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以中華文化為母語的教育體系是指教育要在國家民族傳統音樂的基礎上實施音樂教育的手段,將原來固有的諸如“口傳心授”的傳承方式加以沿襲和發展。目前的教育體系正在朝著多元文化的方向蓬勃發展,以中華文化為母語的教育體系涵蓋其中,作為中華文化的精髓,中國的傳統文化占據重要的地位,在現階段的教育體系中,拯救傳統文化的呼聲越高意味著中華文化面臨的問題越大,因此堅持走以中華文化為母語的教育體系的道路是一個艱辛曲折的過程。
筆者在為當代的一些中小學生上音樂課時,當問及他們喜歡的音樂時,不外乎一些現今的所謂新潮流行音樂,國外的英文歌等占據多數,凡是涉及民族民間音樂的內容,學生們了解知道的是少之又少,甚至連當地的民歌都很少有人知道。針對這一現象出現的原因,首先是學生自身對民族音樂并沒有想要去認識的意識,其次是教師自身對學生的引導,沒有貫徹以中華文化為母語的教育體系,將其落實到學生的日常教學中,最后是在教育體制大背景下,對母語文化的教育體系在各個院校,各個音樂平臺的重視度有待加強。
“就拿基本樂理來說吧,大家都知道,基本樂理是關于音樂的基本語法,但目前在中國從幼兒園到小學、中學、大學所教授的基本樂理卻是西方音樂的基本樂理,有點是全盤照搬,有的經過一點點改良。這在事實上就造成了一種非常奇怪的現象:中國人要學習中國音樂,必先學好西方樂理,就像中國人要學好中國話,必先學好英文文法一樣?!北M管教育界的許多有志之士努力在為民族音樂做些什么,但是教育體系的流程卻朝著相反的方向進行,主客倒置,甚至有些有力度的音樂宣傳衛視也在大力引進其他國家的音樂,而將本民族音樂遺忘于各個角落。民族音樂受到的沖擊不僅表現在基本音樂知識的學習上,歌曲的寫作上也都基本承襲了西方音樂的寫作手法,甚至將民族音樂的五聲調式直接放棄,加之以和聲復調來代替,失去了原本創作民族音樂的初衷。
首先談一談中國音樂,“在藝術形象的塑造上,在表情達意的方式上,在音樂的體裁、形式及其他各種表現手段(音階、調式、旋律、節奏、多聲部寫作、配器等)上,都有自己的特點”。中國音樂的特點從最明顯的旋律上來講,光是江南絲竹、陜北秦腔、號子、信天游等等這些音樂的形式就變換多樣,然而受西方音樂的沖擊,這些音樂卻不受當代人的“待見”。西方音樂之所以在現在的中國流行的原因不僅僅是作品本身有優點,在近現代音樂家王光祈先生的《王光祈音樂論著選集》一書中就提到“音樂的價值,在現代墮落的中國人看來似乎已經等于零了,沒有一顧的資格,但是我們細察中國歷史又覺得世界上重視音樂的民族,卻又當首推中國,可惜不是‘現在的中國’,乃是‘已往的中國’”。
現在的國人對民族音樂有種偏見,覺得民族音樂有些“土”,殊不知,全世界都在高度重視本國的音樂,大力提倡母語文化的音樂教育,杜亞雄先生說過“一個民族文化傳統的喪失,就意味著這個民族的滅亡”。一個人要想先改變,首先觀念就不能不變,一個國家的教育亦然如此。在對待這個問題上,我們要向印度、日本、匈牙利等一些外國國家學習,印度的經濟在世界經濟中隨不突出,但是印度人對本民族音樂的態度是國人值得借鑒的,“印度的音樂教育一直沿襲著千百年來傳統的“口傳心授”的教學方式”,在匈牙利,教育家柯達伊一直都非常重視民族音樂的教育與傳播,倡導音樂教育本土化,為匈牙利民族音樂教育體系的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
創新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靈魂,一個國家一旦失去了創新能力,談何興旺發達。因此“音樂作為文化的一個門類,創新必須有深厚的根基,此“根”就是本民族的優秀的傳統音樂文化,此“基”就是當代人民群眾的現實生活,只有深扎于這二者的根基才能創造出富有特色的、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符合時代要求的新音樂文化”因此將中國文化為母語的教育體系運行到教學中,在母語文化的基礎上創新出更加富有色彩的民族音樂,使各民族音樂百花齊放。
:
[1]管建華.音樂課程與教學研究(1979-2009)[M].南京: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
[2]王耀華,王州.中國民族音樂[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3]馮文慈,俞玉滋,選注.王光祈音樂論著選集(下冊)[M].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1993:1~7.
[4]管建華.音樂課程與教學研究(1979-2009)[M].南京: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3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