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高職院校教職工作為高職教育的主力軍,有其自身的特點,如何將這些特點體現在校園體育文化活動方面,使其作用最大化,促進學校各項事業健康發展是我們應該探討的問題。鑒于此,本文在總結高職院校教職工體育文化活動特點的基礎上,通過開展以“崗位特點”為導向的教職工體育文化活動剖析了其產生的作用以及出現的問題,并對如何更好發揮其價值提出相應策略,以及為教職工體育文化活動開展以及校園文化建設提供有益的借鑒。
據調查我們學校參加課外體育文化活動的教師有58%是女教師,42%是男教師,年齡主要分布在25-35歲與46-55歲之間的青年和中年教師,還有一小部分是中青年教師。
參加以“崗位特點”為導向的體育文化活動的教師主要是圖書管理學,工商管理學,心理學,中、英文,還有體育教育專業的教師,大部分都是行政管理工作者。
據調查大部分女教師比較喜歡瑜伽、健身操和體育舞蹈等項目;而男教師卻比較喜歡球類運動比如:籃球、足球、網球、羽毛球和乒乓球等球類;當然還有一小部分教師喜歡游泳、輪滑、太極拳、射藝和器械健身等運動項目。
以“崗位特點”為導向開展的高職院校教職工體育文化活動對個人的作用主要從以下三個方面進行分析。
1、生理學方面
體育運動不僅可以強身健體,提高運動技能,還可以控制體重、塑造體形。正是基于這樣的生理學原理,豐富多彩的體育文化活動已經成為了高職院校教職工的主要運動方式和手段。高職院校教職工通過參加以“崗位特點”為導向的體育文化活動,不僅可以豐富課外業余文化生活,還可以增強體質,改善身體狀況,塑造體形,為自身的工作和生活打下了良好的身體基礎。
2、心理學方面
高職院校教職工目前所面臨的工作壓力越來越大,因此經常出現焦慮、煩躁等心理健康問題。通過參加以“崗位特點”為導向的教職工體育文化活動,能夠使教職工心情舒暢,精神愉快,逐步緩解工作壓力,學會調控情緒,克服心理障礙,充分發揮個體的積極性、創造性和主動性,從而提高自信心,能夠以積極健康的心態更好的工作。
3、社會適應性
體育具有社會性,經常從事體育運動能夠提高人體的應變能力,使人善于應變各種復雜多變的環境。通過參加以“崗位特點”為導向的教職工體育文化活動,能夠使大腦皮層對各種刺激的分析綜合能力增強,感覺敏銳,視野開闊,因而能判斷準確,反應靈敏,從而使教職工能夠更好實現社會價值觀,有助于促進教職工更好的融入群體,實現個體的社會化,提高自身的社會適應能力。
隨著高職教育的不斷發展,高職院校教職工的規模不斷擴大,教職工相互之間的溝通與交流受到限制,通過開展以“崗位特點”為導向的高職院校教職工體育文化活動可以培養教師之間的團結合作、互幫互助,在愉悅身心的同時實現坦誠交流,增進理解,消除分歧,從而大大促進了教職工之間的相互溝通與交流,建立了和諧的教職工關系。
目前,據調查我校開展以“崗位特點”為導向的體育文化活動還是存在一些問題,大部分教師認為我校體育場館設施不足,領導不夠重視和教學時間不合理等問題,還有一小部分教師覺得開設這些體育活動的教學的學時數較少導致教師的學習積極性不高。
我校大部分教師認為開展以“崗位特點”為導向的體育文化活動是非常有必要的,且9 0%的教師認為以“崗位特點”為導向開展的體育運動基本適合自己目前的崗位特點,并且大部分教師認為通過參加這些活動不僅能夠達到強身健體的作用,還可以釋放了工作壓力起到調節心理的作用,還有小部分教師則認為還可以提高自身的社會適應能力和職業保健能力。同時,根據開展以“崗位特點”為導向的體育文化活動所存在的問題,教師們也提出以下一些建議:(1)加強和完善體育場館的建設;(2)加強體育教師的培訓學習;(3)增加資金投入和加強體育宣傳力度;(4)盡量滿足教師的需求多開設一些體育文化活動項目;(5)合理安排教學時間。
參考文獻:
[1]胡茵.論校園體育文化與高職特色校園文化建設[J].浙江體育科學,2007,29(3):51~53.
[2]李樹旺,王飛,劉曉華.高校教職工“健康體適能”和“體育參與”的實證研究——以中國人民大學為例[J].首都體育學院學報,2011,23(3):271~2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