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雪峰/江蘇省新沂市春華小學
在語文教學中,教師用來引導學生學習、控制教學進程的基本手段之一,便是課堂提問。問題設計優劣和提問技巧高低,在很大程度上決定課堂教學質量。筆者聽了大量的語文閱讀課,發現在課堂提問方面存在種種弊端,影響了閱讀教學結構的優化和教學效果的提高。
語文課堂提問的弊端大致可歸納為六個字:一是“多”,一節課能提問幾十個甚至上百年問題,教師只是問、問、問,根本不給學生思考的時間。以“滿堂問”代替“滿堂灌”,在許多地方確已成為比較普遍的現象。有的所謂課堂提問,說白了就是將課文的陳述句改變成反問句而已。二是“碎”,逐句逐段零打碎敲,隨意發問。教師以一問一答的方式,讓學生用孤立的片言只語,甚至一個詞、一個字作隨聲附和式的被動應答。有人以學廣播操作比,說這些老師的提問是只準學生做“分解動作”,不準學生做“連續動作”。三是“淺”,沒有思考的深度和廣度。教學一篇課文,從第一課時到第二乃至第三課時,從感知階段到理解階段,再到深究階段,所提問題的性質,好像并沒有什么區別,可以說,問來問去,充其量只是情節的展開,至于開拓型的提問(包括方法性、規律性和創造性的提問)更是極為少見,致使學生思維能力得不到充分訓練,思想認識不能得到升華。四是“亂”,問題之間各不相顧,割斷整體聯系,沒有可供環抱的中心,沒有貫穿首尾的線索。教者既不能根據教材的邏輯程序理出一個由淺入深的理解層次,又不能按照學生的思維程序設計出一個由淺入深的認識梯度。有時,主要問題與輔助性問題或動作方式之間不能密切配合,甚至形成干擾。五是“急”,節奏太快,搞鐘擺式的一問一答,像說“對口詞”一樣,問答之間幾無間隙,學生缺少思考時間。一個學生答錯了,教師也無暇問及原因,即令其坐下,再問另一學生,學生剛接觸到問題的邊緣,教師就急忙搶過去,由自己補充、潤飾,或“代圓其說”,或給出結論。有時為了節省時間,保證教學“順利”進行,教者干脆只提問少數優生,將差生、甚至中下等生置于陪讀的地位,整個教學過程就像老師領著少數學生急匆匆趕路一般。六是“干”,教師根本不考慮學生臨問時的心態,不重視與學生的情感交流,只是孤立、平淡地一問再問,不激趣,不動情,引不起主動探索的欲望,不能把學生帶入問題的情境,教學關系不和諧,課堂氣氛沉悶,信息通路阻塞,導向調控不靈。有時,教師提的問題空泛、題旨不明,提問時對問題要素和焦點強調不夠,使學生弄不清問題的要求,找不到解決問題的方法和途徑;有時,教師不注意傾聽學生的答問,對學生的答案不能作出準確的判斷,也無法及時給出準確的反饋信息,學生的正確回答得不到老師的確認,錯誤、偏差也得不到矯正提示,思維障礙不能及時排除。有時,教師只注意與被問學生之間的雙向反饋,忽視了全體學生,未能使問題焦點成為全體學生的注意中心,沒有打通師與生、生與生縱橫之間的多向信息反饋的渠道。
上述六個方面,前三個方面是問題設計上的毛病,原因在于對教材鉆研不夠,對學生準備條件(包括已有知識經驗,認識能力等)了解不深或不了解,因而不能全面理解教材任務,確定具體教學目標,也沒有將學生的思維程序同教材的邏輯程序有機地結合于統一的教學過程中,以致造成提問的盲目性和隨意性。后三個方面屬于提問實施過程中的策略與技巧問題,其原因,除了對有關教學理論的學習不夠以外,還有一個教學思想問題,集中表現為缺乏主體意識,只考慮自己怎樣教,不考慮學生怎樣學。重結論,輕過程,不能對學生整體素質的全面發展負責。
教學提問要克服這些弊端,必須采取如下對策:要“吃透兩頭”,強化三個意識。
“吃透兩頭”,是搞好教學設計(包括教學提問)的前提與關鍵。要站在新的高度,以時代的要求,賦予這一教學觀念以新的內涵。這里主要強調強化三個意識:
一是目標意識。教學一篇課文,必須全面理解教學任務,明確具體的教學目標。一方面要深鉆教材,理清邏輯程序,明白作者意圖,把握重點、難點;一方面要了解教材的階段性和連續性,弄清編者意圖,熟悉本階段教材所限定的訓練重點及其在所教課文中的具體體現。在此基礎上,確定本篇課文教學的具體目標,包括主要目標和一般目標,初始目標和終極目標,同時還要分解出各個教學環節的分步目標。在課堂上,每一個問題都必須為實現教學目標服務。也就是說,問題的設計必須受教學目標的控制,問題的解決也必須用目標規定的標準去檢驗,只有這樣才能避免盲目性和隨意性。
二是主體意識。只有當新課題與已有知識經驗之間產生矛盾沖突時,才能激起學生對新知的心理需要,也只有在學生已有知識經驗能夠發揮作用的情況下,獲取新知才成為可能。因此,學情是設計問題的又一依據,也就是說,設計提問,必須接受學生現時準備狀態的限制,問題的解決,也應以學生確實獲得真知為歸宿。只有這樣,才能避免主觀性和片面性。
三是訓練意識。語文教學過程實際是語文基本功的訓練過程,因而必須讓學生充分了解、積極參與教學實踐。教師要把提問視為一種訓練手段,通過提問,給學生提供思維的路標,具體解決問題,還要靠學生自己親身操作(包括外顯的動作操作和內隱的智力操作)。
課堂上能否高度地發揮教學機制,科學巧妙地運用好反饋原理,當然不是一日之功。但是行者常至,為者常成,只要有心于此,定可日臻完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