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漣漣/中山大學國際合作與交流處
2017年初,我國“雙一流”大學建設計劃正式啟動。建設中國特色、世界一流的大學和學科成為我國高校在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背景下的新目標。本文從高校國際化發展的角度,論述在新的時代背景和要求下,高等院校國際化發展應蘊含的新義。高校國際化應堅持黨的領導,堅持社會主義辦學方向,以“中國特色、世界一流”為核心目標,以立德樹人為根本任務,堅持創新驅動,以服務為導向,推進內涵式發展,堅持自上而下與自下而上相結合,把人文交流與國際化緊密結合,做好綜合改革和全局發展。我國高校的國際化工作必須把握好新時代的新使命和新任務,更好地服務于“雙一流”建設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高等教育的建設。
2017年1月,教育部、財政部、國家發改委聯合印發《統籌推進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實施辦法(暫行)》(以下簡稱《辦法》),表明我國“雙一流”大學建設計劃正式啟動。高校如何實現這一目標,離不開國際合作。國際合作水平是衡量世界一流大學的重要指標之一,早已形成共識。國際合作是確保大學功能發揮和提高效果所不可缺少的重要途徑,是大學不可缺少的一項職能。《辦法》中也明確提出,要全面提升我國高等教育在人才培養、科學研究、社會服務、文化傳承創新和國際交流合作中的綜合實力。這表明國際交流合作已經與人才培養、科學研究、社會服務、文化傳承創新等大學幾大職能并列,對“雙一流”建設起重要作用。
十九大報告指出,要優先發展教育事業,加快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實現高等教育內涵式發展。“雙一流”建設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在高等教育領域的重要內容,是對新時代高等教育改革發展的戰略定位和方向指引。新時代、新思想、新矛盾對我國的高等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國高校的國際化工作也必須把握好新時代的新使命和新任務,更好地服務于“雙一流”建設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高等教育的建設。
我國高校在新時代背景下開展國際交流合作,必須堅持黨的領導,堅持社會主義辦學方向。我們的高校是黨領導下的高校,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高校。辦好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事業關鍵在黨,必須牢牢掌握黨對教育工作的領導權,堅持正確的政治方向,掌握教育領域意識形態工作的主導權,增強政治意識、大局意識、核心意識、看齊意識;緊緊圍繞“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和“四個全面”戰略布局,樹立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以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進行改革。
教育部部長陳寶生指出:“建設世界一流大學、一流學科,要定性為8個字,那就是‘中國特色、世界一流’,其標準是中國特色和世界一流的有機融合。”這一目標包含兩部分,既要有中國特色,扎根中國大地,又要達到世界一流,引領世界高等教育。這就要求高校對這一目標有清晰的認識,在進行國際交流合作時既要樹立自我主體意識,避免“西方中心主義”和“民族虛無主義”,避免全盤西化;又要清醒認識到與世界一流大學存在的差距,利用國際交流合作追趕國際先進的教育水平。高等教育國際化的目的是為了提高高校辦學水平,增強高等教育的綜合實力,絕不是為了國際化而國際化。絕不能總是想著“西天取經”,而忘記自己的“真經”。高等院校應處理好國際化與民族化,國際化與本土化之間的矛盾對立關系,在國際化的同時要結合中國國情,保留自身的傳統和特色,體現國家利益和民族利益,促進我國高等教育健康持續發展。
習近平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強調,高校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樹人。只有培養出一流人才的高校,才能夠成為世界一流大學。高校必須牢記其根本任務是培養社會主義事業建設者和接班人,要深入推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國際合作不能以犧牲思想政治教育為代價,在開展國際合作時要特別注意防止西方敵對勢力意識形態的滲透和沖擊。習近平強調,要教育引導學生正確認識世界和中國發展大勢;正確認識中國特色和國際比較,全面客觀認識當代中國、看待外部世界。在開展國際合作項目時,高校應以能夠切實提高人才培養的質量,提高辦學水平和學科發展水平作為衡量標準,而不應簡單地依附于國外高校,單純以直接引進國外原版教材和完全采用國外教學模式作為國際化程度的指標。
國際化是大學和學科躋身世界一流的必由之路,其內涵是多方位、多層次和多維度的:包含了辦學理念國際化、人才培養國際化、教學與課程體系國際化、師資國際化、科學研究國際化、管理隊伍和模式國際化、校園環境國際化、社會服務國際化等。筆者認為,新時代下高校國際化應遵循以下六大理念來推動“雙一流”建設。
