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廣州工商學院
從中國先秦時期和古希臘開始,人類從不同的角度探討了藝術的本質特征,給藝術下的定義已有上百種,但其中影響較大的有“客觀精神說”“主觀精神說”“模仿說”或者“再現說”。根據中西方藝術的差異,也隨之產生了其他多種頗有影響的說法,但一直都未對藝術的本質做出明確的定論。直到馬克思提出的藝術生產理論才澄清了在藝術本質這個問題上之前產生的眾多說法中的許多片面認識和觀點。藝術生產理論認為,藝術的本質是在實踐基礎上審美主體和客體的統一,即主體(社會的人)與客體(自然界)漫長生產實踐活動的產物可具體到藝術家與社會生活相互作用的結果。藝術生產理論從人類生產實踐活動出發將“藝術”與“生產”聯系起來來考察藝術問題,把藝術看作是一種特殊精神生產。它對于揭示藝術的起源和藝術的發展,揭示藝術的性質和藝術的特點,以及揭示藝術創作、藝術作品、藝術鑒賞這樣一個完整的藝術系統,都提供了科學的理論依據,這是藝術史乃至美學史的一個前所未有的創舉。
基于藝術是實踐基礎上審美主客體的統一這一本質,我們不難想象藝術必然就有形象性、主體性、審美性等基本特征。任何藝術都不能沒有形象,形象性是藝術的最主要的基本特征,藝術不像社會科學、哲學以概念的、抽象的形式來反映客觀世界,而是以生動感人、具體的藝術形象來反映社會生活和表現藝術家的思想感情。當然,不同的藝術門類所塑造的藝術形象也有各自不同的特點,如欣賞著可以通過感官直接感受到繪畫、雕塑、戲劇、電影、等門類的藝術形象,與此不同的是,文學、音樂等門類藝術欣賞著必須通過語言、音響等媒介間接地感受到。藝術作為一種特殊的社會意識形態,藝術生產作為一種特殊的精神生產,就決定了藝術具有主體性的特征,這種主體性不僅體現在藝術創作和藝術作品上,還體現在藝術欣賞上。其次,藝術的審美性是人類審美意識的集中體現;是容美和形式美的統一;更是真、善、美的結晶。從以上藝術的本質看來,藝術源于生活,但又高于生活。藝術中的“真”并非指生活的真實,而是藝術家通過創造性勞動提煉和加工出來的藝術真實,即化“真”為“美”,藝術中的“善”也并非指道德說教,而是指藝術家在創作過程中的人生態度和道德評價滲透到藝術作品之中,即化“善”為“美”。基于當代高校德育是使人向真、善、美全面發展這一根本目的,不難看出,藝術的審美性是真、善、美的結晶這一特征對當代高校的德育尤為起到了積極的作用。
藝術教育的歷史源遠流長,早在我國先秦時期和西方古希臘時期藝術教育就出現了端倪。隨著當今社會科學技術的飛速發展,人們的物質生活水平得到了空前的提高,隨之的精神生活水平也得到了日益提高,因此,藝術教育引起了人們緊密的關注并獲得了巨大的發展。藝術教育作為審美教育即美育的核心,它承擔著開啟人的理解力、創造力、感知力、想象力,使人們的真情實感得到和諧發展的重任。簡而言之,藝術教育的根本目標是培養全面發展的人,這也完全和當代高校德育的目標是一拍即合的。
我們理解德育從兩個面來理解,廣義的德育是指一切有計劃有目的地對社會成員在政治、思想以及道德等方面施加影響的活動,主要包括社會德育、學校德育和家庭教育等方面。而狹義的德育只專指學校德育,簡單概括是指教育者有目的、有計劃系統地培養受教育者道德品德的活動。我們中華民族有著五千年的古老歷史,“自強不息、厚德載物”,德育可以說是貫穿其中,中國的文化源遠流長,智慧的人類在創造了燦爛的文化同時也形成了高尚的道德準則、優秀的傳統美德和完整的禮儀制度,一直被世人稱為”文明古國,崇尚道德,禮儀之邦”。《禮記》記載:“凡人之所以為人者,禮義也”。《詩》序:“變風發乎情,止乎禮義;發乎情,民之性也;止乎禮義,先王之澤也。”“禮”指根據當時的社會存在而制定的制度,是一種社會意識觀念;“儀”是根據制度內容形成的一套完整又系統的程序,這種禮儀制度對現在的社會發展也起了廣泛而深遠的影響乃至適用至今,古老的中華民族一直以禮儀作為道德行為的準則,禮儀是道德的外在表現。中華傳統美德包含著人類社會道德發展的精髓,積淀著中華民族最根本的精神基因和精神追求,符合人類社會發展的需求。
