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永生
樂山職業技術學院
作為高校中文系漢語言文學專業的基礎課程,古代文學是教學課程的重要部分,對于加強師范學生的傳統文化積淀,提升學生的古典文學素養都具有關鍵性的作用,也很大程度上影響我國未來教師的教學質量和能力。古代文學課程是我國師范類小教本科、專科的必修課,覆蓋學生人數之多,所需課時之長,意味著其教學模式和方法的有效性極為重要和關鍵,在注重應用的新環境中,我國古代文學教學過程中依然面臨著一些矛盾和困境,只有摒棄傳統教學模式中不具成效和難以操作的教學方法,重新引入更加適用于新時期文學教授過程的理論和手段,才能將古代文學的課程內容深植于學生的知識體系中,加強教學的實效性。
目前,我國高校文學院除了開設傳統的主干課程以外,也設置了部分面向社會應用的實用性課程,用于提升學生就業技能,例如《演講與口才》等,這已經成為一種流行的趨勢。此外,為了更充分地發揮學生的特長和興趣,文學院也設置了許多專業性質的選修課,例如《論語解讀》、《古典詩詞鑒賞》等。以上實用性課程和選修課程的增加意味著作為主干課程的古代文學在學時數量上縮減。由于課時的減少,教學內容也不得不壓縮,這與保證教學質量成為矛盾。為了節省時間,完成教學任務和目標,教師在課堂上會趨向于選擇以講授為主,減少學生參與式、討論式的教學環節及時長,在這種情況下,學生會形成更大的依賴心理,課堂上記記筆記,考試前背背筆記,學習被動,難以養成自主思考和解決問題的習慣。
小班教學是國內外先進教學理念所倡導的教學方式,其特點是靈活教學和因材施教。然而,隨著擴招政策的執行,高校大班教學與合班教學模式隨之而來,動輒上百人的教室里,教師與學生之間的討論與交流變得困難重重。而在課堂之外,教師批改作業的時長也將增加,學生通過作業反饋學習效果的效率下降。
由于大學擴招以及其他社會和經濟等原因,以及就業壓力逐漸增大的影響,許多學生在校期間選擇利用課余時間兼職或實習,校園開放性增強,在一定程度上弱化課堂學習的效果。另一方面,大學時期是青年價值觀塑造的關鍵時期,各種類型信息的影響也可能會導致學生學習愈加浮躁,甚至產生讀書無用的想法。
據調研結果,目前我國高校師生關系的緊密性逐漸下降,多數被調查者表示,師生關系較為冷淡。北京大學陳平原教授表示,大學生的建設,導致校園中“散步教授”的建設,教師對于學生潛移默化的影響力,包括學術和道德兩個方面的影響力,都正在不斷減弱。師生之間交流的機會減少,交流手段匱乏,顯著降低了教師教學和學生學習的效果。
建構主義這一概念源自于教育心理學,研究學習者知識建構的機制問題是這一概念的核心。建構主義重在強調學習是學習者主動構建意義的過程。學習者利用自身與外在環境的相互作用得到的獨特經驗,以及賦予這些經驗的意義,去主動構建機子的只是體系,而不僅僅等待傳授者傳遞知識,學習是個體心理正在積極地運作,而不是對教學的被動接收。從這一角度來看,知識并非是存在人腦之外的事物,而是由人建構的,“學習就是建構的過程,離開了主題的主動建構,學習毫無意義可言。所謂建構,一方面,新知識的理解是以舊經驗為基礎的建構;另一方面,新知識的攝入又是對原有經驗的改造與重組,它是學習者內部發生新舊知識的交互作用而達到的超越新知識又改造舊知識的重組。”
由建構主義的概念和其所強調的觀念來看,建構性學習的特征就是積極地學習、構建性地學習、累積性地學習、有目標指引的學習,有診斷性和反思性的學習。
古代文學的本身是極為豐富的,學習古代文學的作品需要學習者帶入自身的經驗、批判性的眼光和主觀情感去品味和理解,從而大道超越文本材料,拓寬學習者眼界的目的。在課時壓縮及注重應用的新環境下,古代文學教學需要借助建構主義指導,在課程內容和教學特征上做出適應性調整。建構主義強調“知識的自主構建”,古代文學教學就要突出學習者對文本材料的主動閱讀和研究,關注學生的學習過程,在最大程度上發揮出學生學習的自主性,弱化傳統教學中教師的主要傳授角色。在此基礎上,可以從教材重組、自我體悟、問題定向、內在驅動、師生互補等五個方面,對古代文學教學策略進行調整。
教材是學生學習的主要工具,對學習效果具有重要的影響。當前古代文學課程的教材大多是按照朝代順序編排,而不是按照各類文體講述,這種方式難以體現出某種文體從起源到發展到流行的階段性過程,各類文體的規律性和遷延性也不夠連貫。
教材重組,按照文體變遷發展的角度編排教材,能夠將各類問題發展的一般時期與鼎盛時期做出比較,讓學生更深刻地感受到文體的演變,對散文、詩詞、小說、文論等的理解也更為深入,學習能力也將得到提升。
背誦是學生自小學起就必須要完成學習任務,也是中國古代傳統的學習方法。古代文學的背誦目的不僅僅是記憶文本內容,而是將學習者自身充分浸潤至創作者的心境之中。古人說“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但在現代教學中,要求學生背誦是為了促進學生理解文本含義,加強學生對文學知識的領悟,加強學生古典文學底蘊的積淀。
建構主義的學習需要學生在自學過程中發現并解決問題,主動尋找解決方法。在這一要求下,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就要鼓勵學生積極探索,發散思維,利用自身的認知能力,構建自身知識體系,真正將學習古代文學史和作品中遇到的值得探索的問題,當做自身的問題去關注和解決,培養學生自我鉆研的興趣和能力。
內在驅動性的學習表現為能夠在學習古代文學課程中始終具有高昂的學習熱情,能夠做到積極投入、有恒心和毅力完成學習任務。這就需要加大學生對基礎課程的重視程度,并深刻理解古代文學課程的作用及意義,讓學生理解學習古代文學是理解中國古代文化的重要過程,對于加強自身修養具有巨大的作用。另外,教師還需要向學生不斷提出具有一定難度和深度的問題,引導學生主送探索和鉆研,保證學生學習的動力驅動。
學生是學習的主體,但教師的指導作用同樣重要。師生互補,加強師生密切聯系,能夠讓學生獲得更多的支持感,在學習的道路中不過分孤獨。教師要鼓勵學生去冒險和探索,對學生的學習錯誤表示寬容,欣賞和贊揚學生的成果,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有更多的自主感。同時,教師要鼓勵學生敢于提出不同的觀點和科研新的,交流的目的有時候不一定是要達到共識,而是擴大學生的視野。教師不是旁觀者,是學生學習進步的參與者。當然,教師在教學的同時,也要不斷學習,構建出自己的教學及研究方法,這樣的師生互補才是建構主義所倡導的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