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媛媛 張 飆 張 瑾
天津中醫藥大學文化與健康傳播學院
2000年10月,南京大學外國語學院從叢教授在《光明日報》發表了一篇題為《中國文化失語:我國英語教學的缺陷》的文章。其中提及外語教學不應只定位于語言教學,還應該包含文化教學這一理念。加大外語教學的文化含量,已成為我國英語教學改革的一個重要方面。然而,僅從目前大學英語公共課的通用教材來看,仍存在一定的片面性,對西方世界的物質文化、精神文化及制度習俗文化等內容介紹較多,而對于中國傳統文化元素的滲入卻寥寥無幾。眾所周知,語言是交流的重要工具和途徑,跨文化交流應是雙向互通的過程,否則將會打破和諧的文化生態平衡。可見,大學英語教師應站在國際視野的高度,承擔起傳播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責任,積極嘗試轉變傳統大學英語教學模式,探索將中國文化輸入課堂教學實踐的新思路。
通過日常教學隨機測試發現,學生用英語轉述中國特色文化詞匯的能力亟待提高。被試學生156人,均為在校非英語專業本科生,翻譯正確頻數由高至低依次排列為(具體見表1):春節、京劇、火鍋、一帶一路、元宵節、清朝、故宮、儒家文化、針灸、紅樓夢、陰陽五行、經絡、對聯、兵馬俑、書法。其中正確率超過半數的詞匯僅有Spring Festival,Peking Opera,hot pot和the Belt and Road。此外,僅有少數學生能夠對我國古典四大名著、民俗文化、文物古跡等相關詞匯進行準確的英文描述。為體現本校專業特色,在此次測試中還特別添加了一些最為熟悉和最具代表性的中醫詞匯,但是例如acupuncture、yin-yang and five elements、meridians等英文表達并不理想,絕大多數中醫專業學生也未能掌握這些基礎中醫詞匯的準確英譯表述,語言交流障礙將成為中醫藥文化對外傳播的一大屏障,應當引起重視。通過測試結果可見,幾乎所有被試學生用英語表達中國文化的能力不足,這也說明目前大學英語教學忽視了中國傳統文化元素的輸入,學生在英語語言學習中確實存在“中國文化失語現象”。因此,教師在加強鞏固學生英語語言知識的同時,也有必要提高學生用英語表達本土文化的能力。這將有助于學生進一步提高跨文化交際的主動意識及英語語言表達能力,更有助于加強當代大學生對中國社會和文化現象的認知和理解,增進民族文化的認同感和自豪感。
基于我國大學生知識結構中中國傳統文化缺失這一現狀,為順應中國傳統文化走向世界的外部需求,本次研究將實踐教學設計為,以英語作為載體,創新大學英語課堂教學模式,為學生搭建真實文化場景并設置真實語言情境。通過教師講解、學生展示及小組互動交流的形式,在聽、說、讀、寫、譯技能訓練的基礎上,以具有中國特色的文化現象為主線,用英語介紹中國的傳統思想、文學、藝術、民俗、醫藥養生等領域的文化內核,以實現語言和文化的多元化輸出,引導學生探求和體驗中國傳統文化最具代表性的特色內涵和亮點精華的同時,提升民族文化自豪感、增強跨文化交際的意識,并且提升思辨能力。
研究小組共發放《學生英語學習及課程體驗調查問卷》160份,回收有效問卷137份。被試班級學生為我校在讀本科生,涉及各個年級的不同專業(中醫類、人文學科類),參與填寫調查問卷的學生均參與課程出勤率達75%。問卷共分為“學生個人基本信息調查”、“學生英語學習及中國文化意識調查”和“新課程有效性及滿意度調查”三個部分,共計20題。通過SPSS數據分析軟件對學生反饋調研問卷結果進行錄入統計,并根據所得到的數據進行系統科學的分析,獲得如下數據:96.4%的學生認為用英語講好中國故事,向世界傳播中國文化很有必要,傳統文化走向世界需要英語語言作為橋梁;但與此同時,94.9%的學生認為,我校目前選用的大學英語讀寫及視聽說教材中,關于中國傳統文化內容的涉及很少;75.2%的學生在以往的英語學習中很少主動關注中國文化英譯詞匯、國內外英文報刊雜志中有關中國社會和文化的介紹性文章、行業專家的權威之作或經典名篇等;88.3%的學生表示很希望能夠用英文向外國友人介紹中國文化,但由于詞匯量和語言組織能力的局限,會出現心里明白但講不出的“失語”現象,且經常因情緒緊張、缺乏講英文的自信而選擇放棄。由此可見,將中國文化元素輸入大學英語課堂教學是尊重并滿足學生學習需求的最佳選擇。
表1 中國文化詞匯英譯測試調查結果統計數據
1春節71.42%4一帶一路51.3%7故宮31.41%10紅樓夢20.51%13對聯9.62%2京劇61.5%5元宵節46.15%8儒家文化26.92%11陰陽五行19.23%14兵馬俑5.77%3火鍋57.05%6清朝38.46%9針灸22.44%12經絡14.10%15書法3.85%
表2 將中國文化元素輸入英語教學情況調查問卷統計數據
調查內容開拓文化視野加深文化認知和感悟提升文化敏感性提高英語學習興趣提升本土文化英譯能力滿意度(%)98.594.277.475.270.1
另外,通過學生對改革后課程的滿意度調查數據分析可見,絕大多數學生表示通過課程的學習和參與相關活動收獲很大,贊同并希望這種教學模式可以在全校大學英語課程中常態化推行。98.5%的學生認為該課程進一步拓寬了自己的文化視野,填補了自己的文化知識空白;94.2%的學生加深了對于文化的認知和感悟,并表示通過跨文化對比,對于我國傳統文化的理解有了質的突破,對中西文化異同的辨析能力也得到了提升;77.4%的學生認為自己對中國傳統文化的敏感性,用英語傳播中國文化的自覺意識和主動性有所增強,今后在語言學習中會積極通過文化視角去思考問題、解決問題;75.2%的學生覺得由于傳統文化貼近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自己學習英語的興趣和熱情有所提高。70.1%的學生認為與以往相比,中國文化詞匯量得到了一定積累,英譯能力也相應有所提高。(具體見表2)。
通過反饋的調查數據可以明顯看出,通過此次創新研究和實踐,無論教師還是學生都受益匪淺。由于班級學生具有不同的專業背景,興趣特長各異,在課程學習中可實現優勢互補。有些學生在班級內組建了科研小團隊,針對共同感興趣的話題,結合文化對外交流、健康傳播方向,申請了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項目。例如,由來自我校漢語言、漢語國際教育及中醫學專業的學生合作進行的《中醫藥文化DIY雙語讀本》的編寫、天津市中醫藥文化旅游現狀調查及可行性研究、中醫藥文化校園宣傳新媒體平臺建設等。教師在課程設計與講授過程中,結合自己的專業優勢(語言學、英語教學法、口筆譯等),找到了新的研究方向,拓寬了學術研究的領域和思路。在公共英語教學如何服務我校特色專業方面,尋找到了合適的切入點,科研能力也得到了鍛煉。但與此同時,由于初次試驗這種新的教學模式,在教學設計、語料選擇、授課方法、師生互動,教師知識儲備和積累等方面仍存在不足及有待完善的地方,還需要教師不斷反思、總結,提升自身的業務能力,需要學校方面提供更便利的教學資源,以及相關行政部門的全力支持和配合。今后會繼續在大量教學研究和調查的基礎上,將感悟、理解和收獲逐步融入于日常教學思維之中,服務于大學英語課堂教學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