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漢鈺
(寧夏固原市西吉縣文化館 寧夏 西吉 756200)
文化大院將我縣悠久的民俗傳統文化發揚光大,文化活動形式多樣、體育活動內容豐富,滿足了廣大群眾的多樣化需求。縣、鄉文化部門因勢利導,精心指導。近年來,全縣通過部門幫扶、民間投入等多種方式,先后投入940多萬元,培育和發展各類文化大院46,擁有骨干成員850多人,每年演出節目600多場次,受益群眾超過15萬人次。文化大院將歌舞等現代藝術與秦腔等民俗文化有機結合,在滿足群眾精神文化需求的同時,也為當地培養了大批文藝人才。
(一)因地制宜突出特色。我縣發展文化大院不搞一刀切。目前,已支持發展了花兒大院、秦腔大院、非遺大院、旅游大院等各類文化大院,特色鮮明。如西吉縣施滿義文化大院,組織成立了120人的社火隊,先后參加2015年、2016年元宵節全縣社火大賽,均榮獲一等獎。西吉縣馬蘭刺繡文化大院,組建成立西吉縣藍天民族培訓中心,常年舉辦刺繡培訓,發展“繡娘經濟”。截止目前,已免費舉辦刺繡培訓班102期,培訓學員7348人(次),帶動600余名農村婦女、下崗女工自主創業。
(二)部門協作合力推進。縣上成立了由文化局牽頭,城建、財政、審計等部門配合的專門領導機構,通過摸底調查、規劃設計、施工建設、驗收評估等環節,確保文化大院建設項目健康發展。同時,對文化大院給予設備扶持。2016年以來,縣、鄉財政籌措資金200多萬元,本著“缺什么補什么”的原則,對農村文化大院逐個摸底調查,“一對一”制定設備器材配置方案,通過政府采購方式,為農村文化大院配置了燈光、音響、展柜、樂器、服裝幕布、體育健身器材等器材設備,幫助提高辦院水平。
(三)注重培訓建好隊伍。近年來,縣文化部門每年都要組織全縣文化大院骨干培訓班,邀請專家講解農村大型文化體育活動的組織流程,講解文化大院配發器材設備操作和維護。縣、鄉文化部門選派文化專業技術人員,深入農村文化大院進行業務輔導培訓,幫助創排文藝節目。文化大院創演的節目,雅俗共賞,充滿鄉土氣息,受到普遍歡迎。我縣文化大院呈現出“天天有活動,月月有主題,人人都參與,處處有歡樂”的文化生活新局面,農村文化大院真正活躍了群眾生活、傳播了先進文化。
(四)文化能人示范帶動。文化大院的發展,離不開文化能人的帶動示范作用。如西吉縣新營鄉文化能人李金山創辦的金山文化大院,將傳統藝術與現代表演結合,建有3200平米的露天廣場和510平米的多功能演藝大廳。大院內設圖書室、書畫作品展室、政策超市、棋牌活動室和民間藝術品展室,收集展示剪紙、刺繡、磚雕等民間傳統文化用品。每逢節慶或農閑季節,文化大院都要組織群眾開展以吼秦腔、唱花兒、耍社火、扭秧歌、舞獅子、踩高蹺、跑旱船、耍毛驢、演皮影等民間民俗文化為主要內容的文藝演出,極大地豐富了周邊廣大群眾的精神文化生活。
一是指導不足。文化大院是由群眾自發組織建立的基層文化機構,部分文化大院缺乏專業技術人員的指導。個別文化大院的活動呈現盲目性,藝術創新不足。二是資金有限。建設文化大院,既需要基礎設施建設,也需要器材、設備等軟件建設。已有一定規模的文化大院,也需要經常性的活動經費投入。三是場地限制。文化大院以農村家庭為基礎建立,由于農家院落的場地限制,無法配套建設籃球場、舞臺等室外活動廣場,已成為文化大院建設發展的瓶頸。
針對西吉縣文化大院發展中存在的問題,筆者建議如下。
一要加大支持培育。文化部門要加大對文化能人的挖掘、培養力度,對具有一定發展基礎的文化能人給予支持和幫助。按照縣委政府《西吉縣創建文化大院實施方案》要求,繼續推進文化大院的建設工作,形成刺繡文化大院、秦腔文化大院等各具特色的文化大院服務群眾,并將有一定基礎的文化大院團隊納入政府購買公共文化服務的范圍,加大支持力度。
二要加強培訓指導。在對農村文化大院藝術人才摸底調查的基礎上,篩選出一批具有較好基礎的文藝骨干,采取跟班學習、“一對一輔導”方式進行長期培訓;其次,由縣文化館派出專業編導輔導人員,對文化大院創建人和文藝骨干進行集中培訓,幫助提高藝術水平;同時,對文化大院器材設備管理使用人員,應加強培訓,提高設備使用效益。
三要廣泛開展活動。發展文化事業,滿足廣大群眾日益增長的文化需求,最有效的方式就是多組織開展文化活動。縣、鄉文化部門要定期組織開展文化大院精品節目展演、農民書畫展、農民歌手大賽等文化活動,選拔優秀節目到周邊鄉村交流演出,通過互相交流學習,不斷提升文化大院活動的藝術水平,力促文化大院活動經常化、形式多樣化、內容精品化、參與廣泛化,變“文化下鄉”為“文化在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