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個人的憂患意識形成與其所處生活環境、社會背景等均存在著重要關聯,也就是說外在的環境促使人形成憂患意識。本文將以宋代文人為例,分析其憂患意識的形成及其內涵,宋朝在很長一段時間都處于內憂外患的狀態中,朝內黨閥爭亂,朝外還面臨著蒙軍的威脅,而這種社會環境對宋代文人也造成了一定的影響,這也是導致普遍宋代文學作品呈現出憂患意識的主要原因。為更為深入的分析宋代文人的憂患意識,除社會背景之外還應該從個人心理進行探究,而下文中也將以此作為方向展開討論。
就歷史文化視角進行分析,宋代文人的憂患意識是對千年文學傳統所凝聚憂患意識的繼承與發展。早在人類意識形成時便已經具備了憂患意識,屬于一種潛意識表現,是人與外界環境進行不斷抗爭所累積的經驗。在人類社會發展的最初階段,在與自然界進行抗爭的過程中便已經形成了憂患意識,但此時的憂患意識還不具有文化個性。自商周后,生產力得到了明顯的提升,憂患逐漸成為普遍的大眾意識,也由此形成了濃厚的社會文化個性,后期這種憂患意識以不同的方式進行呈現,而其中詩詞歌賦便是比較常見的表達方式。宋代具有代表性的文學形式為宋詞,這些作品中也體現出了憂患意識,其這種憂患意識更為強烈,這與傳統文學作品的積淀具有著一定的相關關系。
宋朝的建立始于趙匡胤發動的兵變,并在建立后的20年內,陸續平定了南方后蜀與南唐、北方的北漢等割據政權,在一定程度上實現了中國的統一。基于對歷史經驗教訓的總結,宋朝采用崇文抑武國策,文臣在宋朝得到了重用,此國策促使宋代文人的社會責任感以及參政熱情有明顯提高。但新設官職不斷增加,原有官職卻依然保留,導致宋朝官僚機構極為龐大且復雜,致使其在財政上面臨著較大的困難。基于社會環境的影響,使得宋代文人較少會用文學作品來歌功頌德,而是如范仲淹筆下的“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民”。
一個時代的命運往往會影響到個體的命運,儒學中便有提出所有人都需要有社會責任感,具有憂患意識,而宋代文人顯然的發揮了此種傳統精神,在內憂外患的時代背景下表現出強烈的主人公意識。宋代文人多會將國家的安危視為自己的安危,適合關注著國家的隱患,如同范仲淹所述的“先天下之憂而憂”。受到封建專制社會環境的限制,導致宋代文人的報國之心難以轉變為現實,而這種壯志難酬的心理則進一步增加了宋代文人對個體生命的憂患。另外,宋代文人的憂患意識還顯示出對于社會人生的理性思索,也由此促使其宋詞文學作品蘊含著一定的哲理。
憂患意識的內涵可從三個層面進行理解:其一,危機意識。危機意識也就是思考與擔憂禍患的一種意識,大宋王朝一直處在外敵威脅的環境中,雖然在經濟上發展較快,但農民的負擔較重,應對此種內憂外患的局面,宋代文人多憂心忡忡,如《離庭燕》便充分的表現出作者對大宋江山的憂慮。其二,責任意識。憂患意識中憂慮的主體并非是自身,而是超出自身利益的社會或是人民,這種情緒建立在社會責任感之上,為此,憂患意識也可理解為是一種社會責任意識。第三,奮進意識。憂患意識并非是在憂患中逐漸退縮,而是在憂患中奮發前行,如歐陽修所寫“憂勞可以興國,逸豫可以亡身”,這其中便充分的展現出基于憂患而衍生出的奮進意識。
文人的憂患意識會在其文學作品中進行表達,而這種憂患多是憂國憂民。憂國也就是擔憂國家的命運,如屈原的作品,多能夠感受到憂患情感,其中部分作品中都展現出遇難且迫在眉睫的氛圍,可疑將其理解為是反映國家岌岌可危的形式,也可以理解為是作者自身對當下環境發展趨勢的一種預感。在宋朝內憂外患的局面下也涌現出諸多愛國詞人,包括陸游、辛棄疾等,紛紛將愛國情懷以及憂國憂民知情沉浸到文學作品中。憂民也就是優思人民的命運,外部戰爭內部霍亂均會影響到人民的生活,而這種擔憂也被融入到宋代文人的作品中。憂己則是對自身處境的憂慮,但從宋代文學作品中能夠看出,這種憂慮更多的是壯志難酬。
全文在宋代文人憂患意識產生原因的基礎上對這種憂患意識的內涵進行了分析,能夠看出宋代人文多具有著濃厚的憂患意識,而這種意識的形成與民族精神的繼承、社會環境等因素具有著一定的關聯。從宋代文學作品中能夠總結出,宋代文人的憂患意識主要是對國家內憂外患局勢的憂慮、對人民生活的憂慮、對自己壯志難酬的憂慮,而這種憂患意識的背后所體現出的是文人的愛國與愛民情懷。
:
[1]耿煒,周紅霞.從詩詞歌賦管窺中國古代文人寄情山水的孤獨[J].衡水學院學報,2017,19(06):95~98.
[2]馬敏娜.試論從中國古代文學分析民族精神中的憂患意識[J].湖北函授大學學報,2016,29(17):75~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