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曉倩/中共鐵嶺市委黨校
中文“社區”一詞是費孝通從community 翻譯而來,從前中國學術界只有地方社會的概念。這一翻譯準確性毋庸置疑,因為社區不是城市也不是族群,更不是區域性概念。在西方共同體的概念早已有之,1887年滕尼斯第一次在將社區的詳細描述引入社會學,之后社區治理的研究就在西方廣泛開展起來。社區治理的公眾參與有助于推進基層社區民主,提高公共政策制定的科學性和執行效率,促進社區的健康發展。
我國城鄉居民參加社區治理更多集中公共權益保護方面,比如小區居民針對物業管理存在的種種不作為、不負責、不公平現象采用的維權措施。針對小區跑水、漏電以及公共電力服務帶來的電器燒毀、供水出現質量問題而采取的不同方式。近年來比較著名的事件是針對居民針對水費上漲而參加聽證會,這是公共參與的一個進步。在農村針對土地征用和搬遷問題也會出現農民維護自身權益的公共參與行為。
通過立法聽證等方式讓公眾及其代表參與到公共政策的制定當中,比如我國目前積極推進立法參與,通過調研座談、立法機關聽證會、書面征求意見、互聯網征求意見、公民旁聽、民意調查等,同時各個城鄉社區在積極推進群眾路線和地區性立法。在拆遷、區域規劃、公共事業管理、社區文化保護、社區環保方面社區居民都有權進行參與。
具體到政策執行方面,社區居民有權參與監督管理,這是保證基層政府落實公共政策的有效途徑。另一方面對于社區的整體環境公民也有監督權,比如遛狗的糞便處理問題,每一社區居民有責任并且有權利通過自愿和自發性參與進行治理。而在我國,公民互助是被廣為提倡的,尤其是社區老人充分發揮了監督和互助的作用。
目前我國居民公民意識薄弱,對自己應盡的公民義務和應該享有的公民權利都不夠了解。在社區治理方面明顯沒有參與意識,社區治理的積極參與者除了老大媽就是小學生。居民自身缺乏主體意識,對自己社區也沒有明顯的歸屬感,社區居民之間也缺少互信互認,沒有主人翁精神,自然不愿意參與到社區治理當中。
我國社區居民很少能參與到立法和政策制定方面,對環境治安和文化建設方面參與較多,而對社區選舉、公共事務政策制定和政策執行參與較少,被動參與較多,一般以居委會指示為主,很少進行積極主動的治理建設,無論是公推直選還是扶貧互助,自發性都很低,行政化嚴重的后果就是居民對社區的公共利益漠不關心。
目前我國城鄉公眾參與缺乏公民意識,尤其是對公民教育和公民道德方面認識不足,認為公眾參與就是為自己爭取利益。個體利益是驅使公眾參與社區治理的關鍵因素,公眾利益淡泊。比如對公共垃圾視而不見,對個人居民明顯破壞公共設施的行為也置之不理,發現冬季保暖供水等公共設施出現問題也不夠關心。同時,廣泛存在搭便車心理,對自己本該爭取的權益也不去維護,將自己本該參與的責任推給社區政府,造成政府壓力過大,反而做不好社區治理。
政府要充分發揮街道和鄉鎮一級黨政機關的作用,積極進行宣傳,提升人民群眾的公民意識,讓他們認識到公眾參與社區治理的重要性,提倡積極的公民精神,也就是公共精神和公共責任。要提升小區的社會化環境,促進社區居民的交流,改變過去自掃門前雪的狀況,通過多組織交流活動增加社區居民的互信互認。同時要積極進行文化素質和技能提升的培訓,通過切實給居民帶來實惠來鼓勵他們參加社區治理,真正讓他們認識到自己不僅是小區居民,也是社區公民。
要充分發揮黨政基層組織的作用積極調動社區群眾參與到社區治理當中,居委會以身作則,和各個非盈利組織合作,主動為社區人民謀取福利,鼓勵組織和個人參與到社區治理當中。堅持放權讓利原則,擴大居民的“知情權”、“公共管理決策權”和“尋求救濟權”,通過三社聯動構建暢通的公民參與社區治理渠道。
當前社區居民漠視公共利益而追求個人利益,一方面是因為社區環境沒有給他們提供足夠的服務和幫助,另一方面是他們公民意識缺失。針對于這種情況社區要積極幫助人民群眾建立歸屬感,將社區打造他們的家園,而不是住所。同時要強化公民教育,建設公民道德,實現公民義務和權利的統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