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教學內容不完整。現在使用的中職語文教材基本是以文體來組元的,在以文體組元的同時,又形成若干個人文主題,這樣進入教材,學生就進入了一個個學習的情境。每一個學習情境包含三個模塊:一是閱讀與欣賞,這里面主要精選同一文體的5-6篇課文;二是“表達與交流”;三是“語文綜合實踐活動”。但在實際教學中,教師往往更注重對第一模塊中基本篇目的教學,對后兩個模塊要么安排考前突擊,要么就是隨便應付,讓學生自己看一下,劃些知識重點讓學生記憶背一下,甚至不教。這樣的教學,背離了新教材的內容安排,是不完整的教學。
(2)教的內容不是學生需要的,對學生的學習價值不大。有位教師在開展“分論點與文章結構”的作文教學時是這樣設計的:①講解分論點作用導入;②講解分論點的概念;③說說設立分論點的要求;④分論點與結構?⑤布置作業:寫一篇議論文。在這樣的設計中,我們看不到學生的實際寫作能力是如何在教師的指導活動中得到提高的,這樣的設計對學生的學習運用又有多少價值呢?
(1)當前職業教育理念的變革。當今我們職業教育的理念發生了新的變革,新形勢下中等職業學校語文課程教學應以職業應用為導向,培養學生的語文能力;遵循共同基礎和多樣選擇相統一的原則,構建開放有活力的語文課程,新理念的核心是學生的語文綜合素養的提高,教育改革歸根結底就是為了學生的發展,教什么永遠比怎么教重要。
(2)中職語文課堂應該教什么。中職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是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這里的統一不是兩個事物、不是一體兩面、不是結合;而是一個整體,是相溶一體。有一位語文教師在教學《荷塘月色》時是這樣設計的:
不寧靜的心人人都可能有,時時都可能出現。有了這樣的心情,就有可能去尋找一個清靜的空間,享受一時的自由。在這樣的時空里,看到的景物可能使其憂,也可能讓其喜,也會由此而想到久遠,想到其他人與事。《荷塘月色》中作者欣賞“荷塘月色”美景的感情經歷了不靜、求靜、得靜、出靜的復雜變化。在這其中作者有何愁,有何喜?又想到了其他什么人和事?
這位教師注重引導學生抓住作者的情感高化,在品讀美景中正確領悟作品中所蘊含的作家情感,在欣賞美麗的自然中提高審美情趣,提升自己的人生境界,這樣的教學又未必不是人文教育!
例如在教學《我的母親》這篇散文,我們可以作以下設計(部分):一是朗讀,整體感知課文內容;二是解讀,理清課文結構;三是研讀,把握人物形象;四是品讀,感悟作者感情;五、再讀,欣賞課文特色。
具體在解讀課文結構時,我們又可以設計以下三個小問題:
(1)鑒賞散文時,要全力找出能揭示全篇旨趣和有畫龍點睛妙用的“文眼”,閱讀課文,找出課文的“文眼”,并說說其表達的情感內涵。
(2)本文是寫人一篇寫人敘事的散文,這類散文往往以刻畫人物形象為中心,選取事件從不同的角度展現人物形象。而要把零散的事件組成一篇完整的文章,需要過渡句段的連綴和自然銜接,這樣才能成為一體。找出課文中過渡的段落、語句,并分析其在課文結構中所起的作用。
(3)《我的母親》這篇文章是作者人到中年,對自己人生經歷中一段回顧。課文中所選事例主要是圍繞什么主旨展開的?課文中哪一自然段點明課文的主旨?
請依據以上三個問題的分析,劃分課文的層次并概括層次內容。
這樣的教學設計依據學生對散文閱讀的需要而展開,引導學生抓住散文閱讀的的技巧品讀課文,是以學生的學習為基點的教學設計,有效促進了學生的學習發展。
任何事物,都有其內在的規律所在,每篇課文內容,其間也是有內在的必然聯系,或者說有整齊的相關規則所在,這就是課文內容的規律。比如教學曹禺的《雷雨》這篇課文,我們可以著眼于周樸園與魯侍萍之間的特殊關系,設計以下四個問題:
(1)周樸園保留家具、熟記生日、關窗習慣說明什么?
(2)周樸園有沒有良心的發現,深切地懷念魯侍萍?
(3)周樸園知道站在面前的正是三十年前被自己趕出家門的魯侍萍的時候,為什么會驚恐萬狀?
(4)他在驚恐萬狀之后對魯侍萍的態度有什么變化?
有位老師在開展“保護野生動物”這一語文綜合實踐活動時,是這樣進行設計的:為了在校園乃至更大范圍內營造出一個人人參與保護野生動物的氛圍,請同學們以“保護野生動物”為主題開展了擬寫標語活動,并請組內6位同學上臺向大家展示。
其中有兩條標語是這樣的:少一些貪婪,多一些愛心。你會愛上和動物和平相處的感覺。
師:請大家品讀這些標語,說說你最喜歡哪一條。并請大家仔細推敲這些標語,看有沒有需要修改的地方。
中職語文課堂教學有效設計可以歸納為以下五個原則:堅守語文的本色;彰顯自我的智慧;開發學生的潛能;促進師生的發展。眺望彼岸,只要我們不歇腳,不回頭,勇敢地面對問題開拓創新,快樂地超越自我經驗世界,心馳神往的彼岸勝境,就會離我們越來越近!教什么,永遠比怎么教更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