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年來,中國城市化迅速推進,城市人口快速集聚,城市建設和管理明顯滯后于城市人口的增長。交通問題一直是困擾大城市的主要問題之一,城市交通需求與交通供給的矛盾日益突出,同時還帶來了污染、安全等一系列問題。城市布局不合理,公共基礎設施無法滿足民眾日益增長的物質和精神需求,成為城市發展急需解決的另一主要問題。
當前,許多城市的住宅小區基本上都是封閉的,城市被分割成了較為規則的一個個方塊區域,雖然表面上看這些方塊間的主干道路構成了較為便捷的道路交通網絡,但這實際上導致車輛只能匯集到主干道上行駛,小區內的大量道路卻不得為社會所使用,本應承擔分流責任的小區道路沒能發揮其應有的作用,不僅造成了大量土地的浪費,還使本就偏低的城市人均道路面積更加嚴重不足。另外,近年來城市的汽車保有量快速增長,公共交通卻發展緩慢,這是造成城市交通擁堵的又一重要原因。為了緩解交通,一些城市熱衷建設大型交通工程。以北京為例,其主干道路多為雙向八車道或以上,還有大量的立交橋、高架路。這樣的道路布局雖然有助于緩解道路擁堵,但也造成了步行不便、車輛行駛迂回路線較長等問題,更割裂了道路兩旁的商業和公共設施,形成了區域內獨特的“半條街”現象。
在城市化進程中,很多大城市都建立起了一個個新區,一個重要功能就是用來疏散中心城區的人口。一些新區由于并沒有開發相應的商業或制造業,因此并不能完全承擔起遷移至此的人口的消費和工作需求。許多被疏散至此的人口因為相對低廉的房價或租金而選擇居住于此,但其日常生活及消費仍主要集中在中心城區,這就導致了中心城區的擁擠問題非但沒有解決,新開發城區也由于缺乏活力而發展受阻。新開發城區淪為了疏散人群的夜間臨時停駐點,即“睡城”。白天,人們涌入市中心,晚上則回到居住區,這種候鳥式的人員流動,讓區域內的商業和公共設施只能擁有半天的客流,造成了“半天生意”現象。另外,政府為了滿足這些被疏散人群前往中心城區工作的需要,勢必要建設具有極大承載力的貫通新建城區與中心城區的公共交通系統,但是這種系統的高需求性卻又僅僅集中在早晚上下班高峰期,其余時間段的需求則相對較低,在一定程度上又造成了公共交通資源的浪費。
一座緊湊型城市,應該具有結構緊湊、規模緊湊、功能緊湊三大特征,擁有完善的城市功能和舒適的生活環境。建設緊湊城市是符合中國城市發展的一種新選擇,對于破解我國城鎮化發展難題有著重要的積極作用。
首先是綠色出行率較高。緊湊城市由于各類設施相距較近,僅需步行即可到達。即使需要去較遠的地方,也有十分便捷的公共交通系統,或者直接在自行車道上騎車出行;其次是交通擁堵問題將得到改善,即使由于緊湊的布局導致道路較為狹窄,但也由于人們較少選擇使用私家車出行而很少堵車;再次,城市公共設施能夠較為集中,而無需再建設大量的公共設施以覆蓋較大的城市地域范圍。因此,緊湊城市規劃的首位因素應是其城市各類功能區及基礎設施的規劃布局,是在具有高度的步行、自行車、公共交通可達性的基礎上實施規劃的,可通過大幅減少機動車道的面積,適當保留或增加公交車道、人行道、自行車專用道,優化城市居民的出行結構。
首先,由于城市緊湊度的提高,城市公共設施的集聚程度相應提高,居民生活圈內的各類可達設施將急劇增長,市民在工作之余對周邊設施的使用率也隨之提高,進而帶動區域內各類服務業的客流量提升,形成城市新的經濟增長點。其次,緊湊的城市規劃設計能夠以較少的土地擴大原有的公共基礎設施規模,提高各類設施的使用效率,從而從宏觀上縮減公共基礎設施的建設數量,達到公共效用最大化的目的。因此,城市緊湊度提升后,不僅有利于降低公共服務成本,而且節約了土地,能夠為投資者提供更多更靈活的區位選擇,便于充分激發商業、服務業的發展活力,促進區域經濟的繁榮和發展。
一個城市緊湊度的高低,應當結合多角度去判斷。譬如,衰退的城市的人口緊湊度必然是較低的,但有可能因先前良好的規劃而具有較高的建筑緊湊度;再如,當前北京及其周邊地區較為常見的“睡城”,人口和建筑緊湊度都是極高的,但是功能單一,緊湊度低。因此,規劃建設緊湊城市,要綜合考慮人口、城市建筑和城市功能區的高度緊湊與和諧統一。只有制定了切實可行的應對之策,才能推進緊湊城市的建設和發展。
由于緊湊城市的一大目標是實現居民出行方式的綠色化。因此,道路交通出行的方式應當盡快轉變。推廣街區制,并削減主干道寬度,能夠大量減少道路的占地面積。此舉不僅能較為直觀地帶來土地利用率上的提升,而且能夠引導更多的城市居民將以私家車為主的出行方式逐漸轉變為綠色出行方式。政府應大幅整改現有交通系統,積極引導并推進公共交通的發展。唯有建立了完善的城市公共交通體系,并且在城市緊湊度提升后使得步行可達性大幅提高的情況下,城市的交通擁堵問題才能從根本上得到改善,城市的空氣、噪聲等污染問題也才有可能有所緩解。
緊湊城市應當是適宜步行的。居民點附近應有一個規模較大的商業中心,能夠滿足居民的日常生活需求;能夠有足夠的公共設施,滿足居民的精神文化需求。在道路設計方面,設計之初就應考慮到人行道、自行車道與機動車道的合理配置。人行車道如果具有為行人遮陽避雨的功能,如栽植了茂盛的樹木,那么步行、自行車將成為人們一種樂意的選擇。區域內如果能輔之以十分便捷、準時的公共交通系統,那么即使目的地是更遠的地方,居民也會樂于使用公共交通系統到達該地,城市的道路擁擠狀況將能夠極大地得到改善。
建設緊湊城市,必須充分利用立體化發展這一新趨勢,引導開發商在面積有限的地塊上進行綜合開發利用,切實提高土地的綜合利用效率。城市綜合體的建設能夠促進區域功能多樣化這一目標的實現。當前國內城市的許多大型商業綜合體,其構成多為商場、寫字樓、酒店、住宅等,通過功能集中,將原先較為分散的分布格局緊湊化。鄰里中心集商業、文化、教育、衛生、體育等于一體,承擔著為周邊住宅區提供公共服務設施的功能。一個功能完善的鄰里中心除了商業中心以外,應當還有文化體育、教育衛生等設施及場所,為居民提供“衣食住行閑”等“一站式”服務。因此,承載力強的城市綜合體、鄰里中心,都是建設緊湊城市十分必要的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