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在互聯網行業蓬勃發展的背景下,自媒體行業也面臨著新的機遇和挑戰。只有在互聯網背景下,運用互聯網邏輯提出適合自媒體行業發展的運營策略,才能形成這個行業穩定的發展和盈利模式。這樣,更多優秀的內容創業者才會涌現在我們眼前,而非掩蓋在少數幾個大號下舉步維艱。
傳統媒體在面對互聯網大潮時,整個媒體生態已經發生了根本性和結構性的變化,在新的時代背景下,內容的價值想要得到實現,就必須以更好的技術和服務真正融入互聯網。以下三點是理解互聯網邏輯的三個要點:
在傳統媒體時代,大眾媒體有著專業的信息來源和傳播渠道等絕對優勢,在大眾傳播過程中,媒體始終占據著主題地位,媒體以自我為中心進行傳播。然而在新媒體時代,自媒體的出現,更讓許多原先的受眾變成了現在的傳播者,他們以個人為傳播主體,參與到信息和內容的生產和傳播,由于這些自媒體人擁有的用戶基礎和傳播能力有限,他們只能各自占據不同的興趣板塊,生產針對性更強的內容,吸引著數量龐大卻又興趣迥異的用戶。
在傳統傳播時代,媒體傳播以單向傳播為主,而在新的融合媒體時代,被賦予更多權力和能力的用戶渴望更多的參與和體驗。用戶參與到內容的生產傳播在當代社會俯拾皆是。眾多依靠互聯網快速成長的品牌如Uber、黃太吉、叫個鴨子正是強調了服務體驗的重要性,才能在短短的時間內獲得在傳統傳播時代中難以置信的知名度和認可度。
對于自媒體而言,技術和服務可以將其生產的內容和信息快速傳播,獲得更高的關注度。此外,由于自媒體運營團隊一般小型,能力也較為有限,持續的精彩內容的生產往往成為困擾,技術的推送與投放,服務的跟進與黏合能夠在一定程度上彌補內容的不足。內容的重要性從來都不會被質疑,但是唯內容論在互聯網時代是絕不可取的。
自媒體又稱“公民媒體”或“個人媒體”,是指私人化、平民化、普泛化、自主化的傳播者,以現代化、電子化的手段,向不特定的大多數或者特定的單個人傳遞規范性及非規范性信息的新媒體的總稱。自媒體平臺包括:博客、微博、微信、百度官方貼吧、論壇/BBS等網絡社區。為什么自媒體能在如此短的時間內興起并得到迅速的發展?主要有以下幾方面的原因:
(1)技術的支持。在互聯網技術的助推下,似乎只要內容有爆點、更新及時,很容易將自己推上頭條。善于運營自媒體的人也會通過各種符合其自媒體發展的技術手段維持其受關注度并尋找商業化變現模式。
(2)信息的需求。特別是智能手機普及的現代社會,人們無時無刻不在接收和傳遞信息。以手機、微博等為平臺的自媒體可以在第一時間為人們提供豐富的信息,很好地滿足了這種需求。
(3)較低的準入門檻。在新的時代背景下,每個人都可以成為自媒體的運營者,目前自媒體行業中全職從事自媒體工作者占比較低。但隨著自媒體行業盈利模式和商業模式的摸索和成熟,會有更多的人投身于自媒體行業。
(4)傳統媒體的缺陷。現有的傳媒體制下,傳統媒體的傳播行為受到來自行政與市場的雙重壓力,在面對一些社會問題,尤其是敏感話題時顧慮重重,錯過最佳的時機,有時候甚至失語,導致人們的知情權不能被滿足。在這樣的背景下,自媒體憑借自身方便快捷,人人皆可發聲的特點,成為了社會公共話語權表達的前臺。
從2015年下半年開始,在自媒體領域出現了一股“春風”,多個知名大號融資成功。先是吳曉波領銜的獅享家基金為一眾優質大號注入資本,自媒體標桿“羅輯思維”也完成億元級別B輪融資,接著知名媒體人范衛鋒又宣布其創辦的高樟資本將專注于自媒體產業投資,高調殺入戰場。發展至今,也是日趨穩定。但是除去這些大號,一些小的自媒體創業者卻仍舊舉步維艱,存在著變現困難的問題。
另外由于自媒體這個事物的新興性,目前全職從事該職業的人員大概只占半數,專業化程度非常低,大多是“半路出家”的新手,資歷和經歷都不足。而且該群體的心理狀況也存在很大的問題,他們無法從自媒體從業者這個職位得到職業滿意度,同時生活幸福度也很低,認為自己的付出和收獲不成正比。
