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仝 飛/許昌技術經濟學校
學校本身就是一個相對而言遠離社會的地方,對于社會人才的需求,科技的發展變化有時候很難改變自身去適應這種變化。很多學校實行的機電專業教學不考慮是否適合學生本身,也不考慮是否適應相關工作崗位的需要。這樣的教學方式教導出來的學生,只掌握了抽象的理論知識,而忽略了實際的操作技能,缺乏動手操作能力,步入工作崗位以后完全無法適應,很多學生在入職初期無法很好的將所學知識轉化為實戰技能應用于工作當中,這也導致剛入職學生的工作效率相對低下,既不利于學生自身的進步也不利于企業的長效發展。
為適應市場需求,讓更多的畢業生找到理想的工作,中職學校應該培養符合企業需要的專業技術型人才。眾所周知,由于該專業所涉及的知識較為廣泛,且在后期就職中的應用領域也十分廣泛,且不同產業類別對于機電專業的相關技術要求也不盡相同,這也對機電專業想要就職于不同領域的學生提出了不同層面的技術要求。暫且以機電產品制造企業以及加工企業為例,以上兩類企業對于機電專業學生的職業能力要求較為類似,均為機電品類的產品的生產及質檢,后期保養以及對整個產品生產線的管理,此外,該類企業中機電專業的工作人員還需按照相關標準對機電產品進行質量檢查、維護以及分配等[1]。
正是由于不同產業對于機電專業的技術要求存在差異,所以機電專業的學生在就職之前就應當明確自己的就業意向,同時清楚就職企業的基礎信息。在精力允許的情況下,機電專業的學生還應努力考取該專業的相關從業資格證書。技能證書也是對學生能力的一種肯定。另外也可以結合自身的興趣和特長,考一些其他方面有利于就業的證書,方便以后就業,同時也增加了自己的就業機會。
職業教育課改堅持“服務為宗旨,就業為導向,能力為本位”,從學科角度來說,機電技術應用專業所涉及的專業領域較為廣泛,包含機械基礎、計算機基礎、電子信息技術、微電子的應用等專業技術[2]。為了適應機電專業的發展以及用人單位的實際需求,實施模塊化,應用型教學模式。將機電技術應用專業的教學內容分成機械設計自動化、計算機輔助設計和數控技術以及教育類四大模塊,按照這四個基礎模塊開設公共課、專業課的課堂教學和車間實訓,構建課程教材結構、認知和動手能力的基礎上,充分展示素質教育和能力培養的要求,滿足機電技術發展對專業人才的需求趨勢。
人才的培養目標需要多樣化的課程設置與相適應的教學方法,教學方法應該隨教學目標的改變而改變,教師在采用傳統的教學方法之外,還應將常用的多媒體教學方式運用到日常教學活動中。
對于機電專業的學生而言,實踐教學是教學過程中必不可少的一個環節,因為機電專業所學內容的技術性較強,單純的理論教學難以提升學生的操作水平,故而應將實踐教學滲透到日常教學活動中。在實踐課中應注意將所學理論與實踐有機結合,同時充分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使其在探索中加深對理論知識的認識,同時熟練掌握該專業所需基礎技能。教師在這一過程中主要起到引導作用,以培養學生自主探索的能力,鼓勵學生以創新性思維進行學習和探索。教材中的內容可適當降低對學生的要求,比如教材中涉及的電路原理和機械的設計計算,新技術、新工藝、新材料等內容及時補充,開拓學生視野。在實踐中采用教學結合、學做一體的教學方法,充分鍛煉學生的實操能力。
為了更全面考核學生的能力,也結合機電技術應用專業課程教學特點,將考評形式多元化,既要包含對基礎理論知識的考察,還應考察學生的實操水平以及專業知識的運用能力。就考察方式而言,可以根據考察的重點將評價方式分配到教學過程中以及學期末的考評中。就機械加工工藝方面的知識而言,刀具的使用與實際生產存在密切聯系,對于該項知識點的考察就可以讓學生進行刀具的實操,教師重點考察學生的操作流程以及操作手法等是否合乎相關標準,同時還可以采用答辯形式對刀具的操作說明進行問答,由此既鍛煉了學生的實操能力,還考察學生的理論知識掌握程度,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以及邏輯思維能力也得到充分鍛煉。
機電專業課堂教學改革的關鍵在于構建適合機電技術應用專業的培養模式。課程體系的改革迫使教學方法的調整,針對當前教學改革的的實際要求,結合各學期教學目標,引入實踐教學方式,豐富教學效果評價方式,以此提升教學質量。培養專業素質高和技術能力強的專業人才,要求機電專業在教學活動開展過程中,充分以學生為主體,將企業與社會需求作為教學目標設的產考依據,積極培養學生的專業素養。教師在進行日常教學活動時,也不能只局限于書本知識,更應通過多種教學形式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創新能力以及團隊協作能力,唯有如此才能為我國機電行業的發展提供專業人才保障。
參考文獻:
[1]王金娥,羅生梅.機電一體化課程設計指導書[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1.
[2]盧霞.中職機電專業課程改革的實施策略[J].職業技術,2015(09):112~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