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德俊/四川省綿陽農業學校
黨的十八大四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推進依法治國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提出:“大力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弘揚中華民族傳統美德。”國家已實施全民思想道德建設戰略工程,全面推進社會主義道德建設。
加強道德建設,必須繼承中華民族傳統美德。這傳統美德,是中華民族五千年文明歷史流傳下來的,通過傳承并得到不斷創新、發展,有益于代代相傳的優秀道德遺產。
父母對子女的愛,是最偉大、無私的。父母省吃儉用,傾注全部心血,目的是要把子女養育成人、成才,走上屬于自己的人生輝煌之路。
史鐵生在《合歡樹》中,講述母親為治好兒子殘疾的雙腿,嘔心瀝血。為幫助兒子走上文學創作之路,不辭辛勞,頂風冒雪,四處奔波。母親終因操勞過度疾病纏身而過早離世。當兒子成功走上文學創作道路時,卻留下了“子欲養而親不待”的永久愧疚和痛苦。
老舍在《我的母親》中感慨到:“從私塾到小學,到中學,我經歷過起碼有廿位教師吧”,“但是我的真正的教師”,“是我的母親”。 “母親并不識字,她給我的是生命的教育。”這些是經過生命磨難之后的感悟,是對父母恩情的真切體會。但現實中,有的子女只索取不回報,認為父母對子女的付出是理所當然的,“啃老族”越來越多。他們不但不孝敬父母,反而呵斥、打罵,甚至軾殺。烏鴉反哺,羔羊跪乳。人應該比其他動物更有良心,更懂感恩。中職學生要對父母的養育之恩、老師的教育之恩、國家的資助之恩,以求上進、勤學習、練技能的行動來報答。
孟子在《孟子·梁惠王上》提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的主張,倡導人們尊敬自己家里的長輩,從而推廣到尊敬別人家里的長輩,以此共同努力構建一個和諧的社會。
林清玄在《好雪片片》中講述了眾人對一個賣獎券的流浪老人的不同對待方式,只有“小部份人則投以同情”。這小部份人的同情方式是:有的送盒飯給老人的、有的買老人的獎券。作者以此倡導人們要“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努力關愛需要幫助的人。
中職學生應該養成關愛他人關愛社會的美德,在擁擠的公共汽車上為老人、孕婦、幼兒讓座,樂于攙扶老人過馬路,到敬老院作義工,等等,以此努力凈化社會風氣。
老舍《我的母親》中敘述母親白天“洗一兩大綠瓦盆”衣服,屠戶們“黑如鐵的布襪,她也給洗得雪白”,晚間“還要縫補衣服,一直到半夜。”
艱苦歲月,造就中國人吃苦耐勞、勤儉節約的美德。
勤儉不但能持家,還能養成良好的品德。古人非常重視勤儉,諸葛亮告誡兒子要“儉以養德”。勤儉節約能有效抑制個人膨脹的物欲,致力于工作、學習,修身養性,不致走上違法犯罪的道路。
勤儉節約還與國家的興亡息息相關。如果一個國家奢靡之風盛行,滅亡就不遠了。李商隱曾說:“歷覽前賢國與家,成由勤儉破由奢。”
現在國家經濟發達了,父母積淀了一定的財富,艱苦的生活已遠離中職學生。他們不需要付出勞動,就能衣食無憂。學生中存在以講究節儉為羞恥、以追求奢靡為目標、以盲目炫富為榮耀、以追風攀比為時尚、以超前消費為能事等不事節儉的行為。
教師既要結合課文引導學生踐行勤儉節約,還要引述奢侈浪費導致誤身亡國的反面事例提醒學生:于已于國,都必須養成勤儉節約的美德。
莫言《賣白菜》講述的是我國建國后物質匱乏時代的故事。“我”為了報復買白菜老太太對白菜的無端挑剔,多算了一毛錢。最后,母親因“我”的行為而“發呆”、流淚。堅強的母親以傷心的淚水告誡兒子:貧窮并不可恥,可恥的是一個人不誠實;再窮也不能丟掉誠實。
誠信對任何人都重要。程頤說:“人無忠信,不可立于世。”
而當今社會誠信缺失已不再是個別現象。中職學生生活在被污染了的社會風氣中,但為了構建和諧社會,我們必須在學生中大力提倡誠實守信,真正體現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在人際交往中,吃虧、被誤解、受委曲的事總是不可避免的。面對這些,最明智的選擇是學會寬容。
寬容是一種良好的心理品質,是一種崇高的境界,是仁愛的展現。
老舍《我的母親》文中的母親的寬容是我們的榜樣。母親對待因守寡回娘家的“常鬧脾氣”、“單在雞蛋里找骨頭”的姑母,沒有反抗。和鄰居相處,“有求必應”、“吵嘴打架永遠沒有她。她寧可吃虧,不斗氣。”
中職學生應該養成寬容待人的美德,就不會錙銖必較、睚眥必報,就不會發生爭吵、打架斗毆事件,就能形成一個和睦、團結的班集體。
中職語文教材中還有許多的對學生進行道德品質教育的素材。教師有義不容辭的責任,深入挖掘教材,結合新時代要求,形象地對學生進行傳統教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
參考文獻:
[1]羅國杰.中國傳統道德[M].北京:中國統計出版社,1997.
[2]倪文錦.語文教學參考書(中職新教材)[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