縱觀整個行業,超過半數的自媒體從業者認為自己尋找不到投資,也很難變現,而且整個行業缺乏成熟的商業模式,也沒有前人經驗可以參考,雖然自媒體創業門檻非常低,隨著時間的推移,也暴露出了越來越多的問題。
前文陳述了互聯網邏輯的理解要點和自媒體隨著發展所逐漸暴露出來的一些問題。筆者將提出互聯網邏輯下,對自媒體運營策略的一些理解,分別從三個要點闡述。
用戶量是一個自媒體賴以生存的基本。在當前的時代背景下,只要有爆點,有推手,就能使一個微博號或者微信公眾號一夜成名。但是如果缺乏可持續的維持手段,用戶的流失也十分明顯和快速。我們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為維持和增加用戶量進行努力。
(1)制造爆點,引發關注。一個自媒體若想得到關注,獲得第一批用戶基礎,就應該善于抓住熱點,制造爆點,以互聯網技術進行適度投放和曝光,才能在信息稍縱即逝的信息爆炸時期得到關注。(2)持續輸出精品內容。影響力是一種積累的過程,最忌三天打魚兩天曬網,自媒體的爆炸式增長讓讀者獲取信息的來源選擇極其豐富,如果不能夠持續輸出精品內容的自媒體會讓粉絲大量流失,之前的努力就只能付之一炬了。(3)增加互動元素,增強用戶黏度。在用戶日益渴求更高參與度的大潮流下,為了增強用戶的忠誠度和滿意度,自媒體也應增加更多的互動元素。例如新浪熱門微博“微博搞笑排行榜”每晚10點推出的熱門話題討論就迎來了數以萬計的粉絲參與熱門評論的爭奪,這樣也為自媒體的趣味性增色不少。
自媒體想實現用戶更好的服務體驗,線上的內容推送和活動參與是不夠的,更多的受眾渴望在線下的真實世界中切身體驗自媒體所提供的服務。同樣以“深夜發嗤”為例,該公眾號在2015年下半年在廣州等地舉辦的粉絲見面會,吸引了一大批粉絲的參與,見面會前的熱烈討論,見面會時的積極參與,以及見面會后相關文章的發布和推送也及時到位,使得該公眾號不僅很好地維系了廣大粉絲的忠誠度,也吸引了更多的粉絲。
自媒體成為一個行業,不斷地提高內容質量和吸引更多用戶的其最終的目的就是實現商業化變現。然而自媒體數量龐大,領域眾多,風格各異,無法套用現成的或固定的商業模式。盡管大環境不盡如人意,但行業內的努力我們也不能放棄,要勇于創新和嘗試。
總而言之,自媒體的變現之道是從自媒體本身的定位出發,只有尋求和探索到符合自身定位,又滿足用戶需求的商業模式才能真正實現。在缺乏前人經驗借鑒的當前,只有自媒體人自身的探索才能逐漸成型和發展成熟。
新浪微博CEO王高飛提出“三個不等于”:流量不等于品牌價值,訪客不等于用戶價值,收入不等于商業價值。關于自媒體的許多想法相繼提出讓我們知道,在這個自媒體行業,并沒有固定的路子可以走。運營模式的不明確是許多自媒體人生存狀況堪憂的主要問題。在互聯網時代,要在互聯網邏輯下不斷探索,發現問題并制定措施直擊痛點,才能真正走出屬于自媒體的行業之路。
:
[1]喻國明,張超,李珊,包路冶,張詩諾.“個人被激活”的時代:互聯網邏輯下傳播生態的重構——關于“互聯網是一種高維媒介”觀點的延伸探討[J].現代傳播(中國傳媒大學學報),2015(05):1~4.
[2]李曉芳.自媒體如何擴大影響力——以《羅輯思維》為例[J].新聞世界,2014(03):126~127.
[3]喻國明.在連接中創造價值:互聯網邏輯下的傳媒運作[J].新聞戰線,2014(07):30~31.
[4]張貞.從“羅輯思維”看自媒體傳播特質與生長空間[J].傳媒觀察,2014(10):21~23.
[5]羅斌.網絡自媒體研究[D].蘭州:蘭州大學,2009.
[6]邸亞崢.自媒體平臺的盈利策略研究[D].北京:北京郵電大學,2014.
[7]范欽儒.自媒體盈利模式的可持續發展研究[D].北京:北京印刷學院,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