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中國東方演藝集團有限公司
大力發展文化演藝產業意義重大,然而,由于當前文化演藝產業與金融資本融合不足,文化演藝產業融資難的情況嚴重制約了產業的快速發展。文化演藝產業要實現快速發展必須破解金融難題,補齊金融短板。
其實在目前的中國文化創業產業中,藝術與資本的融合并不少見,但是從投資比例分配來看,電影、電視劇項目占60%以上,創意設計及出版業約占30%,文藝演出墊底,僅為5%左右。
相對于每年相對于每年以20%、30%速度在增長的電影產業,同為文化產業的演出行業的票房增長率實在難盡人意。
演出市場難逃二八定律,十部演出能有兩部成功已經實屬不易。即便現在市場認知度最高的話劇和音樂劇,能夠首輪演出超過20場的僅占15%。與電影電視行業百花齊放的局面相比相形見絀,文化演藝行業顯然在投資影響力和吸引力上有所欠缺。
造成目前這種狀況,主要有以下幾點原因:
(1)高風險,投資回報率低,缺乏持續穩定的盈利能力。文化演藝行業的制作成本并不低,雖然不像電影電視劇那樣動輒幾千萬上億的投入,但是想要生產出一部優秀的作品,也需要較大的投入。以一部舞劇為例,如果要生產出一部好的舞劇,其創作及制作成本基本在一千萬元左右。而成本回收則需要較長周期,并帶有一定風險。以一部首創舞劇在北京天橋藝術中心首演為例,創作、制作及場租等總預算約為1300萬。天橋藝術中心大劇場可售票約為1600張,以每場演出上座率八成、平均票價400元計算,這部舞劇首輪10場演出收入約為512萬,不到投入的一半。而且這還是以較高的上座率及平均票價計算的。
(2)舊觀念、老傳統束縛,制約了投資者投資熱情。中國的文化體制改革已經進行了十余年,但是毋庸諱言,在各單位流傳了幾十年的老傳統仍然在某些方面制約著演藝行業的發展。中國的藝術從業者,很多人仍然抱有舊觀念,渴望建立一套所謂的西方學術贊助機制:有一個或多個藝術基金無償的支持藝術項目而不干涉藝術發展。贊助商只需要把錢捐出來就可以走了,其他不應該再多問一句!因為藝術家堅信,贊助人只是商人,他們沒有文化又不懂藝術,藝術創作生產,由藝術家自己完成就可以了。而現在很多文藝院團又缺乏行之有效的現代企業管理制度。所以在很多時候,這種舊觀念、舊做法,制約了投資者的投資熱情。
(3)文化演藝行業本身還有輕資產、產業規模小、行業本身產業化程度低,缺乏穩定的現金流等狀況。這些情況也影響制約著演藝產業藝術與資本的融合。
當然,經過多年的探索與實踐,國內還是有很多具有投資價值的演出項目,并且有些已經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如《印象》系列。
而立足全國,建立巡演渠道的演出院線,如中演院線、保利院線等,在一些商業粉絲話劇、音樂劇等演出的運作中,也取得了很好的效益。一些觀眾認知度較高的國際經典音樂劇引進或中文版化,也有很多成功案例。如《媽媽咪呀》、《戰馬》等。其中《媽媽咪呀》中文版在北京世紀劇院駐演百場,幾乎場場爆滿。《戰馬》中文版在排練階段,就已經得到了“卡迪拉克”等國際品牌的超千萬投資贊助,在北京、上海和廣州的駐演也取得了不錯的票房。
還有一些演藝產品如龐大粉絲群支撐、擁有品牌贊助的現場音樂演出;具有消費號召力的品牌動漫、卡通等版權的兒童劇;兒童劇演出+培訓+兒童娛樂等綜合開發的項目,也具有較高的投資價值。
所以在目前這種情況下,作為文化演藝單位或企業,打破瓶頸,開拓文化演出市場,加大演藝產業藝術與的資本融合,是大趨勢。我個人認為可以從以下幾點入手:
(1)打破傳統融資模式,利用冠名等模式,依靠文化創意產業的隱形價值、明星效益等,提升企業的品牌影響力。
(2)政府、投資方、演出團體三管齊下,共促投資成功。政府加強政策引導,為投資方及演出團體提供橋梁紐帶,促進投資方與文化企業的溝通了解。政府適當投入產業基金進行引導,企業從自身多找原因,規避投資過程中出現的各種風險。
(3)演出團隊在創作上要注意“內容”和“品牌”的高度統一。近年來,國家出臺多項政策支持文化企業與金融資本融合。2016年上半年文創領域196家企業獲得投資,演藝市場與資本融合也越來越緊密。而具有清晰商業模式、跨界創新型的企業更是資本關注的重點。隨著中國演藝產業的發展,產業間的投資與兼并重組趨勢愈演愈烈,其模式也日趨多樣化,近年出現的一些重大投融資事件也給產業的發展帶來了深遠影響,為演藝市場的整合與融合趨勢作了相應注釋。
我們每個人都能明確的感知:我們正處于一個急劇變革的時代。我們的思維方式需要改變,文藝院團的經營理念需要改變,演藝產品的生產方式同樣需要改變。過去那種上級單位撥款,文藝院團根據撥款額度制作文藝作品的時代已經是過去式了。國家經濟實力的發展帶來了人民群眾文化需求的增長,而創作出更好更優秀的文化作品,則需要更多“圈外”資本的介入。演藝產業藝術與資本的融合,大勢所趨,任重道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