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都市商業的繁盛開始走向世俗化,新興的市民階層逐步形成,成為新的審美心理群體,從而引發市民文化的崛起,與之相適應的審美價值取向與社會意識更傾向于現實?!睆倪@里就可以看出,當時的社會發展狀況引發了文化的變革,以及社會新階層即市民階層的出現,這從藝術心理角度來說即是從創作主體這個方面影響了當時的藝術風格。
宋代在雕塑使用材料上,用鐵風氣漸盛,在數量上相比前朝有個較大的提升。這些鐵鑄藝術品從藝術造型與細節處理上來說都是從剛開始的比較粗糙到后來的細致入微。南浦鐵犀作為南宋時期的鐵鑄大件藝術品,從體積和外觀上來說,都是需要較高的鑄鐵技術以及合適的藝術造型設計理念。在藝術作品的選用題材上,動物尤其是與人們相處密切的牛、馬等常被作為造型藝術的造型來源。南浦鐵犀用于鎮水之意,首先是因為鐵牛在古代多用于鎮壓河妖以及壓制洪水,“其中,有一個傳說,就是大禹治水時,每治好一處,便鑄制一條鐵牛沉入水底,以鎮水患。這“鐵牛能鎮壓水患”的傳說,就成了古代中國防治水患的一個辦法。實際上,唐、宋以來,人們并不把鐵牛投入河中,而是將鐵牛置放在河岸上,作為“鎮水鐵?!?。關于“鐵牛能鎮洪水”的說法,還有另一種傳說:水患是源于水中蛟龍的興風作浪,而蛟龍懼鐵,且按五行之說,牛屬土,土又能制水,鐵牛集二者于一身,故能鎮守河堤?!庇忠虿枇晡挥跊浇?,氣候屬于亞熱帶季風區域,夏天多降水,洣江附近地勢偏低,兩岸逢雨季易洪澇,故當時知縣劉子邁于南宋紹定五年鑄造鐵犀于岸邊以壓制洪水,《茶陵州志》上書道:“南宋縣令劉子邁,因江水蕩決南城,鑄鐵犀數千斤,置岸側壓之,建浦犀亭?!边@便是南浦鐵犀的鑄造目的,用于巫術性的目的。茶陵人民直至今日,仍然對于超自然現象與巫術有著長久的崇拜習慣以及信仰。再看南浦鐵犀重約7000公斤,體長2.1米,寬0.8米,臥高1.1米,呈坐臥狀,系用亞共晶白口生鐵分三次鑄成。為我省僅存的古代鐵犀。1953年重修鐵犀臥座,1983年再建犀亭。從南浦鐵犀的大致外形來分析,可看出南浦鐵犀整體造型肥碩寬大,形象生動樣貌溫順。昂首挺胸,呈跪臥狀。犀首上一只獨角,角呈半月形彎曲向前,雙目渾圓,經過了精細的雕刻,呈大睜狀,十分有神。耳朵雖已殘缺,無法看出原來的形狀,但是質感比較厚重。嘴巴大張似哞叫狀,十分傳神??趦三X、舌清晰可辨。頸上有一大洞,可看到內部中空。背部骨架凸起,肌肉經絡分明。整個鐵犀的體型比例和諧,刻劃感不強。鐵犀身上光滑且并無裝飾過多繁雜的紋飾,也無多余的刻畫,這與青銅器牛尊上多種繁雜抽象的紋理不同,既有寫實的意味,也有自身的自由發揮與創作。漢朝雕刻中的石馬,線條簡單粗糙,風格簡樸粗獷。而鐵犀線條流暢,通體圓潤,且在細節刻畫方面十分的細致入微。鐵犀脖頸部的褶皺,非常細膩寫實。牛尾也盤踞于臀部,呈揚起狀,像是在拍打蒼蠅,這種尾巴使得整個雕塑都顯得生動起來,富有動態美感。且鐵犀的臥姿并無僵硬之感,視覺上十分大氣自然。
