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秦皇島市群眾藝術館
近些年,文化館圍繞供給側改革進行了系列探索,取得了階段性勝利,在軟硬件設施等基礎服務性配套上有明顯進步,群眾集體文化活動下沉一級,更多人群的文化獲得感、滿意度不斷提升,基層公共文化服務呈現出活躍的的全民共享特征。
在肯定發展繁榮的基本前提下,我們同樣在服務的實踐中發現了一些長期困擾、阻礙公共文化服務持續深入開展的問題短板,在從“試水階段”向“深水區”改革邁進的關鍵進程中,正視并解決好這些問題至關重要。
綜合來看,問題主要集中在供需動態失衡上,具體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文化館的服務供給與居民需求存在錯位匹配;二是優質內容服務數量和質量整體依舊偏少、偏低;三是文化館公共文化服務在城鄉區域存在發展不平衡,標準化、均等化水平不充分,數字化覆蓋不高,長效機制不健全等問題;四是文化館公共文化服務領域的社會力量融入不夠,發展活力不充足;五是文化館供應系統中仍存在要素投入結構、分配結構失衡等問題,公共文化供給體系建設還有一些弱項亟待強化。
豐富公共產品、改進公共服務,既是轉變文化領域機構職能、建設服務型公共文化的重要抓手,也是通過全面深化改革、提高供給體系的質量和效率,助力基層公共文化跨越式發展的有力保障。
黨的十九大進一步明確提出,堅定文化自信,推動社會主義文化繁榮興盛。滿足人民過上美好生活的新期待,必須提供豐富的精神食糧。要深化文化體制改革,完善文化管理體制,完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加強文化遺產保護傳承。健全現代文化產業體系和市場體系,創新生產經營機制,完善文化經濟政策,培育新型文化業態。
對文化館而言,要提升公共文化服務的整體質量,就要先提升內容產品包括圖書、影像、展覽等一大批供給介質的質量水準,這是新時代社會矛盾在公共文化服務領域的集中體現和必然要求,理所應當是文化館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關鍵。突出一批“謳歌黨、謳歌祖國、謳歌人民、謳歌英雄的”正能量內容,支持宣傳更多有風骨、有內涵的精品力作,減少低質內容的無效供給。
十九大報告強調要“完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深入實施文化惠民工程,豐富群眾性文化活動”,這對深化文化館公共文化服務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提出了具體要求。
文化館公共文化服務要從渠道、設施、機制等多個方面加強建設,充分考量偏遠地區和特殊人群的實際需求,利用文化惠民工程著力解決不平衡、不均等的區域差異,立足精準扶貧,全面深入開展文化扶貧,著力補齊公共服務短板,強化引導,借助市場手段,為人民群眾提供更多樣更高端的文化服務,提升文化館公共服務的整體效能。
十九大報告提到“健全現代文化產業體系和市場體系,創新生產經營機制,完善文化經濟政策,培育新型文化業態”。
文化館是文化產業的重要組成,也是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重要領域。引進社會力量,形成高效的激勵機制,可以有效地帶動產業升級和“兩性統一”,實現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的雙向豐收。
(1)要正確區分公共服務事業領域的“基本”與“非基本”屬性。一方面,文化館要加大財政投入,著力推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另一方面,在非基本公共服務領域,大力推進市場化改革,鼓勵社會力量以多種方式進入公共服務事業領域,加快發展相關產業。
(2)對于創新文化館服務提供的方式,引入市場競爭機制,強化成本核算和績效管理,提高服務效率和服務質量。
(3)深化文化館事業單位改革。著力改革事業單位人事管理、收入分配等方面制度和完善相關財政政策。
十九大報告中“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必須把發展經濟的著力點放在實體經濟上,把提高供給體系質量作為主攻方向,顯著增強我國經濟質量優勢”。
深化文化館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不是某個鏈條、某個環節改造升級,而是系統化、規模化的工程。提升文化館公共文化服務事業、產業整體供給體系的質量,要注意從宏觀著手,重視優勢項目和新興項目的協調發展,合理配置資金、人才等生產要素,健全供給體系,提升整體效益。
圍繞供給側改革的縱深推進,我國基層公共文化服務建設將沿著全民普及和公共數字文化兩條主線,大力推動文化館行業建設和自身建設。在重點項目、重點活動的帶動下,實現品牌打造、文化振興、群眾歡迎的大好局面。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文化館公共文化服務的新興增長點和爆發點勢必會在數字資源建設和數字化場景體驗,從而進一步實現文化共建共享,打造出新時代公共文化服務的新面貌、新力量和新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