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吉林省延吉市延邊大學法學院
事實層面的未成年人犯罪可界定為:10周歲以上不滿18周歲的人實施的應當由國家和社會進行適當干預的危害行為,其外延包括刑法規定的犯罪行為、其他違法行為及與未成年人身份相符合的嚴重越軌行為。
未成年人犯罪具有其自身的特點。首先,近些年來未成年人犯罪日益低齡化,犯罪的初始年齡較之之前有所降低。其次,未成年人的犯罪手段呈現兇殘化和智能化,未成年人進行犯罪行為時往往由于一時沖動而絲毫不計后果,極易造成惡劣而無法挽回的結果,而科學技術的不斷進步與發展使得當下的未成年人一代可以更加便捷地利用科技手段進行犯罪行為。最后,未成年人犯罪主要以暴力犯罪、財產類犯罪和性犯罪為主要形式。
暴力犯罪是指使用暴力手段,或以暴力相威脅,以特定的或者不特定的人或物為侵害對象,危害他人人身安全和財產安全的行為。
暴力犯罪的特點具體分為兩點,第一,作案動機具有突發性。暴力犯罪常常出于臨時起意而并非事先預謀。第二,作案手段具有瘋狂性。暴力犯罪由于其自身的屬性而使得大多數情況下行為人都不計后果。
未成年人暴力犯罪具有兩個特點,第一,犯罪年齡低齡化。根據最高人民檢察院的數據可知,近些年來未成年人暴力犯罪的年齡有逐步降低的趨勢。第二,犯罪手段殘忍。未成年人的三觀尚不健全,極易受到周圍環境的干擾和刺激,實施犯罪行為只在一瞬間,而隨之帶來的便是不計后果的殘忍犯罪方式。
未成年人因為閱歷不足,導致其思維方式極為簡單,知識的匱乏使得他們在一定程度上認為暴力是解決矛盾與問題的最有效最直接方式,因此對暴力毫無避免的自覺,加之未成年人還沒有經過學校以及家庭的系統教育,法制觀念極為淡漠,對法律沒有敬畏心。
家庭結構影響未成年人的立世觀念。完整而和諧的家庭結構會潛移默化地影響孩子成為一個心中充滿愛與陽光的人,而破碎的家庭結構或是不完整的家庭結構會使孩子身心俱疲,孩子在這種陰暗的成長環境的熏染下,會以防備的心態對待這個世界,以冷漠的態度對待身邊的一切。
社會經濟的高速發展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了人們對于物質的追求,因此提升了犯罪率。其次,網絡的發展使少量暴力文化不可避免地出現在了公眾的視野之中,而未成年人正處于沒有篩選地接受信息的年齡,如果出于好奇而頻繁接觸暴力文化,勢必對其成長有所傷害。
在各項預防措施之中,家庭預防是最基礎最根本的。父母應當針對自家未成年人的具體情況而采取具體的教育措施,關心孩子的心理健康狀況,時刻密切注意孩子的行為、習慣以及行事方式。一旦發現孩子有任何異常的表現和舉動,及時進行糾正和疏導,使危險因素消失于無形之中。
未成年人心智不成熟,需要家長的良性引導和教育,父母應當以身作則,用自己的實際行動來為孩子作表率和榜樣,讓孩子在潛移默化之中樹立正確而健康的生活觀念和思考方式。
學校作為未成年人日常生活中身處時間尤為漫長的場所,在未成年人暴力犯罪預防中的作用十分巨大。學校應該更加注重對未成年人的思想品德教育和倫理道德教育。中國漫長歷史進程中,貫穿上下五千年的燦爛文化中包含了許多放之四海皆準的人生觀念以及處事原則,這對于未成年人的立世原則的形成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學校應當加強對于未成年人傳統文化的宣揚和教育,使學生在學習中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念。
另一方面,學校應當明確其自身的社會責任,在關注學生學習成績的同時關注學生的心理健康成長,對心里有暴力傾向的未成年人及時進行教育與心理疏導,使其暴力傾向消失于萌芽之中。
可以用法律介入的方式來對未成年人的行為進行法律約束。對于有過暴力犯罪行為的未成年人和有暴力犯罪風險的未成年人來說,應當進行強制性的教育和輔導,以達到預防犯罪的目的。對于一般未成年人來說,應當定期進行法律講座,用具體的實例來說明暴力犯罪對他人造成的危害以及對自身的壞處,以便未成年人對實施犯罪行為望而生畏。
對于擁有破碎家庭關系的未成年人來說,在必要情況下應當由國家通過法律對未成年人進行接管和保護,最大限度地保護未成年人的心理和身體不受傷害。讓嚴苛的法律與溫和的道德相融合,恩威并施,以起到教育未成年人的作用。
習近平總書記在十九大報告中說:“青年興則國家興,青年強則國家強。”總書記對當代中國的青年一代抱以深切的希望,社會各階層都應努力為青少年提供良好的成長土壤,以期未成年人健康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