通過上文對藝術的本質與特征、藝術教育以及德育的概述,我們可以看出藝術教育和高校德育有著密切的聯系,二者互相影響,互相促進。
首先,藝術教育和高校德育的根本目標是完全一致的。藝術教育不僅為受教育者普及藝術的基本知識;提高人的藝術修養;健全審美心理結構,充分發揮人的想象力和創造力而且能陶冶人的情感,培養完美的人格。總而言之藝術教育的根本任務和目標是在“立德樹人”的目標下,培養全面發展的人。德育的任務是幫助學生對道德的認識、使學生的道德情感得到陶冶從而培養學生正確的道德行為。因此,藝術教育與德育有著想通之處,都關系到人的道德風尚、自我修養和精神面貌,都啟迪著人的情感,作用于人的心靈,最終培養出真善美全面發展的人。
其次,德育主要表現為道德品質的培養,藝術教育與高校德育的關系我們可以具體落實到藝術與道德的關系上。藝術與道德的關系表現在兩個方面即一方面是道德影響藝術,表現在藝術作品的題材、主題、人物、情節、思想性、內在意蘊等都是依據一定的時代背景和倫理道德思想體現出來,它是一定時代的社會生活的反映,而人們的道德生活就是社會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如歌劇《茶花女》、戲曲《秦香蓮》、繪畫《清明上河圖》等都反映出了不同時代、不同社會、不同人物的道德情感和行為。道德對藝術的影響還表現在藝術家的道德觀和世界觀對藝術創作有重大的影響,藝術源于生活又是藝術家在頭腦中反映的產物,因而藝術作品必然融入藝術家自己的道德烙印。另一方面是藝術影響道德,表現在藝術作品對人的道德教育上,由于藝術具有生動形象的特征,因此,它對道德觀念和道德行為都具有很大的影響。優秀的藝術作品總能提高人們的精神境界和道德水平,如屈原的《離騷》這部作品至今都受到無數仁人志士的珍愛,作品里洋溢著不屈不撓的斗爭精神和強烈的愛國主義激情,激勵和培育了一代代的民族英雄和忠貞之士。此外藝術對道德的影響還表現在藝術對道德觀念和社會道德意識的改變產生一定程度上的影響,如魯迅的《狂人日記》,不但是中國文學發展史上的一個贊新歷史階段,還對道德觀念和社會道德意識產生了深刻的影響。
由此,我們可以總結出藝術教育和高校德育是相互存在、相互促進的。藝術教育能促進德育功能的實現。采用單純的道德說教進行德育必然是機械的、僵化的,不但會讓學生感到枯燥乏味從而引起學生的抵制和反感,還會摧殘他們與身俱來的美好情感,豐富的想象力和創造力也會遭到扼殺。而藝術教育通過生動鮮明、富于情感的藝術形象向學生進行美的教育,這樣不僅使學生熱情高漲覺得生動有趣,而且會使學生從一定程度上產生共鳴從而打動和喚醒學生的心靈,使道德教育達到了“潤物細無聲”的效果。同時,德育也能促使藝術教育更好的往道德方向發展。藝術有了德育的指導,藝術教育會更加具有道德標志和道德方向,會真正走向真、善、美,藝術教育的效果會更加突出。
藝術的社會功能有很多,但主要的三種功能是審美認知作用、審美教育作用、審美娛樂作用,其中藝術的審美教育作用是相對尤為突出和重要的。古今中外的教育家、藝術家、教育家都非常注重審美教育作用,重視藝術的審美教育作用在道德修養方面的重要作用。席勒認為:“道德的人只能從審美的人發展而來”。可見,只有審美才是人實現精神解放和完美人性的先決條件,審美狀態會影響人的道德水平。而根據上文提示得知,藝術具有審美性特征和審美教育的功能并且藝術教育在審美教育中也占據著核心的位置,因此,藝術教育在德育方面的作用也是不可估量的。
