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校園網絡文化活動是高校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的一個重要載體,傳統的校園文化活動主要是指社團活動及學術研討、專題報告、講座等現實活動形式。計算機的普及和網絡技術的發展,為校園文化活動提供了新的平臺,為校園文化活動在網絡時代下實現自身拓展創造了有力條件。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應該主動占據這一思想文化陣地,運用一切精神文化產品,利用各類主題宣傳教育,參與各類精神文明創建活動,無論是理論的灌輸,還是思想的疏導,無論是矛盾的化解還是行為的強化,都可以滲透進輿論引導的成分,作為輿論引導的途徑、手段和工具。
如今青少年成為網絡文化現象的主要參與者,是“網絡文化生產與消費的主力軍,”可見網絡文化對大學生成長影響之甚。校園網絡文化活動要能夠滿足大學生的實用需求和精神需求。首先應該遵循文化性原則和育人性原則。第一,文化性原則是指高校校園網絡文化活動要有文化內涵和文化價值。“必須以先進的文化價值觀為內核”,注重品質的提升,充滿健康格調,傳遞真善美;要能夠有利于陶冶高雅的情操、滋養高潔的心靈,避免媚俗、低俗、泛娛樂化。要發揮好優秀文化的當代價值,在產品中融入傳統文化的優秀基因,融入中國共產黨在革命、建設、改革時期的寶貴精神財富,融入習近平新時達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第二,育人性原則是指校園網絡文化活動堅持育人為本、立德樹人,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指導。要能夠唱響網絡主旋律,傳播網絡正能量,引領網絡新風尚,幫助大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
近年來,全球信息技術飛速發展,各種網站和應用軟件已經成為大學生群體同學習和生活當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在我國高校中,以班級或者學院為單位組建“QQ群”、“微信群”、“易班群”等早已成為一種普遍現象,“嘰喳校園”、“超級課程表”、“黑白校園”等校園社交應用軟件也備受許多大學生所青睞。校園網絡活動要善于結合新技術,運用一定的技術手段,打造精品文化活動,“推動優質文化資源更大范圍內普及共享。”校園網絡文化活動不能僅僅是把傳統的校園文化活動“搬移”到網絡上,而是要有效結合網絡信息技術,充分利用網絡信息平臺,真正把校園文化活動與網絡相融合,讓校園文化活動有了網絡信息技術的依托而在原有的基礎上,更好地發揮出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增強思想政治的實效性。例如,高校的學生社團一直以來都是校園文化活動組織開展的一個重要機構,開展社團活動時,可以利用網絡實現多方的互動交流,如進行活動網絡直播,讓全校的師生都可以實時地參與到活動中來,擴大校園文化活動的感染范圍。還有許多傳統的校園文化活動,諸如最“美”寢室評比大賽、紅歌比賽、紅色經典分享、感動校園十大人物等活動都可以與網絡結合起來。比如,可以將評選作品(人)的詳細情況制作成小視頻放在校園網上,讓全校師生都有投票的權利;分享交流型活動就在校園論壇發布主題帖,讓大家都可以表達自己的體會與感想。
網絡空間信息繁雜,當代大學生通過網絡平臺接觸到各式各樣的學習和娛樂方式。他們又正處于好奇心強烈的年齡階段,樂于探索各種新方法、新領域,更樂于關注一些新奇的東西。尤其是網絡平臺為全國各地的網民提供了可以互動交流的平臺,他們可以在通過網絡找到志同道合的人,因此,尤其是當代大學生基于興趣愛好在網絡上形成了大大小小的各種“圈子”,大學生上網很大的一部分時間和精力都花在了自己所追求的“圈子”上。所以,高校校園網絡文化活動的開展,一定要適當地引入一些健康向上的學生們喜歡的新潮元素,才能抓住學生們的眼球,激起他們主動熱情地參與到文化活動中來的欲望。例如,近幾年來出現的“彈幕潮”就可以提供給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一些啟發。發彈幕是指人們在觀看視頻或音頻時,在屏幕上同步發送自己的評論的一種互動方式。