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自主學習是與傳統的接受學習相對應的一種現代化學習方式。有些學者把它界定為一種能力,有些把它界定為學習過程,有些把它界定為一種政治概念[1]。Holec最早將自主學習這一概念引入外語教學,他認為自主學習是能負責自己學習的能力,且這種能力是可以通過自然途徑或正規、系統、有意識的學習而獲得[2]。“自主學習”在中國的提出,一方面反映了中國學習論域研究的新成果,另一方面又對當前中國整個教育教學改革提出了一系列新的帶有根本性的問題。教育部04年頒布的《大學英語課程教學要求(試行)》明確指出,自主學習能力是大學英語的教學目標之一,教學模式改革成果的一個重要標志就是學生個性化學習當大的形成和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發展[3]。自主學習是由學習者的態度、能力和學習策略等因素綜合成的一種主導學習的內在機制,如制訂學習目標、有針對選擇不同學習方法和活動、監控學習過程、評估學習結果等能力;也是學習者對自己的學習目標、內容、方法等的控制權;是一種學習模式,即學習者在總體教學目標的宏觀調控、教師指導下,據自身條件制訂并完成具體學習目標的學習模式[4]。
培養大學生自主學習能力是時代發展的必然要求[5],也是社會和個人發展的需要。自主學習不僅有助于提高學生在校的學習質量,也是學生終生發展的需要。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有利于當今教育的發展和知識的傳播,也有助于大幅提高課堂學習效率。我們已認識到在當今知識大爆炸的時代,任何教育都不可能囊括所有知識,教育的任務必然要由使學生學到知識轉為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
本次調研對象是117名云南師范大學在校學生。男生38人,女生79人。本文使用徐錦芬(2004)設計的“本科生自主性英語學習情況調查表”。問卷采用Lickert量表,將被試對題項描述的同意程度分為1~5五個等級。該問卷符合一般問卷編寫要求,經SPSS 20.0 檢測,Cronbach指數0.980,問卷信度非常好。為全面了解學生的英語自主學習能力現狀,問卷將32個問題劃分為理解教師教學目標與課堂要求(問題1-5)、制定學習目標與計劃(問題6-10)、有效地使用學習策略(問題11-15)、監控學習策略的使用(問題16-22)、學習過程的監控與評估(問題23-32)5個因子。研究借助問卷網進行數據收集,使用SPSS 20.0對所得數據進行了信度檢測、描述性統計分析、和因素分析等。
此因素總均值為3.79,標準差為0.811,均分較高且標準差相對較小,說明學生能較好的理解教師的教學目標及課堂要求。問題1-5各均值依次為3.91、3.60、3.76、3.82和3.88,標準差皆為1.00左右。題2“我能夠把老師的教學目的轉化為適合自己的學習目的”和題3“我知道把老師的教學目的轉化為自己的學習目的并在此基礎上努力的重要性”分值都在均值以下,學生在明確適合自身的學習目標方面做的還是不夠好,且題3均分略高于題2,說明學生能夠意識到將老師教學目的轉化適合自身的學習目的的重要性,但實踐自主學習能力稍顯缺乏,影響自主學習模式的形成。
由所得數據可知,因素2均值為3.47,表明學生基本能夠完成自行制定學習計劃與目標的任務。5個題項的均值依次為3.35、3.71、3.81、3.49、3.00,標準差為1.206、1.175、1.082、1.157、1.273。其中問題10“我會依據大綱要求確立學習目標”得分最低且標準差相對較大,說明學生并不擅長于依據大綱要求確立自己的學習目標,且在這個問題上看法差異很大。結合問題7“我會根據自身實際確立學習目標”、題8“我會根據自身實際確立學習目標”,可知學生更傾向于依據自身實際情況卻里學習計劃而不是教學大綱。
因素3總均分達3.65,標準差1.013,表明學生對英語學習策略還是有所了解的。各題項均值為3.72、3.73、3.63、3.65、3.54,標準差均在1.00左右。從題可以看出,學生的寫作策略運用是相對較弱的。除去題項12“我會有意識的在學習中使用有效的聽力策略(為理解聽力內容而采取 一系列的對策和方法,例如調動語音,語法,社會文化背景知識以正確理解聽力內容等)”得分略高于平均值外,其余都略低。說明學生對語言學習策略有一定了解,但并不是特別擅長將其運用到自己的英語學習中去,理論與實踐沒有完全接軌。