第一,堅持創新驅動,以服務為導向。高校開展國際合作,應以服務國家和地區戰略為導向,緊密結合國家創新驅動需要。改革創新是發展的根本動力。高校要積極發揮其主動性和創造性,創新體制機制和人才培養模式,廣泛借鑒吸收國際先進經驗,進一步提升教育對外開放水平。高校應針對國家的“互聯網+”行動、大數據等戰略,加大發展云計算、大數據、新材料、新能源等領域的人才培養和科學研究國際合作項目,加快培養信息技術與產業升級、技術創新和社會服務融合發展的復合型人才,不斷提升科研創新服務支撐國家和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的能力和實力。隨著核電等新能源產業的快速發展,我國對核電等新能源人才的需求日益迫切,中山大學在中法政府部門的支持下,結合省內產業優勢以及學校的學科優勢和教研經驗,與法國民用核能工程師教學聯盟共建中山大學“中法核工程與技術學院”,引入法國在核能方面的人才培養經驗、科研實力和產業資源,致力于培養國際一流的核電及相關產業的高級工程技術研發和管理人才,以服務于國家和地方快速發展的涉核產業。
第二,堅持內涵式發展。習近平指出,教育對外開放,關鍵是提高質量,而不是盲目擴大規模。高校國際化應轉變思路,從規模擴張為特征的外延式發展向質量提升為核心的內涵式發展轉變。堅持以我為主,兼容并蓄,共進共贏;堅持以學科建設為基礎,提質增效;堅持“引進來”和“走出去”的有機結合。當前,中外合作辦學已進入提升質量、內涵建設的新階段,面臨新的發展機遇和一系列發展中的新課題,擔負著服務深化教育領域綜合改革、滿足人民群眾多樣化教育需求、提升我國教育國際化水平等多重使命和任務。在此背景下,《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外合作辦學條例實施辦法》的修訂正當其時。《關于做好新時期教育對外開放工作的若干意見》明確提出,要加快留學事業發展,提高留學教育質量;完善體制機制,提升涉外辦學水平;加強高端引領,提升我國教育實力和創新能力。通過引進世界一流大學和特色學科,開展高水平人才聯合培養和科學聯合攻關,加強國際前沿和薄弱學科建設,借鑒世界名校先進管理經驗,完善內部治理結構,加快建設具有中國特色的現代大學制度,助推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通過支持高等學校參與國際重大科學計劃和科學工程,建設一批高水平國際合作聯合實驗室、國際聯合研究中心,面向全球引進高層次科技創新人才,促進高校科技國際協同創新。
第三,堅持自上而下與自下而上相結合。高校國際化應重視頂層設計,站在全球的高度,結合國情和校情,制定立足中國、放眼全球的國際化戰略,并以此來指導學校國際化相關工作的開展。2016年,基于對世界高等教育發展趨勢、國家發展所處宏觀環境及學校自身發展階段的深刻分析,清華大學首次制訂并啟動實施“全球戰略”。全球戰略描述了清華在全球化時代的發展目標和教育理念,確定了三大中心任務和和九大戰略方向,通過整合國內外資源,堅定地走內涵發展、特色建設的道路。在做好自上而下頂層設計的基礎上,高校應切實推進院系國際化。國際化的實施最終要落實于院系,國際化工作的開展不能脫離院系的學科發展特點和需要。大學國際化如果過于強調集中管理和權威管理,院系自主權不足,將難以顧及不同院系、學科之間的差異,制約了院系因地制宜的國際化探索,抑制了院系的自主性和積極性,不利于產生高質量的國際化項目。
第四,堅持把人文交流與國際化緊密結合,堅持文化引領和品牌建設。《關于加強和改進中外人文交流工作的若干意見》指出,中外人文交流是黨和國家對外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夯實中外關系社會民意基礎、提高我國對外開放水平的重要途徑。要豐富和拓展人文交流的內涵和領域,打造人文交流國際知名品牌。高校要從提升國家軟實力的戰略高度出發,發揮優勢,把人文交流作為一項常態化工作。堅持引進來和走出去雙向發力,深化中外留學與合作辦學,打造“留學中國”品牌,在人文交流各領域形成一批有國際影響力的品牌項目,充分利用孔子學院平臺,積極吸收借鑒國外優秀文化成果,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繼蘇世民書院、清華-伯克利深圳學院等國際化戰略實舉之后,清華大學攜手美國華盛頓大學、微軟公司在美國建立全球創新學院,彰顯了中國高等教育走出去的自信,邁出了中國高等教育走向世界的重要一步。
第五,堅持依法治校,依法治教。法治是實現教育現代化的可靠保障。高校國際化要堅持依法行政、依法辦學、依法執教,更加注重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推動教育國際化改革發展,在開展國際交流合作時應合法合規,增強風險防范意識,維護國家和學校利益,保障師生權益。國外高校特別是發達國家高校,在洽談國際合作項目時往往聘用專業的律師團隊,對項目合作方的資質、項目實施成本和風險等進行詳盡的調查和評估,并負責法律合同的起草和談判,盡可能地保護自身利益。我國高校應增強法律意識和風險防范意識,注重事前預估和防范,避免師生利益和學校聲譽受損。
第六,堅持綜合改革和全局發展。“十三五”規劃指出,改革創新是發展的根本動力,要不斷深化教育綜合改革。高校國際化是一項綜合性、系統性、全局性的工作,與全校幾乎每個職能部門、每個院系、每個人都相關。高校國際化項目,不僅涉及合作院系和學校國際處,還涉及學校的本科教務、研究生、科研、學工、財務等相關部門。只有跨越部門本位、院系本位,通力合作、協同推進,才能真正把高校國際化工作做實做好,才能更好地服務于“雙一流”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