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俞琳
中共三門峽市委黨校
2017年10月,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明確指出:“把黨的群眾路線貫徹到治國理政全部活動之中,把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作為奮斗目標,依靠人民創造歷史偉業。”①群眾路線作為我們黨的根本工作路線,不僅是我們黨區別于其他政黨的標志之一,也是我們黨長期發展壯大的重要法寶。研究我們黨群眾路線的形成與發展過程,對于新時期堅持群眾路線、實現偉大夢想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中就蘊含著十分重要的群眾觀。馬克思和恩格斯批判了當時唯心主義過分夸大思想和意識作用的錯誤觀點,他們提出:“思想本身根本不能實現什么東西。思想要得到實現,就要有使用實踐力量的人”②。并在此基礎上進一步批判了唯心主義英雄史觀強化英雄決定論而弱化群眾力量的觀點,充分肯定了人民群眾在歷史活動中的作用和地位,指出了:“歷史活動是群眾的事業,隨著歷史活動的深入,必將是群眾隊伍的擴大”③。最終形成了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形成了馬克思主義群眾觀。列寧在繼承馬克思主義群眾觀的基礎上,進一步肯定了人民群眾在建立國家政權中的重要作用,并且還指出無產階級政黨必須要加強與人民群眾的聯系,了解群眾的日常生活。在中國,自古以來就有民本思想。其中關于民本思想最早的表述出自于《尚書·夏書·五子之歌》中“祖皇有訓,民可近不可下。民惟邦本,本固邦寧。”儒家將民本思想進一步發揚和壯大。在孔子和子夏的問答中,孔子問子夏君主能夠成為君主的緣由,子夏回答說“魚失水則死,水失魚猶為水也”。孔子聽到這樣的回答后,給予了充分的肯定與贊揚,這其實就是將君民關系比作魚水關系。荀子將君民關系比作舟水關系,強調“水則載舟,水則覆舟”。無論是魚水關系還是舟水關系,中國古代的民本思想都肯定了“民”的重要性。
在中國共產黨成立之前,我們黨的創始人就已經在關注人民群眾的重要作用。李大釗在1918年發表了兩篇文章《布爾什維主義的勝利》和《庶民的勝利》,指出了俄國十月革命勝利的重要意義,強調了群眾合力的不可抗拒性。1919年,毛澤東同志給《湘江評論》寫的創刊宣言中指出:“什么力量最強?民眾聯合的力量最強?!本o接著在《湘江評論》后面幾期的連載中,毛澤東同志又詳細介紹了民眾聯合的必要性、重要基礎以及實施的可能性。1921年7月,中共一大通過了中國共產黨第一個綱領。綱領中不僅明確了我們黨的奮斗目標,還提出要“把工農勞動者和士兵組織起來”。在會后不久,我們黨就成立了中國勞工組合書記部,負責相關工作。1922年7月,中共二大不僅誕生了第一部黨章,還通過了《關于“民主的聯合戰線”的議決案》和《關于共產黨的組織章程決議案》,強調要聯合各個群體、要到群眾中去,鞏固黨的群眾基礎。這一時期,我們黨領導開展了一系列的工人運動和農民運動。毛澤東同志先后于1925年和1927年寫出了《中國社會各階級的分析》和《湖南農民運動考察報告》這兩篇重要的文章,深刻分析了當時的形勢與各階級的屬性,指出了農民群眾在運動中的重要作用,提出了依靠群眾的重要思想。這一時期雖然還沒有明確提出“群眾路線”的概念,但是群眾觀點已經在我們黨中生根發芽。
要依靠群眾,發動群眾,首先就必須要保障廣大人民群眾的切身利益,而這其中就包括土地問題的解決。早在1924年5月召開的中共五大上,我們黨就通過了《土地問題議決案》,分析了當時農民土地問題的嚴峻性以及解決土地問題的重要意義,提出要將耕地從剝削階級的手中奪過來還給農民。1927年8月,八七會議上對黨內的錯誤傾向進行了深刻的批判,并確立了在農村開展土地革命的重要任務和方針。1928年6月,中共六大召開,在六大通過的《政治議決案》中規定的十大政綱中第七條就是要解決農民的土地問題,并提出了中國共產黨要爭取群眾的支持,明確指出:“黨的總路線是爭取群眾”。這次會議還專門通過了《土地問題決議案》,對農村土地的所有制和使用關系進行了深入的分析,概括了土地問題的四大特點,并著重指出了農民開展土地斗爭的重要意義。隨后,我們黨就頒布了《井岡山土地法》、《興國土地法》等支持農民解決土地問題的重要法規,并在此基礎上制定了《中華蘇維埃共和國土地法》,通過立法確保了廣大農民群眾的土地權益。到了解放戰爭時期,我們黨發布了《關于土地問題的指示》,頒布了《中國土地法大綱》,開展土地改革。除了土地問題以外,我們黨還非常重視政權建設,保障群眾的政治權益,規定年滿十八歲、支持革命的群眾都有選舉權和被選舉權??紤]到當時群眾的文化水平的問題,當時根據地還創造性地實行符合實際又極具特色的選舉方法,例如讓群眾用豆子當選票投在代表候選人的碗里,以及讓工作人員背著票箱去到偏遠的住戶收集選票。此外,在當時的根據地建設中,還推行三三制,確保各個群體都能夠有自己的代表。