南浦鐵犀的造型呈現出古樸與平實的特色,這與它鎮水驅災的實用功能密切相關。許多藝術作品的誕生最初本是出自于功利性的心理,但這些作品卻經受了時間的考驗,也展現出了自身的審美價值和藝術特點。
南浦鐵犀作為一件大型的鑄造藝術品,在宋代世俗化藝術風潮的影響下,細節上還是表現出了難得的精細,許多比較難以灌注的部位能鑄造的十分到位。鐵犀的牛首微抬,嘴巴張開,神情憨厚且溫和?!八脑煨褪前凑諏憣嵎▉硭茉斓?,即按照曾經在我國南方生存過的獨角犀牛形象來塑造的,這對了解我國古代獨角犀牛的歷史也有一定的參考價值,所以,茶陵鐵犀是一尊珍貴的古代大型金屬文物?!蔽腋蛴谡J為,南浦鐵犀是以現實中耕牛為原型,再結合勞動人民的大膽猜想,從而產生的一種抽象的怪獸。因為中國古代的犀牛仍與現代犀牛外形類似,獨角長于吻部,而非頭頂。“印度犀,是現存第二大犀牛,體型小于白犀牛。平均體重2.2噸,身高1.85米,體長3.8米。鼻上只有一只角,是世界上體型最大的單角犀牛,雄性鼻子前端的角粗短,而且十分堅硬;”南浦鐵犀卻是長于頭頂的正中間,且角的生長方向與現實犀牛正好相反。犀牛尾巴短小,而耕牛的尾巴較粗長。犀牛身體上有類似盔甲一般的厚重皮膚,會在皮膚上形成大塊的皺襞與瘤狀凸起。而南浦鐵犀通體圓潤,無多余褶皺。比如現實生活中的牛是無上齒的,而南浦鐵犀也注意到了這個細節,能清晰地看出犀口中只雕有下齒而無上齒。所以可得知當地人并未見過真正的犀牛,但需要犀牛的氣勢去鎮壓河妖,而意識中犀牛外形與耕牛相似,故在創作中使用了耕牛作為大體的原型,再與口口相傳的犀牛的大致特征與最具有標志性的特點相組合,便有了現在的異化且抽象的樣子。
考證該說法,是因為如果鐵犀是完全呆板的臨摹與模仿,那它的審美價值就沒有那么高,它的造型也不會如此靈動。正是人們加入了想象與靈感,將鐵犀情感化,豐富了這件藝術作品的情感內涵。集中于頭部的塑造刻劃,說明人們更注重展現鐵犀的精神樣貌而不是它的動作形態。南浦鐵犀呈普通的跪臥狀,而非站起之姿或是騰空揚蹄之狀,正是說明人們在創作大件鐵鑄藝術作品時,更多的注重于對動物神態表情的刻畫。在中國古代,牛一直是象征著勤勞忠實與誠懇,這里的鐵牛(后文都指代南浦鐵犀)的神態中還略有一絲俏皮。這是牛的藝術形象脫離了固有的概念而進行的更新,在原有的傳統觀念定式中加以改變與創新。整個鐵牛雖是靜態,但是線條的流暢性卻呈現了一種動態般的美感。牛首的動態與身軀的靜態形成對比,而身軀上四肢與軀干的靜態又與尾部的動態形成了對比,增強了作品的視覺效果。鐵牛不僅滿足了人們功利性的目的,自身還承載著一種牛一般的氣質與精神。中國自古藝術作品就講究展現作品的精氣神,而鐵牛也在一定程度上能夠展現了當地人的精神氣質。不僅是有著吃苦耐勞、勤勞勇敢、頑強忠實和自強不息的性格特點,還有著牛一般的蠻勁。這種蠻勁不是盲目的使用自己的力氣,而是有沖勁有持之以恒的勁頭,正是古代以來人們所需要及提倡的。
