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四川工業科技學院
微信、微博等使用人數的不斷增加,使人類步入了微時代發展環境。因此,在課堂教學中,根據微時代特點,完善微時代教學方式,才能提高課堂教學有效性。
在信息技術、互聯網技術、網絡技術影響下,互聯網已經在全國范圍內廣泛普及。據工信部統計數據,2017年底中國移動通信用戶達突破9億,已經有大量的人拿著手機看網絡新聞,在手機上學英語,刷微博,玩手機游戲。于是微博、微學習、微信、微小說、微電影出現了,當下的中國悄然進入了一個微時代。[1]
因此,二十一世紀也可以稱之為微時代。人們在生活、工作的過程中,利用網絡就能夠完成交流、學習、購物等活動,傳統的逛街模式已經可以通過天貓購物的方式取代;在聊天中,也無需面對面交流,往往微信或QQ視頻功能就能實現跨空間的交流等。由此可見,微時代已經具備了立體化、快捷化等特點,這種特點對我們的生活產生了較大的影響。所以,時代的關鍵字已經被“微”取代。
在教學中為學生傳授知識、解答疑惑是教師的主要職責,但是,由于互聯網技術使用范圍的不斷擴散,教師采用的粉筆板書授課模式以及PPT授課模式等已經無法吸引學生的目光,在電腦、智能手機等通過互聯網傳播的視頻吸引下,學生已經沉迷于網絡環境。因此,對傳統的教學渠道產生了影響。[2]
當前,校園內的學生會通過手機看新聞、看電視、打游戲等,在生活的各個方面已經無法離開手機。這導致很多學生在課堂學習中忽視了教師傳授的知識,反而被手機等智能設備中的內容牢牢吸引。
高校通過科學論證、研究、實踐的方式確定了各學科、專業的授課課程,通常使用的專業教材具有完整性、系統性的特點,有利于學生對知識的學習與掌握。但是,在微平臺碎片化知識閱讀模式的影響下,部分學生僅僅閱讀了少量的知識,就盲目的認為自己完全掌握了需要學習的專業知識,從而就降低了學生參與課堂學習的積極性。
學校的網絡與電腦終端是實現高校課堂信息化教學的主要手段,比如對各種教學系統的運用等;雖然,有一些學校以手機為載體,研究、開發了手機APP微平臺學習客戶端。通過和功能強大、使用習慣尚未確立的APP比較,在微信平臺中嵌入課堂微平臺將成為最佳選擇方案。由于國內手機應用軟件較多,且九成以上的軟件都屬于僵尸軟件,所以,必須做好軟件的研究與運用。國內《2017年微信用戶的生態研究報告》中明確指出,使用微信APP軟件的人數在國內占據了APP軟件應用時間榜上的第二位。由此可知,微信APP使用人數較多、黏性好,利用微信平臺使用人數多、粘性強的特征,研發高校教學微平臺,有助于吸引學生目光、提高學生對教學微平臺的利用頻率。
微平臺具有精準、便捷的特點,不過在功能方面依舊稍有欠缺,這種情況反而成為了區別微信平臺和其他平臺的重要因素。在微時代當中,改善了交流、互動、攜帶的便捷性。因此,在設計教學微平臺時要精準的確定需要處理的問題,要對其便捷性進行重點突出,從而才能使課堂教學有效性得以提升。
比如,在教學中往往會遇到通過課堂交流無法處理的問題,此時可以在微信的微信平臺中嵌入該問題,從而使教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之間實現有效的互動、交流。同時,還要提高微平臺使用過程的精準性,教師應建立微信群、QQ群等,利用智能設備等隨時隨地的監督、觀察、分析學生的發言與提出的觀點,一旦發現問題,要馬上進行糾正,從而達到因材施教、科學指導的教學輔導目標。[3]
另外,學校設計的平臺要具備隨機分組、隨時加入、隨時能發語音信息、隨時可建設臨時討論組等功能,從而省略了注冊、登錄等繁瑣的程序,實現了一機解決互動討論過程繁瑣現象的目標。
在互聯網環境中,用戶的實際體驗直接決定了產品的利用價值。因此,在使用微信APP開發教學微平臺的時候,要充分考慮學生的體驗感覺,要分析學生對該教學軟件的接納程度,分析學生使用該軟件學習時是否獲得了良好的體驗效果。
其次,要分析微平臺是否實現了全體學生參與學習的目標。由于傳統教學模式無法讓所有學生參加到課堂討論中,因此,使學生的“課堂主體地位”在課堂中喪失。往往僅有個別學生能在課堂討論中獨占鰲頭。而運用微平臺實現教學后,所有學生都能在同一時間參與、表達自己的觀點,從而維護了學生在課堂中的“主體地位”。
綜上所述,高校應根據微時代發展特征,結合專業教學特點、學生學習需求,完善微時代技術、軟件的運用,實現課堂教學模式的創新,才能提高課堂教學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