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秋茹/蘇州大學社會學院
蘇南地區位于太湖之濱、長江三角洲中部,農業生產條件得天獨厚。蘇南地區有集體經濟時保留的經濟基礎,能夠為發展鄉鎮企業提供資源和資金。蘇南發展實踐起源于改革開放的初期,是蘇南人民對如何走社會主義初級道路做出的開拓性探索,這期間開展的蘇南發展實踐,學者們將之稱為“蘇南模式”和“新蘇南模式”。
改革開放初期,蘇南地區的發展道路主要是將創辦鄉鎮企業作為開端企業,以農村剩余勞動力向非農化轉化,使其成為鄉鎮內的可用勞動力,并充分利用以往計劃經濟時期的集體經濟的資源積累,加之鄉鎮周邊大中城市的輻射作用,為鄉鎮企業的發展提供發展動力和實踐基礎。
以往學者們將“蘇南模式 ”的特征可以概括為“三為主”,所謂 “三為主”,一是指“蘇南模式”的所有制主要以集體所有制為主,蘇南地區的大部分鄉鎮企業的創業資本來源于社區范圍內的集體投入,以此鞏固鄉鎮企業和村民之間的聯系,以社區政府為代表的集體經濟是其所有制的基本屬性;二是“蘇南模式”的主體是以鄉鎮企業為主,蘇南發展主要是將農村剩余勞動力充分挖掘,為其鄉鎮企業提供動力,這其中還包括了村辦企業;三是“蘇南模式”的動力是以基層政府行政的推動為主,擺脫以往計劃經濟的政府包攬一切特征,經濟運行機制以市場的導向為主。
20世紀90年代以來,“新蘇南模式”出現了,其是根據市場經濟改革的要求,以城市為依托,統籌城鄉地區開放型區域經濟的社會發展模式。它以外向經濟為龍頭,以股份制經濟為主體,以工業化、城市化為主軸,實現一、二、三次產業逐步發展,促進經濟和社會協調,并引導和推動蘇南地區人民全面小康建設的實踐歷程和理論概括。
“新蘇南模式”在以往的“蘇南模式”基礎上做出了新的嘗試和突破,它的主要內涵和鮮明特色可以概括為:“一個目標、兩手并舉、三創精神、四大創新”,即“一個目標”,是指追求人民的共同富裕;“兩手并舉”,是指要充分發揮經濟市場與政府的合作優勢;“三創精神”,是指人民艱苦創業、勇于創新、爭先創優的精神;“四大創新”,是指企業在產業發展、產權結構、產業結構、發展格局的創新改革。
改革開放的政策提出后,我國一直處于形成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探索過程中。十七大會議最終決定將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等重大戰略思想統一稱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這些重大戰略思想代表著自我國發展進程中重要戰略思想提出的轉折點,分別對于不同時期和階段中我國遇到的新矛盾和問題做出了不同的探索和回答,為我國的發展進程提供關鍵時期下的引領和指導。它們既融匯貫通又層層遞進,也彰顯了新時期以來我國發展特色社會主義的道路上始終堅持著理論創新的發展性要求和科學性體系的內在統一。
蘇南發展探索出一條具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且切實可行頗具成效的社會發展模式,這種發展是較為全面、協調的發展,也是可持續性較高的發展。這種在地區較為全面、協調的發展歷程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發展有重要參考意義。
(1)走出全面建設小康,成功驗證鄧小平理論。改革開放以來,蘇南人民走出了一條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成功之路。蘇南政府和人民在改革過程中以鄧小平理論為指導,采取了積極推動城鄉地區聯動的工業化發展的模式,該模式以農村工業發展加速為特征;同時實施以外促內、內外互動的經濟國際化策略,堅持“兩頭在外”策略,充分調動和利用地區外部的資源和市場;并將該地區開發園區的建設和管理全面部署,將其作為經濟發展工作的重要戰略。
蘇南地區的發展實踐活動在率先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進程中獲得了顯著成效。在這突出成績的背后最關鍵的原因在于,蘇南地區發展始終堅持鄧小平理論為指導,以“發展是硬道理”為導向,敢于嘗試和創新,堅持解放思想、事實求是、團結一致向前看。因此,蘇南地區發展的成功實踐是對鄧小平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成功驗證。鄧小平理論中的一大貢獻就是解決了什么是社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這一基本理論問題。蘇南地區經濟和社會發展模式的成功實踐指出了市場經濟是在社會主義國家可行的,印證了鄧小平的觀點,一定程度上確立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方向正確性,不再局限于計劃經濟、公有制經濟的發展道路,同時也為后繼發展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掃除了道路上的一部分困難和提供了實踐基礎,也加深了黨和人民之間的聯系,加強了人民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發展的信心。
