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 慶 馬瑾軒 苗育穎 趙 晶/陜西學前師范學院
隨著當今社會生活文化需求的日益增長,即使電子書籍越來越受歡迎,當代大學生的實體書籍閱讀量也反增不減。因此,一個問題就逐步顯現出來,那就是閱讀過的實體書籍該如何處置?也許有些人會選擇擱置它,但是,選擇與他人進行交換圖書也許是一個最佳的選擇。 通過舉辦圖書交換活動,促進大學生進一步增加閱讀量,獲取知識,增進同學間的友誼,并使書籍的價值最大化。另一意義,就是豐富校園文化,創造良好的學習氛圍,充分展示青春校園的活力風采,折射當代大學生蓬勃進取,認真學習的精神風貌。同時為大家架起一座知識與友誼的橋梁,增加校園的學習氛圍,同時也豐富了同學們的課外生活。
(1)在前期通過問卷調查總結出我校大學生所擁有的閑置書籍的數量和類別以及是否有意愿進行書籍交換,確定了項目實施的可行性。由組員對調查結果所顯示的數據進行分類與處理,完成書籍交換的資源準備。
(2)在中期創建了書籍共享平臺的公眾號,并通過校廣播站、學生會以及社交軟件的群聊功能對其進行宣傳與推廣,定期對書籍資料數據庫進行補充與更新。學生可根據自身需要通過“舍·得”、“問·答”、“意見反饋”等三個板塊獲取所需信息。
①在“舍·得”板塊中學生可以查詢自己想要的書以及擁有此書的同學的聯系方式;②在“問·答”板塊中學生可以提出關于考研、考證和就業等相關問題以及對自己有經驗的問題進行回答,互相幫助。③通過“意見反饋”板塊對運營者提出建議,對公眾號的功能進行評價。
(3)在后期項目中,在擺點形式真正完善后,可開展線上登記與線下交換。通過利用網絡信息化工具,逐漸形成網絡一體化系統。使同學們能夠在網絡上進行可交換圖書的上傳登記,系統自動進行圖書分類,用戶能自己搜索與查詢可交換圖書,最后進行線下的聯系與交換。同時由系統進行交換的公平安全保障,并完善師生的使用體驗。圖書交換活動形成一個線上與線下交換并存的統一機制,真正使圖書交換這個項目成為一個完整的項目體系。
(4)及時完善公眾號功能,根據實際情況調整運營策略。在前期預設時提出的“學生可以通過舍·得板塊找到自己想要的書以及擁有此書的同學的聯系方式”,在后期執行過程中發現這一設定給擁有此書的同學帶來不便,在書籍已經進行交換后仍有其他需要此書的同學學生與其進行聯系。因此我們修改為“學生可以通過舍·得板塊找到自己想要的書并留下自己的聯系方式”。
在購買并閱讀書籍以后,大部分情況下學生會將其歸于書架,一本書的利用價值看起來就已經完結了。但如果學生能用其與他人進行交換,就會達到再次利用這本書的目的。
通過常規程序想要獲得一本自己想要的書,學生需要花費出版社所規定的價格去購買。但進行閑置書籍交換時,學生需要付出的僅僅是一本自己所擁有的、他人所需要的書,除此之外不必付出更多的金錢成本,大大降低了學生用于購買書籍的花費開銷。
在進行書籍交換時,自己擁有的和對方用于交換的書籍都符合自己的閱讀品味,學生可以以書會友,通過書籍交換找到與自己志趣相投的朋友,交流讀書心得,分享知識。
在購買書籍與借閱書籍的傳統方式的基礎之上,此項目為學生提供了另一種更為自主的方式去獲得自己所需的書籍。
(1)收集到了許多閑置書籍。(2)創建了網上書籍共享平臺。
(1)積累了管理共享平臺的經驗。(2)尋找到了一條獲取圖書的渠道。(3)加強了團隊的團結協作能力。
(1)提高了書籍資源的利用率。(2)促進了校園文化的進一步發展。(3)建立一個友好互助的書籍共享平臺。
本項目為在校師生提供一個圖書交換的平臺,既滿足師生對閱讀的需求,也使師生在交換過程中增進感情與聯系。拓展了師生的課外活動,讓大家感受到專業課本外的世界。增加了校園的學習氛圍,創造良好的學習氣氛,充分展示青春校園的活力風采和認真學習的精神風貌。響應與提倡勤儉節約的中華傳統美德,真正使實體書籍的價值利益最大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