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 姞
我國自從加入WTO后,為市場經濟體制的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并且人才資源在全球競爭中呈現新的態勢。本文介紹了人才資源對國家的重要意義,探討了經濟全球化對人才資源的影響,并分析了我國國際人才競爭發展策略,旨在加強我國的綜合國力,從而提升我國的國際地位。
人才資源涵蓋以下特征:創造性是區分一般人力資源與人才資源的顯著標識,作為人才資源中的本質特點。勞動包括創造性勞動與重復性勞動,重復性勞動在個體的長期訓練下能掌握這一技能,同時難度較低。創造性勞動含有新型生產力與較高的文化成果,并非每個人都能完成。人才之所以能從人群中脫穎而出的主要原因為創造性能力,能對社會做出卓越貢獻。人才能通過個人的創造性勞動推動新型生產力,對社會物質文明的貢獻是難以估量的;人才是時代的產物,其生存發展與社會背景密切聯系,其所處環境對人才具有重要影響。由于歷史時期、社會制度不同,選拔人才的標準也存在差異性。人們在選拔人才時,需要充分考慮時代背景,才能使人們的評價更具科學合理性。自上個世紀90年代以來,國際競爭核心轉化為經濟實力,科學技術的競爭占據關鍵地位。由此可見,科技人才成為全球競爭的焦點。綜合國力的競爭屬于科技實力、人才素質及知識總量的競爭。為了促進科學技術的高速發展,我國應盡快構建一批高素質人才隊伍,從而發揮社會主義體系的優勢。發達國家為了增強綜合國力,采取了下列對策:加強教育投資力度,培養年輕的高素質人才;引進各個國家的優秀人才?;谏鐣F狀來看,美國作為西方發達國家,在人才競爭上占據領先地位,不僅吸引了眾多的留學生,而且能留住較多優秀人才。美國在移民法中明確指出,具備專長的人員具備優先移民的權力,該條例使美國擁有大量的科技人才資源。
在社會經濟的高速發展下,社會存在人才資源緊缺的問題。在知識經濟背景下,人才成為各地區最重要的生產要素。經濟學指出,當人們度過了資本稀缺時代后,會進入人才短缺時代??v觀全球市場現狀,缺少的并非生產商品,而是人才。根據國際勞工組織調研顯示,對于全球勞動者而言,近三分之一處于失業困境中。因此解決人才危機的最重要問題為促進知識經濟的發展。為了解決人才缺口問題,全球各地采取了現金對策,一方面培養本國人才,另一方面制定福利對策來吸引其他國家的高素質人才。在經濟全球化的高速發展下,人才成為綜合國力競爭中的重要因素。為了能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脫穎而出,世界上各個國家都根據現代化環境制定了一系列對策,制定了一系列人才培養方案。譬如歐洲在上個世紀90年代末制定了“尤里卡”計劃,旨在吸引歐洲各國科技人才。歐盟為降低人才流失率,提高了科研工作的資金待遇。各國在培養高素質人才的過程中,人才競爭愈來愈激烈。發達國家經濟實力雄厚、工作條件優厚、生活質量高等要素吸引了較多人才。各個地區的經濟發展水平不同,人才環境、事業發展機會等都存在差異性??v觀全球人才流動現狀,主要為發展中國家人才流入到發達國家,屬于單向流動。由此可見,發展中國家在人才競爭中屬于劣勢地位。某些發達國家制定了知識霸權對策,使科技鏈被壟斷。對于經濟發展較快的地區而言,由于人才競爭激烈,吸引了眾多人才。反觀經濟發展緩慢的地區,這些地區對人才的需求量較高,但是難以吸引較多人才。由于人才競爭秩序存在嚴重不對稱問題,因此短時間內難以改變這一問題。譬如美國制定了“知識移民”對策。根據相關數據調研顯示,發展中國家流失到發到國家的人才每年已超過十萬。人才流失使發展中國家失去了經濟效益,增加了發展中國家的負擔。