(2)探索混合所有制,推進“三個代表”重要思想。蘇南地區勇于嘗試和創新,以鄉鎮企業作為突破口,逐步實踐出屬于適合自己發展的產權結構創新,這也一方面也給我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經濟道路提供參考依據。在改革開放后,以集體經濟為主的蘇南鄉鎮企業做出了經濟體制的嘗試和創新,蘇南地區的政府決定大膽創新,鼓勵企業揚棄以往實行的集體經濟為主的所有制,轉為多元混合股份制,打破以往格局,鼓勵鄉鎮企業吸收私人股份進入和進行公司制改造。這一舉措恰恰是對于企業進行混合所有制改造的嘗試,同時蘇南發展的成功實踐也充分證明了在當代中國,公有制混合所有制的實現形式能夠操作且可多樣化發展。
“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正是提出與之相關的革新想法,具體內容為中國共產黨始終代表中國先進生產力的發展要求、中國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中國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蘇南的成功經驗恰恰有力地推進了“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形成和發展。蘇南地區的經驗正確處理了改革、發展和穩定的關系,積極探索了公知的多種實現形式,驗證了要走可持續發展道路的正確性。蘇南發展的經驗為“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打下了可參考的重要實踐基礎,同時也是“三個重要”代表思想的理論借鑒,成功實踐也推進了其的形成和發展。蘇南地區創新的社會發展模式獲取了一定成功,鄧小平關于“社會主義也可以搞市場經濟”的觀點和其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創新觀點也得到成功實踐的驗證,進而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發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信心和開辟了正確的新道路方向。
(3)統籌城鄉發展,切實實踐科學發展觀。在1980年代,蘇南地區政府在此基礎上提出了“以工建農”、“以工補農”的理念。為順應新時代下的發展要求,我國政府深入分析我國國情和發展現狀,著眼于蘇南地區及其他地區的發展實踐,提出了以人為本的科學發展觀、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等核心思想。
黨的十六屆三中全會后,蘇南地區率先做出試驗性的實踐發展策略,以會議上提出的以改變城鄉二元結構作為為城鄉地區統籌規劃的重點方針,堅持以“三農”帶“三農”的策略,即以工業化致富農民,以城市化帶動農村,以產業化提升農業。同時蘇南政府實施發展策略時堅持科學發展道路,“蘇南模式”也與時俱進,揚長避短,實現了新的蛻變,即“新蘇南模式”。相比原有的“蘇南模式”,“新蘇南模式”則是在原有的經濟基礎上,重視產業結構調整和轉型的同時,更加注重蘇南區域經濟和社會、政治、文化四位一體的改革。“新蘇南模式”致力于在城鄉統籌發展,打破城鄉二元結構,實現城鄉互動統籌發展,切實科學發展觀。蘇南地區正是走了一條經濟、社會發展互相協調、互相促進的道路,為區域可持續發展注入了活力,也為完善科學發展觀做出了卓越的嘗試。
蘇南模式的內在特質,不僅富有旺盛的生機,而且合乎社會主義方向。蘇南發展實踐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發展過程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系,蘇南發展實踐依托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也印證了以往階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方向是正確,同時在實踐的過程中勇于創新新模式,嘗試新道路,也為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做出了先驅性嘗試和提供了形成理論體系的實踐基礎和參考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