因素4總均分為3.69,說明學生能夠基本實現對學習策略使用的監控。題項18“在學習過程中,我會調整不切實際的閱讀策略”、21“如發現自己的學習方法不切實際,我會換用其它學習方法”、22“我能意識到自己的英語學習方法是否適合自己”均值較高,表明學生對于自己的學習方法和效果有一定的判斷,并能找到適合自身的學習策略,且基本掌握四種策略的調整應用,其中閱讀策略掌握度最高。同時,學生對自主學習的評價、對糾錯的敏感度、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的缺乏也是自主學習能力不夠強的表現。
因素5總均值為3.62,標準差為0.942,學生對學習的監控與評估差異不大。十道題項中低于均分的有題24“我會克服英語學習的不利情感因素”、26“我會把新知識應用到實踐中”、28“我在英語學習中能意識到自己的語言錯誤”、31“在完成一項學習任務時我會檢測學習計劃的完成情況”,均值分別為3.57、3.55、3.60、3.51,說明在這四個方面學生還有待提高:克服不利的情感因素、融會貫通運用知識進行實踐、積極進行自我反省與檢查以及檢查學習計劃完成情況。
從以上描述與表1中數據可知,五個因子的總均值也就是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均值為3.64,這說明大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處于中等偏上水平??傮w來看,五個方面中最差的要數因素2“制定學習目標和計劃”,均值僅3.47,說明我們學生該方面十分欠缺。當然,這與我國教育體制也不無關系,大部分的應試教育體制并不要求學生培養自己定制學習目標與學習計劃的意識,學生已經習慣接受教師指令、按照老師的教學計劃去達到教師規定的目標。均分最高的當屬因素1,學生理解課程要求和教師制定的教學目標,知道將教師的教學目標轉化為自己的學習目標的重要性,而對他們而言,真正的難度是在學習過程中如何加以轉化,如何把這種意識和需求轉換為一種應用能力。使用獨立樣本T檢驗對數據進行分析,我們發現被試男女生在自主學習能力上沒有顯著差異,但在理解老師的教學目標及課堂要求方面有顯著差異。
自主學習是外語學習中重要的研究課題,培育學生自主學習能力也是英語教學中一個不可忽視的方面[6]。總的來說,大學生具備一定自主學習能力,基本能較好的理解教師的教學目標,一定程度上有效使用學習策略、監控學習過程,對學習進行客觀評價,但并未達到高水平。這與個人學習能力有關,但大學生自主學習中存在的問題也不容忽視。學生理解了課程要求和教學目標,明確了將其轉化為自己學習目標的重要性,如何把這種意識和需求轉換為應用能力才是難點;制定學習計劃能有效幫助學生提高學習效率和能力,合理安排時間和精力;有效運用學習策略會使學習事半功倍;克服不利的情感因素,調動積極情感激勵自主學習;積極運用新學知識,熟練運用掌握并將其內化;留心學習過程中可能犯的錯誤,提高發現自身錯誤的敏感度;誠實遵守制定的學習計劃,善于利用各類學習資源,定期回顧成果、檢測學習計劃的完成,加深對已學知識的印象等問題都是值得我們思考的。把學習的主動權真正的交給學生,改變傳統的教學模式,將教學的中心由教師轉向學生,給學生自主的機會,放權讓學生去建立更適合他們自身的語言學習目標[7]。為了實現這樣的目標,提升學生的自我管理能力也十分重要。在今后的大學英語教學當中,教師應當轉變角色,有意識的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及自我管理能力,加強對學生學習策略的培養,激發學生的內在學習動機,取得更好的教學效果。
參考文獻:
[1]郭繼榮,戴煒棟.大學生英語自主學習評價實證研究[J].外語界,2011(6):79~87.
[2]Holec H.Autonomy in Foreign language learning[M].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0.
[3]徐錦芬.我國大學生英語自主學習能力現狀與思考[J].教育論壇,2014(04):2~7.
[4]程曉堂.論自主學習[J].教育學報,1999(09):32~35.
[5]姜昕,趙修文.基于終身學習理念的大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J].黑龍江高教研究,2013(12):129~131.
[6]黃瑞紅.大學生英語自主學習能力調查分析及培養策略[J].廣東工業大學學報,2008(04):34~36.
[7]籍國莉.網絡環境下非英語專業大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培養研究[D].長春:長春師范大學,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