一方面,藝術教育能幫助大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和審美觀。隨著社會大工業的快速發展,職業等級的嚴格區別和科學技術的嚴密分工,加上西方有一些具有弊端的文化和價值觀念紛紛融入,這樣一來,導致社會和個人、個人本身產生了嚴重的人性分裂。這對我們大學生的心靈和思想產生了很大的沖擊,嚴重阻礙了他們對人生世界觀、價值觀的思考。藝術教育通過教會學生對基本藝術知識的認識,讓學生受藝術真、善、美的熏陶和感染對藝術產生一定的興趣,使他們在感受和欣賞藝術中美的成分的同事提高自己的審美能力的同時提高自己判斷善惡、明辨是非的能力。與此同時,還需讓學生經常參加藝術活動,讓他們對藝術有個直觀的體驗,這樣學生的思想感情、價值觀念、人生態度都會潛移默化地發生深刻的變化。
另一方面,藝術教育有助于培養大學生愛國主義熱情。藝術教育中有大量的愛國主義素材,這些豐富多彩的愛國主義素材不僅使大學生在受藝術教育時得到啟發、受到熏陶,而且可以讓學生更加深刻認識和了解愛國主義的內涵,培養愛國主義情操,增強愛國主義的熱情。國歌《義勇軍進行曲》,表現了中華民族為祖國的未來團結一心、奮勇前進的必勝信念和磅礴氣勢,雖然只有短短的幾分鐘,但每當樂曲響起時,內心如熱血沸騰一般充滿著力量和激動。雕塑藝術,南京大屠殺紀念館在進去的入口便有很多雕塑像,每一個雕像都是南京大屠殺中的歷史證明,藝術家對每座雕像都刻畫的栩栩如生,每每都會給人一種沉痛、震撼的感受。其中有一個雕像給人印象特別深刻,一個孩子與母親的生離死別,殘酷的日本士兵將母女兩個的手狠狠地拽開,這時,我們仿佛可以聽到孩子的哭聲和母親撕心裂肺的悲痛。感受到這一切必然會引起我們的沉思:我們不是糾結于歷史而是要勿忘歷史勿忘國恥,我們一定要奮發圖強,追求科學文化知識,我們中華民族一定要強大起來,因為,落后就要挨打。
除此之外,藝術教育還有助于大學生的心理健康。高校大學生的心理問題一直備受關注,很多學生由于感情受挫、人際關系處理不當、學業繁重、就業壓力大等原因產生焦慮情緒,嚴重的還會出現抑郁現象,這對學生的心理健康甚至生命安全產生非常不利的后果。而經過調查、研究證明,藝術教育對人的心理健康具有非常重要的促進作用,它能促使大腦得到休息,調節人的植物神經,幫助人們消除疲勞。另外,很多不健康的心理可以在藝術的熏陶和感染下得到緩解。如音樂,不同的音樂可以調節不同的心情,它通過音律、音調、音節表達出人內心深處的憂愁和歡樂、煩惱與幸福、焦躁與寧靜,同樣也能讓人緊張的心理得到緩解,可以起到降壓和鎮靜的作用從而使學生們的心理朝著健康的方向去發展。
綜上來看,藝術教育對高校德育起到了不可估量的影響并起著積極性的作用,高校實施德育采用與藝術教育有機結合更能提升德育的時效性。將形象的藝術美感融于抽象的德育知識之中,避免了傳統德育的被動灌溉,使學生在美的享受中得到心靈的凈化,道德情操到達新的境界,真正實現藝術道德化和德育的審美化。藝術教育與德育的融合體現了當代高校德育的精髓,因此,只有將藝術教育與高校德育有機結合起來才能更好的培養出適應我們這個時代需求的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高素質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