我國地理面積廣闊、物資資源十分豐富。但是由于我國人口眾多,導致人均占有資源量較少,甚至排在全球后列。在全球化趨勢背景下,為了實現我國現代化發展,不能完全依賴其他國家的力量。由此可見,我國必須自力更生,生態資源直接關系到中華民族的生存發展。在資源有限的環境中,必須堅持可持續發展原則。人力資源作為我國當前首要選擇的資源,能為社會的發展注入新的活力。我國必須依據社會經濟發展現狀,采用科學的開發原則,保障越來越多的國民具備一定的文化素質,并且擁有豐富的實踐經驗,不斷朝人才的方向靠攏。因此人才資源也是一個國家新興發展的重要資本。我國政府將國民生產總值中的30%用于物質資源層面的投資;將國民生產總值中的2.5%用于教育投資中。對于美國政府而言,前兩項指標的投資分別為:17%及5.4%。根據資料統計顯示,我國對對教育資源的投資遠低于其他國家的平均數,同時對物質資源的資本投資大于世界平均值。由此可見,我國在人才資源認識上還存在很多不正確的地方,包括下列幾點:將學歷與職稱作為評定人才的標準,由于這種標準不科學,導致用人單位一味地爭奪高層次人才,而忽略了技能型人才的引進,導致人才資源浪費現象較為嚴重;我國官本位崇拜問題較突出,很多國民將職務高低作為人才評判的重要指標。行政職務由于數量有限,并不能將人才與官位劃等號,同時也不符合人才使用原則。在當前環境中,我國正處于市場經濟發展時期,一旦人才未能滿足企業的需求,將影響企業的整體實力。在現代化環境中,必須樹立與時俱進的理念,主要體現在下列方面:根據歷史經驗表明,當地區擁有高素質人才后,能縮小區位空間的差距。人才
屬于科技進步中的重要推動者,也是生產力中最活躍的元素。個體作為優秀文化的傳輸者,當一個國家缺乏豐富的高素質人才資源時,難以構建鞏固的政治、精神文明體系。因此人才作為資源的利用者,在對待生產要素時具備自主能動性。當人才發揮個人潛力時,能使物資不斷增值。由此可見,開發人才資源能促進其他資源的有序開發。一旦人才資源中未發揮能動作用時,整個社會將陷入發展困境中。人才并非一種資源,也具備資本的特征。黨十六大報告中強調,為了調動人才的工作積極性,可以根據其貢獻率參與分配活動中。近年來,人們過于注重物資,而忽略了主觀能動性。在國際格局中,技術、知識在整個生產體系中占據重要地位。國家間的綜合競爭并非物資競爭,而是人才資本的競爭。因此我國政府必須加大人力資本投資力度,尤其是在教育機構上的投資。此外,政府還需要注重醫療部門、體育文化、科研機構等層面上的投資,從而積累更多的人才資本。隨著時間的推移,有助于提升單位的生產效率,也能提升個體的綜合素質,為社會做更多的貢獻。
我國在人才市場配置上還存在很大的進步空間,因此我國應盡快完善人才培養體系,充分發揮人才資源的優勢。為了推進人才體系的建設,我國必須注重下列方面:完善人才管理體系。近年來,我國社會生活發生了顯著變化,社會組織形式、分配方式、就業方式呈多元化的方向發展,要求政府結合社會現狀,不斷完善人才管理體系,從而順應時代潮流。在我國特色社會主義體系下,政府應創新改革人事制度,同時提升知識產權的保障力度;其次,企業應促進人才評價的多元化發展。就人才評價而言,涉及多個方面。在人才標準的衡量上,應兼顧多個要素,包括知識能力、道德修養、業績等,人才的選拔方式不應受到限制。由于人才的工作性質不同,其標準也應具有差異性。我國當前人才主要包括以下三類:黨政、企業經管、專業技術,企業應對其制定不同的評價方式,使評價制度更具民主性。
文化環境對個體的價值理念、行為舉止具有重要影響,同時關系到人才資源的配置與利用。對于人才而言,組織環境對其今后的發展具有重要影響。一個能夠良好開發人才資源的文化環境具備的典型特征為:對人才的尊重,這也反映了社會價值觀內涵。當我國社會營造尊重人才與知識的良好風氣后,能促進現代科學技術的發展,使越來越多的人提高綜合素質,成為一個對社會有貢獻的人。媒體也應積極創設尊重人才的輿論環境,使我國社會營造珍惜人才、吸引人才的良好氛圍。
綜上所述,在經濟全球化背景下,各國面臨的人才競爭更激烈。對于我國而言,必須深刻意識到人才資源對國家發展的重要性,同時結合當前人才資源開發現狀,基于國際戰略視角,不斷優化人才資源發展環境,提高本國的人才吸引力,從而制定科學合理的人才發展策略。
[1]云霞,張涵.首屆“中國制造2025與人才發展論壇”在京舉辦[J].中國國情國力,2017(1):79.
[2]張曉,左娜,陳雯.融全球智力,促共同發展——中國國際人才交流大會回顧[J].國際人才交流,2017(4):6~11.