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 云,靳小水
(湖南工藝美術職業學院 湖南 益陽 413000)
化象為境就油畫而言,實際上就是畫面境的營造的過程。象既為物象,又為心象;境則是象外之象,象外之境,是畫面傳達出來的藝術家藝術修養、審美理想、以及對物象的認識和理解的界定。從某種意義上來說,藝術家在進行油畫創作的時候往往是先根據自己已有的經驗去理解物象,然后圍繞創作主題進行藝術思維,這個時候頭腦中已經形成了較為完備的藝術意象,最后運用自己熟練地易于表達的繪畫語言將藝術意象物化于畫面,這便完成了化象為境的整個過程。
從整個繪畫創作過程來看化象為境主要體現在藝術構思和意象物化上。藝術構思就是藝術家根據以往經驗憑借生活中的暗示而初步形成的創作意向進行藝術思維,從而在大腦中形成藝術意象。藝術意象形成的過程便是意境營造的過程,而意象物化的過程則是意境表達的過程。舉個例來說,洪凌的風景畫不但有十足的傳統畫的韻味,更是將傳統藝術情景體現的淋漓盡致,他從情景心緒著手,使傳統藝術資源成為個人創造之本,因此他把自己的風景畫看作是“意象山水”。祁海平的創作由書法切入中國傳統文化境界,他將書法藝術蘊含的韻律與西方抽象表現形式結合起來,營造出氤氳的境界。曹吉岡則更是注重筆法的運用,用油畫筆觸模擬山水畫中的各種皴法,將中國畫對筆意的講求運用到創作的各個階段,有發揮油畫表現空間深度的特點營造出中國畫的精神意趣。
而從油畫寫生的過程來看,化象為境可以分為三個層次:實景的描繪,實境的再現;心境的體驗,情境的表達;哲思的體悟,禪境的頓悟。寫生中能做到情境的表達,禪境的頓悟也就達到了“化象為境”的境界。如我們在欣賞王克舉的作品時,首先是被他那絢麗的色彩所打動,當然,這只是欣賞者直觀的反應。所以,我們再細品畫面的時候,會看到的王克舉對表現語言的建構和圖像方式的運用。同樣王克舉的油畫作品大都是寫生所得,在他看來只有面對真實的物象才能調動和激發創作的靈感與激情,他總能主動感受物象,細心體察,反復觀察,主動駕馭作品,決不讓客觀因素左右自己的想法,然后提煉出想要表達的精神意志。
范迪安曾這樣評價王克舉:“在自然的風景面前,他既是激動的又是冷靜的;一方面努力捕捉自然物象的生態狀貌,另一方面在畫面上更為強烈、更為集中地進行形式的探索,因此他的作品擁有極為強烈的形式構成,點、線、面和色調、筆觸、肌理都交織為豐富的結構,但在形象塑造上又充滿著來自自然的生動感?!蓖蹩伺e一直堅持在山野田頭完成自己的作品,很注重繪畫的現場感,將寫生的方法上升為觀念的層面上,在思想觀念和語言建構上異于其他畫家,形成自己獨有的風格。他的寫生作品就是抓住了心境表達著一點,不計技法的得與失,更注重用富于激情的色彩營造想要達到的畫面境界。
同樣不注重技法表達,而旨在營造畫面意境的畫家還有張立平。說到張立平,我們肯定是被他的高于常人的色彩把控力所感動。張立平的繪畫主要是營造色彩和諧的最高境界。丹麥皇家藝術學院院長阿爾斯·瑪麗巴克·代爾曾撰文評價張立平的油畫:“張的畫作,色彩明快,富于感性,充分展現了節奏和空間感的變化。他極富有想象力的色彩和明暗交替所喚起的藝術張力,引領我們進入了一個藝術空間,讓我們用整個身體和感官來驗證這一世界?!贝鸂栠@里所說的藝術空間便是張立平用其感性的色彩所營造的繪畫意境,一種和諧的色彩美。張立平的油畫大多也是通過寫生完成的。雖然是寫生,但其對畫面意境的營造足以讓我們認為他不是傳統意義上的寫生,而是達到了化象為境的創作境界。
吳冠中的作品《北國風光》大家都很熟悉,這是吳先生在1979年為首都機場西餐廳繪制的一幅六米寬的巨幅油畫。這幅油畫作品便是吳冠中根據自己以前寫生搜集的素材又以毛澤東詩詞“山舞銀蛇,原馳蠟象”為主題進行的創作。用吳冠中自己的話講便是:“我作畫時先有形象,根據形象營造意境,仿佛先發現了演員,然后才發揮演員的特色在編寫劇本。山舞銀蛇、原馳蠟象是這幅北國風光最先的意境,因此山的走向與松的對照成了畫面的基本構成,其它如長城、火車、水庫等新舊時代的標志都只能匐伏在整體構成中找到他們的位置和地位……”
其實吳冠中的“草稿不再是草稿”的觀點與他當年在《習作與創作》一文中所持的觀點是一致的:藝術勞動是一個整體,創作與習作無非是兩個概念,可作為一事之兩面來理解。吳先生自己的觀點其實已經很明確了,他覺得習作跟創造的關系沒那么分明,之間關系也沒那么嚴格,好的習作本身就是一幅好的創作。吳先生又說:“造型藝術除了‘表現什么’之外,‘如何表現’的問題實在是千千萬萬藝術家們在苦心探索的重大課題,亦是美術史中的明確標桿。印象派在色彩上的推進作用是任何人否認不了的,你能說他們這些寫生畫只是習作嗎?那些裝腔作勢的撇腳故事情節畫稱它為習作倒也已是善意的鼓勵了!”這里吳先生主要是想說明好的習作和寫生作品也是創作。筆者認為這個“好”應該也是要體現藝術家的主題思想,體現藝術家的修養,審美的比較完整的寫生作品,同時營造很好的意境。
能化象為境,營造畫面要表達的意境,既便是寫生作品也可以視為創作。因為創作的目的本來就是表達藝術家的意志情感審美等,能營造出意境的寫生誠然已經達到了創作要表達的目的,此時寫生即可等同于創作。只是因為藝術家的個人修養和審美認識不同,他們呈現的畫境也不同。畫境不同,畫品便不同。境和品的高低、有無才是區分作品畫面是寫生還是創作的的依據。對于寫生來講,如果只考慮技巧而使畫面好看,而不考慮畫面意境的營造,那么寫生永遠只是描繪實境,永遠只能服務于創作;又如果寫生很注重意畫面境的營造,技巧性的東西也就不會考慮那么全面,技術層面的東西就會退后,畫面也不會讓人驚艷在技法上,而是把觀者帶進畫面營造的氣氛里,陶然而不自知……這樣的情況,就算是寫生作品也可以稱得上真正意義上的創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