鑄造藝術品與青銅器藝術有著相似的地方,包括它們的外形以及鑄造方式。而它們又有著明顯的不同,不僅是制作材料上的不同,還有著藝術的設計思維的不同。我們將南浦鐵犀與1963年陜西興平豆馬村出土的一件戰國錯金云紋犀尊進行比較。首先從外形看,“犀體肥健,大腹,昂首站立。雙目鑲嵌黑色料珠,二角一前一后,呈尖狀后勾,耳直立??谟覀壬煲还軤盍鳎宰⒕啤1抽_一橢圓形口,上置蓋,蓋與背有活環相連。犀體飾細膩的錯金云紋?!睆倪@里能看出青銅器的犀尊設計繁雜,精致入微,尤其是犀體上的紋路,錯綜復雜,內部設計也是有夸張變形。但大致外形都是與現實中的犀牛無二致,而鐵牛卻是外形有了很大的變異與獨創性。故在外形上我們更偏向于將鐵牛與殷墟M54中出土的青銅牛尊進行多方面的對比。
“牛尊整體呈體態健壯的牛形,頭前伸,嘴微張,面額下凹,目字形眼,眼球凸出,兩耳外展,頭上有扁三棱狀、向后彎卷的雙角。背微下凹,上有一長方形蓋,蓋中部有半環形小鈕,蓋與器身為子母口扣合。牛腹豐肥,腹下有四條粗短的腿,足末端顯蹄瓣,后部有凸起的小趾。臀部外鼓,臀后有一下垂短尾,尾端呈紡錘形。通長40、帶蓋高22.5、腰圍52.5厘米,重7.1公斤”可以看出牛尊對于原型的還原程度更加高于鐵牛,造型更加精致。青銅牛尊整體花紋繁雜多樣,而南浦鐵犀無過多裝飾性紋理。青銅牛尊在比例上稍微擴大了一點頭部的比例,有雙角,器身上的環扣也展現了設計的精巧,是貼合青銅牛尊的用途。而鐵牛則是標志性的獨角,尾巴也是揚起的動態,與青銅牛尊的尾巴垂下的靜態也是一個鮮明的對比。青銅牛尊整體呈現的是一種靜止的狀態,鐵牛卻有一種昂揚的動態之感,這也是兩者藝術造型構思的不同。
其次,藝術品所屬階層的差異,影響了鑄造的藝術設計造型構思與造型整體的審美形態。青銅尊多為貴族鑄造,做工精細、雕紋精致,很注重如何在青銅尊上體現出自身的獨特性與顯示自己的地位。而鐵牛是來源于民間,民間藝術更多的注重實用性以及與現世生活的聯系。再者,貴族階層生活富足,有足夠的人力物力與技術以及財力去鑄造非常精致的青銅器,而民間人力物力以及技術和精力都是有限的,所以相比之下,鐵器藝術品的外部造型或是細節處理上會略粗糙于青銅器。
南浦鐵犀作為茶陵的一道風景,不僅是有著它獨特的存在意義,也能為我們從多個角度多個方面去研究南宋時期的藝術提供直觀的幫助。它的藝術造型與審美價值,正是古代人們智慧的結晶,也是民間存在的大型鐵鑄藝術品中最貼近生活與世俗的作品之一,與我們相隔之近,讓人們不免在距離感的消失中慢慢的忘記了它的藝術價值與內涵,在洣江河畔靜臥了七百多年之久的鐵牛,還依然有著它的生命力與使命。
注釋
:①湯箬梅.俗情與寫真:宋代雕塑風格探析[J].蘭臺世界,2015(09):138.
②⑤王福諄.古代大鐵牛[J].鑄造設備研究,2007(2).
③源自鐵犀亭上石刻碑文,詳看附錄圖.
④同上,詳看附錄圖.
⑥聶選華.環境史視野下中國犀牛的分布與變遷[J].文山學院學報,2015,28(2):68.
⑦詳情請看附錄圖.
⑧杜硒松.論青銅鳥獸尊[J].故宮博物院院刊,1995(1):177.
⑨劉一曼.殷墟新出牛尊小議———兼論衡陽出土的犧尊[J].考古,2009(4):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