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隨著國家“一帶一路”戰略的升級,推動中華文化走出去已經成為“一帶一路”戰略的重要內容。左江花山巖畫文化景觀于2016年7月獲準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世界遺產名錄,成為中國第一處巖畫類遺產,讓世界認識了獨特的壯鄉文化。在整個申遺過程中,“左江花山巖畫文化景觀申遺系列材料文本”的英譯是至關重要的一環,譯者在翻譯過程中擔當起了兩種語言文化交流的橋梁。探討如何提高申遺文本的翻譯質量將對今后的申遺工作產生重要影響。
在代表著作《翻譯教程》(A Textbook of Translation)一書中,英國著名翻譯理論家彼得?紐馬克(Peter Newmark)根據語言哲學家布勒(Karl Buhler)和雅各布森(Jacobson)關于語言功能的論述,認為語言的三種主要功能是表達功能、信息功能和號召功能。在此基礎上,紐馬克將所有文本劃分成以下三種類型:表達型文本(expressive texts),信息型文本(informative)和召喚型文本(vocative texts)。表達型文本包括嚴肅的文學作品、權威性言論、自傳、散文和私人信函;典型的信息型文本有非文學作品、教科書、學術論文和報刊雜志文章;召喚型文本有告示、產品說明書、宣傳手冊、廣告等等。
在其另一部代表著作《翻譯問題探討》(Approaches to Translation)一書中,紐馬克提出,翻譯理論和實踐中最重要的問題永遠是解決忠于原文角度的不同所導致的沖突和強調源語及強調目標語所造成的鴻溝。他還提出了自己的解決方案——交際翻譯(Communicative Translation)和語義翻譯(Semantic Translation),這也是他對翻譯界做出的最主要貢獻之一。語義翻譯是指“在目標語的語義結構和句法結構所允許的情況下,譯文要盡量大可能地去傳達源語精確的語境意義”,而交際翻譯則指“譯文要試圖讓讀者獲得的效果與源語讀者所獲得的效果盡可能地接近”。由此可見,交際翻譯注重譯文的效果,即目標語讀者的理解和反應;語義翻譯力爭表現原文確切的語義,最大程度地再現原文的風格。
由于申遺文本的主要目的是向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委員會傳遞關于申報點的翔實信息,其信息功能占主導地位,所以筆者認為申遺文本屬于信息型文本。值得注意的是,極少數文本是純表達型、信息型或召喚型的。申遺文本在傳遞信息的同時還要能夠吸引讀者的注意力并得到其認可,需要發揮表達功能和號召功能,因此在翻譯過程中應采用以交際翻譯為主、語義翻譯為輔的方法。
經筆者概況總結,“左江花山巖畫文化景觀申遺系列材料文本”的語言特點如下:一是在詞匯層面,有大量專有名詞、四字格以及文化負載詞;二是在句法層面,多長難句和無主句;三是在篇章層面,以總分結構陳述左江花山巖畫文化景觀所符合的遺產列入標準以及根據這些標準列入的理由。
(1)意譯。四字格是漢語詞匯的一大特點,是中華文化的濃縮。在翻譯四字格時,筆者認為宜采用意譯策略,將四字格所蘊藏的含義準確地表達出來。
例2:……以祈求風調雨順、生產豐收、部族興旺。
譯文1:……to pray for timely wind and rain,harvest and prosperous tribes.
譯文2:……to pray for favorable weather,harvest and prosperous tribes.
在例2中,“風調雨順”的字面意思是“風雨及時適宜”,實際上是用“風”和“雨”來指代“天氣狀況”。譯文1使用了直譯策略,局限于四字格的字面意思;而譯文2則通過意譯策略完整地譯出了四字格的內涵,真正實現了語言的交際功能。
(2)增譯。增譯是指在翻譯中增加一些必要的解釋或注解,以便向目標語讀者傳遞完整而準確的信息,符合交際翻譯以目標語讀者為中心的原則。翻譯帶有中國特色的文化負載詞時,宜采用增譯策略,讓目標語讀者了解相關的背景知識。
例3:在左江沿岸發現的巖棺葬表明,在巖畫出現之前,位于高處的陡峭巖壁已經成為該區域駱越人的精神寄托。
譯文:The cave burial discovered along Zuojiang River shows that before appearance of rock art,the steep cliff had become the spiritual ballast of the local ancestors for communications with the gods.(The cave burial refers to the burial practice of using natural caves to bury the dead with burial objects and the entrance of the tomb is sealed or open.)
巖棺葬是中國古代壯族的一種葬俗,對于外國讀者而言是一種完全陌生的文化。譯文同樣是先直譯,再以注解的形式向目標語讀者進行詳細描述,縮小了文化差異造成的理解障礙,有助于文化傳播,實現了交際翻譯的目的。
(3)減譯。在詞的形態方面,漢語講求四言八句、平行對偶,有時為了加強語言的律動而堆砌詞語,而英文崇尚簡潔明了,最忌啰嗦重復。因此在確保不縮減原文信息的前提下,譯者應適當采用減譯策略。
例4:于是當地先民就采取崇拜、祭祀、念咒或歌舞等方式,企圖取悅或支配那些威脅自己的自然物及其神靈,祈求它們不要傷害自己,或者化害為利,逢兇化吉。
譯文:For this reason,the ancient locals attempted to please or control the natural creatures and their gods that may threaten them through the forms of worship,sacrifice,casting spells and dancing,praying for protection against damage or turning ill luck into good.
