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沈陽師范大學美術與設計學院
在研究和學習我國油畫的過程中,我們時常能夠感受到油畫對日常生活有著真實的寫照,同時,在創作和欣賞中國油畫的整個過程中,我們能夠感受到畫家對畫面的感知和創新。特別是一些優秀的年輕畫家,其在油畫色彩語言表達方面具有獨到的見解,經常在油畫創作過程中加入中國元素,并且融入西方的文化、歷史、宗教等元素。與剛剛接觸油畫、僅僅學習了油畫創作手法的學生相比,我國油畫家在油畫創作過程中更能巧妙地融入更多的中國文化,對于油畫抽象、寫實等方面也有更多的見解,同時衍生出了獨特的風格。與國外油畫家的作品相比,我國很多融入了中國文化的油畫作品絲毫不遜色。
對于油畫作品而言,最重要的就是油畫語言的表達。如,我們在欣賞油畫作品時,看到作品中的某一種顏色,就會產生不同的情感,這就是油畫語言的魅力,也是油畫語言直白的表達。因為我們的世界是一個色彩的世界,生活中的多種色彩會給我們帶來不一樣的心情。油畫色彩向我們展示了另外的世界。油畫上的不同色彩代表著不同的、特定的語言,也就是大自然中無聲的語言。如,通過藍天的藍色我們可以聯想到大海,這樣我們更能感覺到畫面帶給我們的深邃、寬闊的感覺,這就是大自然中的色彩語言,是一種無聲的語言,但是給人們帶來了無限的想象。畫家將大自然中的色彩應用到繪畫中,通過色彩語言營造出各式各樣的油畫風格。
在藝術家的創作過程中,創作靈感是尤為重要的,它是對客觀事物的反映,更是藝術家對自身情感的抒發。在油畫創作領域,畫家要選擇、提煉客觀素材,這個過程反映了油畫創作不僅具有客觀性,也具有主觀性。油畫畫面充分體現了畫家對事物的主觀感情,在利用色彩語言的表現形式上,畫家對事物的情感更具有真實性。此外,欣賞者對畫面的感覺也具有主觀性。如,利用冷暖調的相互配合,使事物本身在色彩語言的表現中呈現自己的個性,表達了畫家內心的感受,使現實和畫面有著一定程度的區別。油畫畫面對色彩語言表現的重視,也就是畫家內心對感情表達的重視,更是畫家通過自己對事物的主觀反映,利用色彩語言對現實生活的表達。
在藝術發展領域,表現力在畫面中有著重要的作用,它也是畫家內心情感的一種表達,是畫家對客觀事物的一種認識,是畫家精神世界的一種感悟。因此,畫家在油畫創作中對色彩語言越來越重視,并且能夠完美地解讀和詮釋油畫色彩語言表現形式。如,凡·高在創作中就是利用不同的色彩語言,將客觀世界變成自己的主觀世界,抒發內心情感,在畫面中將自己的情感表現得淋漓盡致,他還利用冷暖顏色的對比,用色彩語言對自己向往的精神世界進行詮釋,從而成就了其獨有的畫風。在油畫創作領域,畫家用不同的色彩語言表達主觀世界和內心的真實情感,這對造就不同的畫風有著巨大的作用,也就造就了油畫世界。
色彩語言還具有象征性。在油畫創作過程中,色彩語言不僅能表現事物的特性,也能表達某種精神世界。正因為色彩語言具有象征性,其成為表達精神世界和內心情感的重要工具。畫家使用不同的創作手法、運用不同的色彩語言創作的作品的視覺表現效果和象征意義也是不同的。最初畫家對色彩的選擇具有單一性,但現在每種色彩語言都具有重要的象征意義。
油畫色彩語言也是一種精神世界的表達,在某種程度上是對畫家主觀世界和內心情感的表達,也是畫家對自己精神世界的一種客觀上的認識。人們從不同的角度欣賞油畫作品,能夠了解畫家創作時的內心情感和對現實生活的認識。也是因為色彩這種特殊語言的存在,成就了世界上各式各樣的油畫創作手法。色彩語言是一種無聲的語言,不管是在精神領域還是在反映現實生活方面,色彩語言的表現力都是非常強大的,也是非常重要的,充滿了真實的感情。在特定的情況下,色彩語言的表現能力也是特定的,它的象征性也具有一定的真實性。色彩語言是大自然的產物,能引導我們對大自然中的色彩產生特殊的感受,促使我們在藝術領域不斷改進和創新,追求更高的精神世界。畫家利用色彩語言獨有的表現能力,在畫布上表現內心情感和現實生活,使色彩語言更有表現性和象征性,能對欣賞者產生一定的影響。生活是畫家創作的源泉,油畫創作是畫家對真實生活的反映,更是對自身內心情感的抒發。色彩語言是畫家和欣賞者內心溝通的橋梁,兩者在情感和精神世界的追求上能夠產生共鳴。
色彩是大自然給予人類的一種無聲、無形的語言,它沒有具體的形象,不需要任何的偏旁部首,不需要任何的閱讀形式,卻能把人們的內心世界表現得淋漓盡致,完美詮釋真實的世界,即使是不識字的人,也可以通過色彩感受畫家的內心世界和畫家向往的精神世界。色彩已經不僅是簡單的顏色,更是一種特殊的語言表達形式,是對傳統藝術文化精神的傳承,是人與人心靈溝通的橋梁。色彩語言既主觀又客觀,既深沉又大方,賦予了藝術家多元化的表現手法,也彰顯了油畫的獨特魅力,對我國藝術領域的發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動作用,也為人們欣賞畫作提供了重要的途徑。
參考文獻
:[1]魯家成.油畫色彩語言的表現形式研究[J].藝術科技,2014(12).
[2]黃瑋.意象油畫色彩語言表現研究[J].巢湖學院學報,20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