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梅芬/廈門軟件職業技術學院
本次翻譯實踐活動立足功能語言學,打破拘泥于源文到譯文詞句點對點的翻譯模式,通過語篇分析模式研究語篇翻譯。本文所選取討論的源語文本,節選自《如何造就你的批判性思維》一書,屬批判性思維方法的高校教材。譯者結合本次翻譯實踐,總結出語篇分析模式下的語篇翻譯策略,具體如下:
(1)從文化語境和語篇體裁角度出發,源語文本是說明性體裁的教材語篇,主要影響了其語篇體裁特征下綱要性結構與語篇內容的翻譯策略。
一方面,源語文本具有教材語篇所具有的綱要性結構,每個綱要性結構組成部分在語篇翻譯中也有具體翻譯策略的體現。以翻譯教材章節標題為例,譯者需保證語篇標題是對所統轄的語篇內容的高度概括,同級標題翻譯時盡可能采用統一的句法結構,語言結構上對仗工整。另外,譯者翻譯章節標題時也需注意源語英語語篇中包括名詞單復數、動詞詞尾等屈折詞素特征。進行英漢轉化時,進行合理的隱譯、顯譯或二者結合。另一方面,源語語篇作為說明體裁特征的語篇,屬于信息型文本,因此,漢譯語篇中某一術語、定義、原則時,要確保其轉換為譯語語篇后,仍然具有信息型文本要求的“語言表達的規范、準確、客觀、有效、生動”語篇體裁特征。此外,翻譯涉及兩種語言文化的轉換,不可避免地會有顯示兩種社會文化差異的文化負載詞。譯者可采用易于譯語語篇讀者接受的方式意譯出源語中深層的文化含義,有時需進行適當的語言結構調整。
(2)從情景語境對語域變體影響的角度看,情景語境中的三個語境配置——語場、語旨和語式對語篇翻譯中詞匯和語言結構的選擇,語氣、情態、稱呼和人稱代詞意義的選擇,以及書面語或口頭語的選擇和修辭方式的使用產生影響,因而采取相應的翻譯策略。
首先,語場因素針對語篇交際話題和交際場地,將指導譯者在翻譯編碼時圍繞交際話題進行合適措詞。即便出現翻譯措詞和詞典析義不完全對等、語域的轉換、混用或借用的現象,譯者也要以語篇交際話題作為判斷措詞的主要標準。源語語篇為體現敘述的客觀性和交際場合的正式性,出現了較多被動語態。相應地,譯者翻譯轉換時也要避及施事者,省略主語,達到客觀客觀性的語篇功能。
其次,語旨因素反映話語交際參與者的角色和交際關系。一般而言,譯者要在譯文中準確地再現源語作者試圖和讀者建立的交際關系。源語語篇大量使用第一、二人稱 we,our,you,your等代詞來勸導、鼓勵學生,拉近教材與學生距離。譯語語篇對此予以保留,使譯語語篇和源語語篇的交際功能對等。但對于人稱的具體指稱及單復數問題,譯者要根據人際意義和交際目的作適當的改譯。另外,情態動詞是體現交際意義和目的的另一指示標志,其漢譯要建立在譯者對源語語篇中情態意義的充分理解和英漢情態動詞不同語義的把握基礎上,選取出與源語功能對等的表達。
第三,語式體現現實語境選取的語言活動媒介或渠道,如是口頭或書面交際,以及包含語篇修辭手段的使用。翻譯評析中,譯者主要指出教材性語篇中涵蓋一些特定、高發的語篇指示成分應采取的翻譯策略。
(3)上下文語境和語篇性直接關系到選擇何種具體語言形式來實現語篇的意義潛勢和語篇意義的連貫。譯者翻譯時要注意聯系前后語境,判斷措詞,并根據相關邏輯語義調整語序,同時也要兼顧語篇中句與句的關系,比如排比句式的翻譯等。
(1)語篇主位推進模式指交際話語的出發點,以及交際話語如何向前層層推進地鋪展開。大多數情況,譯者會有意識地使譯語語篇的主位推進模式參照源語語篇的模式,進行大體的保留。然而,由于英漢分屬于不同語言文化系統,句法結構和表達方式上既有共性也有差別,比如,漢語被動句特定的意義使得它并不如英語被動句那樣廣泛地使用、英語中狀語的位置非常靈活等。這些語言表達上的差異,使得譯者在翻譯過程中,首先考慮譯文語篇接受者的思維習慣,適當地調整或重建源語語篇的主位推進模式以避免僵化的直譯導致交流障礙。
(2)語篇信息系統分析對翻譯的價值和翻譯策略的實施意義在于,譯者通過把握語篇交流的信息核心,判斷信息單位和上下文信息之間的關系。最重要的是,譯者區分信息單位中的新舊信息能幫助其在翻譯過程中判斷哪些信息可以略譯或調換順序,哪些信息不能省略的。原則上,譯者不會省略語篇中的新信息,而為了銜接連貫,已知信息可省略或采取其他銜接手段。
(3)中西思維模式及美學傳統的差異使得英漢表達方式和習慣不同,繼而使得二者語篇的謀篇方式呈現各自特點。根據劉宓慶提出漢語“講求意合,重內在聯系,不求形式連接”;而英語“講求形合,重形式規范”的觀點,譯者在翻譯成譯語語篇時,更多地省略對源語語篇銜接手段的翻譯,英語長難句在漢譯時常簡化為短句,并適當地進行語篇內語句的位置調整,建立更符合漢語言民族理解的語篇內部銜接系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