在用實際行動維護群眾利益的同時,我們黨逐步形成了群眾路線的理論體系。1928年,李立三同志在同浙江地區負責人談話時,使用了“群眾路線”這個表述。之后,在由陳毅同志起草、周恩來同志審核的《中共中央給紅軍第四軍前委的指示信》中,更是先后三次提到了“群眾路線”,強調要依靠群眾來解決問題、尋找出路。1934年,毛澤東同志在《關心群眾生活,注意工作方法》一文中,更是將群眾比喻為“真正的銅墻鐵壁”,指出要取得勝利,必須要發動群眾、依靠群眾。此外,毛澤東同志和周恩來同志分別寫出了《關于領導方法的若干問題》和《怎樣做一個好的領導者》兩篇文章,強調要做好領導者,就要深入群眾,向群眾學習。在中共七大上,毛澤東同志在《論聯合政府》的重要報告中總結了我們黨的三大優良作風,而其中就包括和人民群眾緊密地聯系在一起的作風。劉少奇同志在《關于修改黨章的報告》中,著重闡述群眾路線的重要內涵和地位。在中共七大通過的黨章中先后二十多次提到了“群眾”,并反復強調我們的黨要代表人民群眾的利益,我們的黨員要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解放戰爭時期,朱德同志在《部隊工作要走群眾路線》的重要報告中強調了群眾路線在人民軍隊建設中的重要作用。正是由于堅持走群眾路線,密切與群眾的聯系,我們的黨才獲得了人民群眾的擁護和支持。在這樣的擁護和支持下,我們黨創造了一個又一個的奇跡,取得了一個又一個的勝利。
新中國成立后,在黨的領導下,我們先后于1950年和1951年制定頒布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改革法》和《關于處理人民來信和接見人民工作的決定》。一方面,推行土地改革,消除了農民沉重的地租負擔,使得農民獲得了自己的土地;另外一方面,還非常重視群眾的意見和建議,成立了專門接待群眾來信來訪的工作部門,通過兩方面的工作切實踐行了群眾路線。1956年,黨的八大召開。八大黨章將群眾路線明確寫入了總綱,并詳細闡述了群眾路線的重要內容,強調一定要堅決反對脫離實際和脫離群眾的現象。1978年,十一屆三中全會的召開標志著我們開始進入改革開放時期。要順利推進改革開放的偉大事業,必須要依靠人民群眾的力量,發動人民群眾的主體作用。這一時期,我們黨在農村和城市都進行了重要改革,而這些改革的方法和思路是從人民群眾中得來的。1978年,小崗村實行“大包干”。一年之后,小崗村糧食豐收。之后,中央專門下發文件肯定小崗村的做法,并在全國范圍內推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極大提高了農民生產的積極性。在農村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改革的同時,另一項改革也正在進行,那就是企業改革。1984年3月24日,福建日報上發表了一篇名為《五十五名廠長、經理呼吁——請給我們“松綁”》的文章。這篇文章發出后不久,福建省就出臺了一系列給企業放權的措施。1984年5月10日,國務院發布了《關于進一步擴大國營工業企業自主權的暫行規定》,從生產、銷售、人事等十個方面增強企業的自主權。這些做法正是我們黨堅持群眾路線“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的真實寫照。鄧小平同志在一次重要講話中強調:“群眾路線是我們力量的源泉,群眾路線和群眾觀點使我們的傳家寶”④,而鄧小平同志提出的“三個有利于”標準正是對我們黨群眾路線的繼承和發揚。之后,“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和“以人為本”科學發展觀的提出,進一步豐富和發展了我們黨的群眾路線的理論體系。新時期,我們黨反復提醒我們的黨員干部要警惕“脫離群眾的危險”,反復強調“以人民為中心”。2012年12月,我們黨頒布了《關于改進工作作風、密切聯系群眾的八項規定》,其中第一條就規定要深入群眾開展調查研究,到基層向群眾多學習、多了解情況、多征求意見。2013年和2014年,我們黨分兩批開展了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2014年10月,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總結大會上指出:“讓群眾滿意是我們黨做好一切工作的價值取向和根本標準”,并強調:“貫徹黨的群眾路線、保持黨同人民群眾的血肉聯系的歷史進程永遠不會結束”⑤。
注釋:
①習近平.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N].人民日報,2017-10-28(2).
②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320.
③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104.
④鄧小平文選(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368.
⑤習近平.在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總結大會上的講話[N].人民日報,2014-10-9(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