是自帶流量的小鮮肉和當紅小花,他們擁有龐大的粉絲基礎,因此電影很容易未播先火,粉絲保障了基本的電影票房。雖然明星效應并不是每次都能取得良好票房,但青春電影中的俊男靚女無疑是有利無害的。例如郭敬明的《小時代》系列,原本是非常暢銷的小說,已經吸引了一大批的書粉,又請來楊冪、郭采潔、陳學冬等一大批帥哥美女參演,噱頭十足。
(三)主題音樂應景。青春電影中的音樂分為兩種,一種是為電影而精心制作的主題音樂,另外一種是電影所屬的那個年代的音樂。青春電影中專門為影片量身打造的主題音樂往往都成為了膾炙人口、廣為傳唱的歌曲,甚至會出現歌曲比影片還火爆的現象。例如王菲演唱的同名主題曲《匆匆那年》,田馥甄所演唱的影片《我的少女時代》的主題曲《小幸運》,《小時代》的主題曲《時間煮雨》,都很受歡迎,廣為傳唱。另外一種類型的音樂,是處于電影那個時代的老歌,這種音樂可以增強年代感,更容易把觀眾帶回到那個年代,同時又有一種懷舊感,使觀眾去追憶自己的青春時代。例如微電影《老男孩》開頭出現的音樂《小芳》、《對你愛不完》等,都是那個年代特有的流行音樂,能夠清楚地交代故事發生的時間,把觀眾迅速的帶到那個年代。電影《夏洛特煩惱》中,夏洛“穿越”回了1997年,沖到大街上,響起音樂《公元1997》;追求秋雅時,用了樸樹的《那些花兒》以及許巍的《曾經的你》;成名后還盜用了周杰倫的《雙截棍》等等……根據這些熟知的懷舊歌曲,可以清楚地理清故事發生的時間線,喚起觀眾的對青春的回憶,引起觀眾的共鳴。
國產青春電影的敘事模式比較固定化,幾乎都會通過親情、友情、愛情三個方面進行敘事。
(一)親情。青春期總是與叛逆掛鉤的,對于經歷成長的年輕人來講,叛逆是他們顯著的特征之一,因此青春電影中時常會展現一些主人公的叛逆。丑化父母就是青春電影中表現叛逆的途徑之一:過分關注子女的生活、學習和愛情,使觀眾對影片中的父母產生厭惡心理,在態度上與主人公沆瀣一氣,把和父母的爭吵、誤會作為電影的賣點之一。在青春電影中,父輩越是壓制和無視,子女就越是渴望突破和認同。雙方劍拔弩張,形成沖突對抗。一旦這種對抗積累到一定程度,就會使勉強維系的關系全面崩盤,這就成為了電影敘事的矛盾沖突點。
影片中的主人公享受叛逆。他們不僅對家長叛逆,對老師叛逆,更是對限制他們行動的體制的叛逆。抽煙、酗酒、打架等方式是他們常用的叛逆方式。蘇有朋導演的《左耳》作為“青春疼痛系列”的代表之作,就充分地體現了叛逆這一主題。因此,這部電影中,每個主人公或多或少都存在著叛逆:小耳朵是大人眼中的乖學生,卻有著一顆青春里想變壞的心。因此,她會和看似不相稱的黎吧啦產生友情。黎吧啦熱情有活力,遇到自己喜歡的東西懂得主動要,敢愛敢恨敢作敢當勇敢果斷不裝不作。而許弋就更不用說了,他原本是單純的乖乖仔,學校里的優等生,可后來被黎吧啦所影響,改變了自己的一生,從此走向墮落與黑暗。壞孩子永遠比好孩子有吸引力,因此叛逆成為了青春片永恒的主題。
(二)友情。年輕人在成長的過程中,會有想要尋求群體認同感的強烈愿望,會按照自己的想法和方式去選擇朋友,從而找到屬于自己的小團體。朋友的存在,使有著相同愛好或共同語言的一群年輕人聚在一起,不僅可以疏解彼此心中的苦悶,還可以互相鼓勵和安慰。在青春電影中,友情總是必不可少的。男女主人公身旁總會有一些重要的朋友,對劇情的發展起到促進作用。高中或大學時代認識朋友的主要方式,就是同學或者寢室室友。