高校在組織學生觀看文藝表演或者各類比賽活動時,可以提供給廣大師生發送彈幕的平臺,教育者通過發送彈幕引導學生,學生通過發送彈幕表達自己的觀點,交流感想,相互感染,使學生更易受到活動的熏陶。雖在具體實施過程中還要考慮制定彈幕發送規則、敏感詞屏蔽等具體事項,但也是值得一試的方法。此外,還有許多看似無關的元素也可以加以利用,例如cos play、廣播劇、古風音樂這些被稱之為“二次元”①的事物。Cos play是指依靠服裝和道具來扮演一些動漫或者漫畫中的角色,cos play文化屬于一種網絡亞文化,幾乎每個高校都存在這樣一小部分人熱衷于此類活動。這是決不能被忽視的,反而我們可以針對這樣的群體,結合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設計出既能夠滿足大學生興趣追求,又能起到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活動,如開展一場民族英雄人物cos play。廣播劇則是一種以語言、音樂為主,主要靠配音演員用聲音來演繹場景的一種戲劇形式。網絡上經常出現一些所謂的“聲控”以及配音愛好者對于這種形式的戲劇非常感興趣,其中不乏很多在校大學生,由于大學生空余時間相對較多,所以中文廣播劇圈子中活躍度最高的通常都是在校大學生。高校
也可以在網絡上征集這樣的愛好者,結合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開展文化活動。如為同學們提供良好的設備,將同學們用自己的聲音錄制的正能量廣播劇放到網絡上,供同學們下載收聽等。通過融入諸如此類的元素,使得校園網絡文化真正豐富多彩、與時俱進起來。
校園文化活動的主體是人,只有建設一支熟練掌握基本的開展網絡活動所必需的知識和技能的隊伍,才能充分且合理地將網絡資源利用起來開展校園文化活動,并不斷提升和有所創新。首先要完善管理體制,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工作方式和管理方式。尤其是要建立合理的考核評價機制激勵機制方面,以便充分調動起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在校園網絡文化活動方面的積極性和創新性。其次是加大人才培養力度。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部門要和校園網絡管理和技術支持部門建立緊密的聯系,共同合作,互相學習一些基礎的理論知識,構建“集信息安全保障、網絡產品研發和學校各級各類網站的技術支持工作為一體”的人才體系。思想政治工作者要定期組織學習培訓活動,系統地學習網絡文化活動開展相關理論知識,還要定期對過去的實踐進行總結,反思校園網絡文化活動策劃組織實行過程中各個環節,總結經驗和教訓,提出改善措施。此外,也可以將大學生黨員、學生干部等培養吸收進入這個隊伍,既鍛煉了他們的組織、溝通等能力,又讓他們在校園網絡文化活動的的開展中實現了自我教育,同時還能發揮他們的帶頭作用,給身邊的同學樹立了良好的榜樣。
總之,高校網絡校園文化活動的開展,要線上線下相互配合,結合大學生的興趣愛好,吸納多種因素,構建立體活動網絡,通過生動活潑、形式多樣的網絡文化活動來傳播先進思想,塑造先進文化,來提高大學生思想政治素質。
注釋:
①二次元:這里指與現實世界相對應的網絡虛擬世界。
參考文獻:
[1]陳志勇.高校校園網絡文化產品的發展現狀和創作原則[J].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16(08).
[2]駱郁.論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網絡文化話語權[J].學校教育與研究,2012(10).
[3]劉珂珂.筑牢高校網絡文化思想陣地[J].中國高等教育,2016(03).
[4]錢國軍.“互聯網+背景下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長效機制的構建[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15(11).
[5]周福戰.構建高校網絡文化建設管理機制[J].中國高等教育,2017(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