在例4中,“化害為利”和“逢兇化吉”顯然是一組同義詞,所以只需選擇其中一個詞進行翻譯,避免前后語義重疊。
(1)主動變被動。句子的語態分為主動語態和被動語態。漢語多使用主動語態,在上文已出現主語的情況下會使用無主句;英語多使用被動語態,以物作主語來強調客觀事實。
例5:通過《左江花山巖畫文化景觀保護管理總體規劃》和 《廣西花山巖畫文物保護規劃》等專項規劃的制定和實施,不斷整合、優化這一景觀所涉及的各種保護稱號的積極作用,并不斷加強對遺產本身和周邊環境的監測。
譯文:Through the formulation and implementation of theMaster
Plan
for
the
Conservation
andManagement
of
the
Zuojiang
Huashan
Rock
Art
Cultural
Landscape
,Plan
for
the
Protection
of
Zuojiang
Huashan
Rock
Art
in
Guangxi
and other special plans,the positive effects of varied protection titles are constantly integrated and optimized while the monitoring of the property itself and its surroundings are consistently strengthened.原文是一個無主句,根據上文我們可以判斷出主語是“當地政府”。但是為了使譯文更符合英語的表達習慣,翻譯時我們可以變原句中的賓語——“積極作用”和“監測”為主語,將主動語態轉換成被動語態,增強譯文的客觀性,符合譯入語的特點。
(2)結構轉化。中英文在句子結構上的一個顯著差異是中文習慣使用主謂結構,即“名詞+謂語”的結構;而英文多使用偏正結構,即“形容詞+名詞”的結構。在漢譯英時,如果譯者按照漢語結構原封不動地翻譯,譯文就會顯得比較生硬,不像是純正的英語。
例6:總體而言,左江花山巖畫文化景觀的真實性體現在:巖畫畫面從未經干預的保存狀態,申報要素的空間關系和周邊環境的品質從未改變,景觀整體的神秘感與銅鼓文化傳統延續至今。
譯文1:On the whole,the authenticity of the Zuojiang Huashan Rock Art Cultural Landscape is mainly embodied by the fact that the original state of the pictographs has never suffered any intervention,the special relationship among the nominated elements and the quality of their environment have never changed,and mysteries in the overall landscape and the bronze drum cultural traditions have continued to today.
譯文2:In conclusion,the authenticity of the Zuojiang Huashan Rock Art Cultural Landscape is mainly embodied by the original state of the pictographs [that has never suffered any intervention],the landscape structure and their settings [that have never been changed],and mysteries in the overall landscape and the bronze drum cultural traditions [that have continued to this day].
從語法和語義角度來講,譯文1沒有任何問題,但是因其拘泥于中文的結構而造成譯文的名詞性從句主語過長,謂語過短,使得譯文結構失衡;譯文2為了遵循英語的結構特點,將原文中的謂語部分巧妙轉化為三個定語從句的形式,分別修飾原來的三個主語,這樣一來中文的主謂結構就轉化成了英文的偏正結構,避免了“頭重腳輕”,使得譯文更像是地道自然的英文,符合交際翻譯的目的。
合句與分句。眾所周知,漢語是以意合(Parataxis)為主的語言,句與句之間的層次邏輯關系通常是隱性的;而英語是以形合(Hypotaxis)為主的語言,語句各成分的相互結合依靠適當的連接詞語或各種語言連接手段。因此在處理申遺文本中的長難句時,譯者必須顯化句子的層次邏輯關系。
例7:三洲尾山巖畫畫面共有三條船,前后排列,前面一船之首,似有飾物,舷邊掛一銅鼓,每船數人,皆側身,手前伸,腿稍彎曲,動作一致。
譯文:At the Sanzhouweishan Rock Art Site,there are three boats in a row.It seems that the first boat has decorations,with a bronze drum on the gunnel.Each boat carries several side-view people with hands stretching forward and legs bent in a unified way.
原文是一個長難句,由多個短句組成,結構松散。譯者首先根據意群將長句一分為三,再用劃線的介詞結構把三個部分中的各個成分整合銜接起來。這樣先分后合的譯法使得譯文條理清晰、結構緊湊,符合目標語讀者的閱讀習慣。
根據紐馬克的文本類型理論,“左江花山巖畫文化景觀申遺系列材料文本”屬于信息型文本,翻譯時應采用以交際翻譯為主,語義翻譯為輔的方法。譯文只有以目標語讀者為中心,注重信息的真實性和完整性,并充分發揮譯入語優勢,才能促進文化傳播,推動申遺成功。以上提出的翻譯策略遠非完善,并有待于進一步驗證,其局限性或不足之處還望后續研究予以彌補。
:
[1]Newmark Peter.A Text Book of Translation[M].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1a:57.
[2]Newmark Peter.Approaches to Translation[M].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1b:38~39.
[3]唐義均.漢英翻譯技巧示例[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1:157.
[4]陳宏薇.新編漢英翻譯教程[M].第2版.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13: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