郭敬明的《小時代》系列就是以四個女生的友誼為故事的線索進行敘事的,四人的友誼是影片展現的核心。從第一部第四部,四個女生從大學寢室到豪宅,一直都住在一起。四人有著不同的性格和處事方式,但卻不妨礙他們成為最好的朋友。《小時代》有四部,套路幾乎相同,都是四人之間產生誤會,解釋誤會,最后再彼此諒解,重新出發的故事。在親情、友情和愛情的考驗之下,四人的友誼越來越牢固。青春電影中總是少不了這種閨蜜相互誤會的情節。
(三)愛情。青春時期的愛情總是讓人回味無窮,因此青春電影總是繞不開愛情這個主題,感情萌發在校園之中,沒有金錢的誘惑,沒有生活的壓力,甜蜜青澀而又懵懂,只愿與彼此長相廝守。
看完電影《致我們終將逝去的青春》,相信很多人都為劇中鄭微、林靜和陳孝正三個人的感情糾葛而嘆息。片中鄭微勇敢的追求自己的愛情,她不管陳孝正身邊有什么樣的女人,也不在乎在走廊或是在圖書館,總之她就是要讓陳孝正知道她自己喜歡他。也許鄭微就是很多想愛而不敢愛的少女的縮影,雖然被愛折磨得傷痕累累,卻依然保持初心,愛得轟轟烈烈。
雖然國產青春電影有自己的特點優勢,但與國外的青春題材電影相比,在制作工藝和藝術水平上仍然有明顯的不足。首先,國產青春電影基本上都是根據網絡小說改編的,因此這種電影的繁榮實際上是一種假象繁榮。網絡文學被改編成電影實際上反映的是編劇行業的低迷蕭條,編劇和劇本的匱乏必然會帶來電影發展后勁不足的危機。國產青春電影在情節上有太多雷同,幾乎都會出現死亡、墮胎和出國,這種套路式的情節往往脫離了現實。究其根本,還是影視的體制問題。國產電影追求的是票房,反而忽略了涵義深刻、藝術效果卓越的那些電影。我國的青春題材電影并沒有受到足夠的重視,國產青春電影需要它專屬的劇本,而不是一味地改變小說。其次,國產青春電影的口碑和票房往往是不對等的。票房本應該是衡量一部電影好壞的標尺,而我國的青春電影卻與此相悖。很多擁有高票房的影片口碑卻是不盡如人意,例如由郭敬明導演的《小時代》系列,每一部都擁有著高人氣高票房,但每一部也都是惡評一片。最后,國產青春電影的導演往往都是跨界人士,也許是青春電影高票房的吸引,讓很多跨界人士都想來體驗一把導演的感覺。蘇有朋,趙薇,何炅,郭敬明等都紛紛轉行做起了導演,并不是說跨界就不能拍出好作品,而是我國的青春電影需要更專業的導演去引領青春電影的大方向。
那么,我們如何才能改變這種現狀,讓國產青春電影朝著更好的方向發展呢?首先,就要加大劇本的創作,提高劇作等相關人員的待遇,大力培養專門的劇作人員,只有提升待遇才能讓更多的劇作人員不再為了生計而發愁。當然,提升待遇不僅僅指的是物質和金錢上的待遇,還包括知識產權方面的維護,當編劇們看到自己用心創作的知識產權被竊取時,自然會影響創作的熱情。其次,可以借鑒國外青春電影的經驗,來提升我國青春電影的藝術品質。國外很多國家的青春電影都在以類型化的模式發展,它們都有類型化的模式,但是每一部作品也都有自己特色,這是非常值得我們借鑒的。
國產青春電影雖不是我國電影類型中產量最豐富的一個分支,但是卻擁有眾多的觀眾群體。它通過懷舊、回憶、引發共鳴等方式來吸引觀眾,在國產電影中占據重要地位,但票房并不是最終目的,國產青春電影應該去挖掘更深刻的東西。
因此,在商業化的影響下,國產青春電影如何挖掘自身的深刻性和藝術性,如何向年輕人傳達正確的價值觀,認清當代國產青春電影的優勢和劣勢,避開以前的失誤和弊端,是國內每一個電影人都值得思考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